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文獻中的小康社會

作者:閆茂旭    發布時間:2021-06-28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總是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奮斗目標並團結帶領人民為之奮斗。為了把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這一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夢想變為現實,黨中央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立足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實事求是地提出了“小康”和“小康社會”的戰略命題,繼而先后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持續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小康”目標的提出

在中國歷史上,“小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種介於溫飽與富裕之間的生活狀態。小康作為一種生活理想,已存在於老百姓的思想中長達兩千多年,是普通百姓對理想生活追求的目標。另一層是知識分子的理想社會模式,是對普通老百姓小康理想的進一步發展。無論是作為一種生活目標還是一種社會模式,小康都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影響是深遠的。1948年九月會議上,劉少奇在談論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問題時提出,要使廣大小生產者成為小康之家。這是黨的領導人第一次使用小康概念。

基於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教訓的深刻汲取與反思,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基本國情以及與西方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的具體實際出發,對黨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內涵和標准作了校正。1979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會長馬爾科姆·麥克唐納時提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他解釋說:“現在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是你們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達到這個水平,也還要做許多努力。由於缺乏經驗,實現四個現代化可能比想象的還要困難些。”隨后,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又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表述為“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隻能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回顧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后,如何進行現代化建設是嶄新的歷史課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此進行的探索,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經歷了嚴重曲折。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我們對現代化的認知有很大的偏差,以致趕超發達國家的急躁冒進傾向在黨內長期存在,結果不僅沒有實現趕超戰略,而且反過來影響了正常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塑造“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無疑是對過去設想的要在20世紀末“走在世界前列”、趕上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這樣一個“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所作的重大調整和修改,代表著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新認識、新把握。

此后,鄧小平對“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內涵作了進一步揭示和闡發。在1979年3月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提出,“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看到”和“必須考慮”的“兩個重要特點”。“由於底子太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因此他認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比方說,現代化的生產隻需要較少的人就夠了,而我們人口這樣多,怎樣兩方面兼顧?不統籌兼顧,我們就會長期面對著一個就業不充分的社會問題。”

同年7月,鄧小平在接見山東省委和青島市委負責人的談話中,給出了我們黨在20世紀末要實現的“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標准:“如果我們人均收入達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錯,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在這裡,他不僅第一次參照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收入的標准,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定出了1000美元的標准,還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這樣的家常話來描述現代化發展目標,使“現代化”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變得讓普通人民群眾也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兩個多月后的10月4日,鄧小平在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把“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中的“人均收入”,進一步修正為國際上通用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衡量標准。他說:“我們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現在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兩三倍不容易。我們還是要艱苦奮斗。就是降低原來的設想,完成低的目標,也得很好地抓緊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細,很具體,很有效。”

不難看出,在1