“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作者:孫東升    發布時間:2021-06-21   
分享到 :

1956年2月起,毛澤東用一個半月時間聽取了中央34個經濟部門的工作匯報。關於十大關系的思想,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經中央政治局幾次討論,由毛澤東概括出來的。同年4月25日,毛澤東在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書記參加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關於十大關系的報告。接著,在5月2日最高國務會議的講話中,他又作了進一步闡述。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証明,緊緊扭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能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強大推動,影響其他各個方面改革相應推進。“我們要明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這段話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科學總結和概括。在黨的思想發展史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特征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正反方面的歷史經驗,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特別是深刻回答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

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

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物質條件,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標准。馬克思主義在形成初期就認為,社會主義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的,“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隻有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就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共產黨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並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在談到未來共產主義時,馬克思曾經預言,社會主義在消滅剝削制度的基礎上,必然能夠創造出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力以更高的速度向前發展。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曾深刻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保証新社會制度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提高勞動生產率是“創造高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任務”,強調“共產主義就是利用先進技術的、自願自覺的、聯合起來的工人所創造的較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理想中,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在充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極大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主義成就最重要最主要的標志。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問題上進行了艱辛探索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革命戰爭年代就明確提出,將來“在國內戰爭完結之后”,應“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任務的中心”。在《論聯合政府》中,他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在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同志要求全黨,“從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生產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城市的其他工作都要圍繞著“生產建設這個中心工作”並為它服務﹔在建立了人民政權、根本上解決了土地問題的農村,中心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這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努力恢復和發展生產,為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斗。黨的八大對國內形勢作了認真分析,作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群眾對於物質文化生活不斷增長的需要同生產力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矛盾”的判斷,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從1957年夏季開始,由於國內的整風反右斗爭和國際上波匈事件的影響,黨的八屆三中全會重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改變了八大決議對主要矛盾的看法。到1962年八屆十中全會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導致以后走向“文化大革命”的極端。盡管在《論十大關系》《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講話和文獻中,我們黨和毛澤東同志也對解放和束縛生產力問題作過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但由於“左”的思想佔了上風,導致我國經濟發展20年間比較緩慢,人民生活沒有多大改善。

鄧小平同志科學總結我們黨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科學判斷

早在上世紀60年代,鄧小平同志就關注發展生產力問題。1961年1月,他在會見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外賓時就指出,我們還很落后,還有許多工作做得不夠好。如何搞社會主義主要看兩條,一要群眾滿意,二要發展生產力。1964年1月,他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現在我們全黨要注意,我們制定的方針、政策要有利於發展生產力,有利於實現工業、農業、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衡量我們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我們能不能發展生產力,能不能比較快地實現四個現代化。發展生產力總是做不完的。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我們黨特別是鄧小平同志,號召全黨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他的推動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上來”的重大決策,實現了我黨歷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轉折。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要求全黨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各種場合不斷闡述這一思想觀點。比如,他在回顧歷史、談歷史決議起草意見時反復強調,“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在同贊比亞總統卡翁達談話時說,馬克思主義歷來認為,社會主義要優於資本主義,它的生產發展速度應該高於資本主義。“我們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在會見幾內亞總統杜爾時,他說根據我們自己的經驗,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准。在會見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主席、政府總理穆加貝時,他鄭重指出: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麼,馬克思主義是什麼,過去我們並沒有完全搞清楚。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對此我們有充分的信心。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鄧小平同志總結歷史經驗,堅定地要求“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起,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現在要橫下心來,“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后也要繼續干,或者重新干。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表現出堅定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氣和決心。

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的科學概括,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但確實有不少失誤,甚至遭到嚴重的挫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實踐中,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作出一系列精辟論斷。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能把貧窮當作社會主義”。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全黨同志要“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准”﹔要克服平均主義思想,“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奮勞動先富起來”,這個政策“是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是整個社會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鄧小平同志當時評價說:“這次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的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我們用自己的實踐回答了新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在實踐不斷檢驗和豐富的基礎上,1992年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概括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而把社會主義重新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對社會主義的本質的科學概括,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一次歷史性飛躍,這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和水平。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人事局局長、編審)

(來源:《北京日報》2021年06月21日 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