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黨史讀物“飛入尋常百姓家”——《文獻中的百年黨史》創作體會

作者:李穎    發布時間:2021-06-21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此之際推出《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我感到激動、幸福,也感到緊張、忐忑。回顧寫作過程,談一下自己的創作體會。

一、為什麼寫這本書

寫這樣一本書的想法,由來已久,准備已久。

一是百年黨史值得書寫。100年來,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和帶領人民,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隻有50多名成員,不掌握一槍一彈,不執政一城一池,剛成立時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但在成立28年后,也就是1949年,已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年后,也就是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這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制度基礎。成立57年后,也就是1978年,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發展活力極大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成立91年后,也就是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如期實現。這些成就中的任何一項都能彪炳史冊,這樣的成就當然值得大書特書。

二是黨史工作者應該書寫。加強黨史研究是黨史文獻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加強黨史宣傳教育是黨史文獻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我從事黨史工作已20多年,在不斷深化黨史研究的同時,多年來一直在思考如何使研究成果通俗化、普及化,讓老百姓願意看喜歡讀,拿起來就不願放下。經過多年觀察思考和實踐摸索,我逐漸明確了編寫權威通俗黨史讀物的想法。但100年的歷史波瀾壯闊、亮點繁多,要寫一本既權威又生動,既能夠聚焦於一個個專題又能串起百年黨史的讀物,頗難下筆。反復揣摩后,我決定以“文獻”為引、以重大事件為主題串起百年黨史,初步擬定了100年100個題目,並利用各種空閑時間,在先期發表的各歷史時期文章基礎上,一節一節推進,逐步完成了初稿。雖然從集中動筆到完成的時間隻有將近2年,但實際上立意的選定、素材的收集、每一個專題的研究寫作,經過了20年的積累。

三是市場需要權威通俗黨史讀物。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扎實推進,高質量、高水准的權威黨史出版物屢有推出;與此同時,隨著網絡社會的到來,各種野史流言在微信微博網絡社區流傳。總體來看,嚴謹有余但生動不足的權威讀本和惹人眼球但錯誤百出的民間黨史圖書之間,有一片藍海亟待開發。近年來,我通過寫作《黨代會歷史細節———從一大到十八大》《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等進行了探索,不論在業內,還是出版界,更重要的是在廣大普通讀者當中引起了一些反響,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我認為這條路是走得通行得對的,起到了弘揚主旋律、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的效果。《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是編寫權威通俗黨史讀物的最新嘗試,與之前出版的書籍相比,這本書時間跨度更長,涉及面更廣,也更難把握。

二、我是怎樣寫這本書的

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至少經歷過50個100年,從中國文明史來看,100年是個短時段,但從中國共產黨這100年取得的成就來看,又是其他49個100年所無法比擬的。如何體現這100年的滄桑巨變、如何照顧到方方面面、如何看待前進道路上的曲折等,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在具體寫作中,我著力處理好以下六個關系:

一是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和曲折錯誤、支流支脈的關系。100年來,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無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是百年黨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這也是本書的主要內容。但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全新命題,不可否認的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發生過曲折錯誤,這在書中也有所體現。但總體來看,這些曲折錯誤是探索中的曲折錯誤,是支流支脈,終究只是一時的現象,所以我在書寫曲折錯誤時重點展現黨和人民對正確路線的堅持和由此得到的鍛煉。例如,“文革”寫了二月抗爭,寫了中美關系破冰、中日邦交正常化和開創外交工作新局面;展現當時涌現出的王進喜、雷鋒、焦裕祿等先進人物和模范集體,他們在各自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們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給中國社會以深刻影響。

二是大和小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年的時候,就已經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到過蘇區參觀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黨的目標絕不是一地一隅,而是要建立全國性的政權,解放全中國人民。要書寫這樣政黨的歷史,當然要從千秋偉業的角度來把握,要胸懷大視野、大格局。但呈現方式不能從大到大,否則易於粗疏,流於空泛,而應以諸多生動的小細節呈現,以小特寫鏡頭呈現大局面。例如,寫“三線建設”一節時,我特意選擇了1969年上海一家工廠為車間工人江鑒康家屬開具的“遷移証明”,這篇文獻足以生動展現廣大工人告別繁華大都市,舉家西遷為國家的動人畫面。

三是點和面、局部和整體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革命建設改革涉及廣大地區和諸多領域,這是我在寫作中都要考慮的問題。乍一看100個小節是按時間排序,但在具體章節設計中,是東部、中部、西部、東北、西北等地區兼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都涉及。具體到每一節的寫作,也不是大而化之,面面俱到,同樣是以點帶面,以局部呈現整體。例如,“抗美援朝”一節,很多出版物著力於寫戰爭的過程,我則重點寫毛澤東四次考量、艱難下決心出兵的過程,以此來呈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極其困難。

四是領袖和群眾的關系。黨的領袖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往往起到舉旗定向、統領全局的作用,這一點在《文獻中的百年黨史》中有明確體現。但同時我也注意體現人民群眾的活動。黨史大家胡喬木說過,寫黨史要注意四面八方,要寫人民群眾,要表現黨是在人民中間奮斗的,黨的斗爭是反映群眾要求的,是依靠群眾取得勝利的。要讓人們看了黨史以后,真正感到黨是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的。我在寫作中緊緊把握這一要求。例如,在第一節“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中,就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在寫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時,既寫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多次講話部署,又配了《人民日報》上《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新聞報道的圖片。

五是秉筆直書和歷史溫情的關系。2000多年來,秉筆直書一直是中國史家寫作的傳統,黨史寫作也不例外。但同時,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是一種復雜的情感動物,我們常說研究歷史要有“了解之同情”,也就是在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要有溫情與敬意。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例如,在寫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我對其發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均據實描述。但在談到“大躍進”出現的原因時寫道:“它能夠發動起來,反映了曾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欺凌的中國人民,擺脫壓迫之后求強求富的強烈渴望。”說白了就是窮怕了。這樣,這一節既寫出了史實,又寫出了對歷史的溫情。

六是權威和通俗的關系。作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一員,權威是我們寫作的一貫標准,這主要體現在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精選和定性、對歷史人物的評判、對爭議性敏感性問題的評價等方面。例如,寫1937年十二月會議、1962年七千人大會、1967年二月抗爭時,我查閱了所涉相關人物的年譜、傳記、選集、文集等資料,力求下筆嚴謹有據。權威表現在引文注釋和圖片出處,均採用權威版本和權威來源。權威還體現在描繪歷史事實的同時,還要盡量寫出歷史的所以然。例如,“三線建設”是在面對美蘇的戰爭挑舋和軍事壓力,以及從1961—1965年對國民經濟和社會政治關系進行全面調整的國際國內大背景下布局和實施的。通俗是我對本書寫作的自我要求,但通俗絕不是媚俗,不是要有意迎合一些人的獵奇心理,而是在權威的標准下進行通俗的表述,力求語言生動直白,貼近生活。例如,1926年用的標題是兩句歌詞“打倒列強,除軍閥”“工農學兵,大聯合”,一看就明白當時的社會訴求,但在正文寫作時,對大革命中的大事要事進行了權威評價。

三、社會反響及初步感想

《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於2020年11月正式出版,出版5個月以來,產生了一定的反響並獲2020年度“中國好書”。有專家說:“《文獻中的百年黨史》為慶祝建黨百年黨史普及讀物怎麼寫,帶了一個好頭。這本書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又有通俗作品的表達。立意高,故事性很強,是一部新時代大眾化、普及化優秀讀物。”有讀者說,這本書突出的特點是:專業人員不覺其淺,普通大眾不感其深。一位84歲的老軍人說,他很多年沒有這麼認真堅持看完一本書了,一天看三四小時。還有一位大慶讀者說:“這書寫得真好,簡單易懂,普通人都能看明白,不用費盡腦筋去猜。我之前看的都是野史,沒有官方定論,搞不清真假,看完后人生觀都變了。”

在人人都對著手機屏幕的時代,紙質主題出版圖書能有這樣的反響是比較難得的。除了內容為王之外,我有以下三點感想:

一是主題出版物的成功是多方合力的結果。一本書既屬於作者,又不完全屬於作者。在作者寫作水平之外,有沒有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有沒有優秀出版社的全力編輯,都會影響一本書的傳播效果。我要感謝中宣部的大力肯定,本書被中宣部列為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學習強國”推薦讀物,這是對本書權威性的認可。要感謝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感謝學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專業敬業。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懷著高度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對本書高度負責、全情投入。從開始到最后敲定前后共印制了六七個版次的樣稿,每次樣稿都是我、出版社、專家十幾人同時審看審改,這樣算下來,從今年3月交出版社初稿,到11月正式出版,8個月的時間,前后吸收了近100人次的修改意見,樣稿堆起來足足有一人高。

二是主題出版物要努力進行形式創新。以前我出書的關注點主要是在內容上,這次也是一樣,但同時也設想書的形式要更時尚更新穎,同時圍繞本書推出一系列文創產品。我向學林出版社的同志提出想法后,他們贊同,大家達成一致:力爭做一本“最美主題出版物”。最終,他們做出的產品遠超出我的預期。就書而言,全書每一頁都是單獨設計,圖片和文字的排版都不一樣;裸脊鎖線膠裝,每一頁都能完全舒適平坦打開,帶給讀者最好的閱讀體驗。可以說,裝幀設計水平之高在黨史出版物中是很少見的。文創產品更是精彩紛呈,“百年黨史”主題周歷匯集100個重大黨史事件的100余幅珍貴歷史圖片,由周歷頁和明信片頁長短相間組成,沿手撕線撕下,每一頁都可以變成明信片;主題筆記本選用經典的紅色作為主色調,自帶紅色書簽帶,橫格內文可做多種用途;與中華鉛筆廠聯合推出的主題鉛筆,取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鉛筆杆上標識有建黨百年5個代表性的年份。據學林出版社的同志講,量身定制的主題系列文創一經推出,便供不應求。另外,本書還邀請專業播音人員錄成音頻,掃碼即可聽書。讓黨史讀物時尚起來,與潮流共振,我想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三是主題出版物要首重讀者體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我想,對黨史宣傳教育而言,也是同樣的道理,要在話語方式、裝幀設計等方面考慮讀者體驗,讓權威黨史“飛入尋常百姓家”。本書之所以受到較多普通讀者喜歡,就是努力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在堅決與黨中央關於重大黨史事件、重要黨史人物的觀點、口徑保持高度一致,旗幟鮮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程中的一系列重要文獻,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題,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雖未直寫但實際上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問題。老百姓更容易接受的,可能就是這種寓道理於細節的通俗讀物。

《文獻中的百年黨史》雖然內容通俗,但其政治性、思想性、學術性、現實性都較強。我創作的過程,實際上是對百年黨史進行再研究、再學習的過程。我深深感到,再加100個1000個專題和細節,也難以全面再現黨百年來的豐功偉績。書中也還有很多遺憾和不足之處。作為一名黨史文獻工作者,我將繼續再接再厲,堅持立足時代前沿,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推出更多更好更有社會影響力的權威通俗黨史讀物,讓它們“飛入尋常百姓家”。

(本文為“主題出版與人文社科類優秀圖書出版研討會”上的發言。)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中國圖書評論》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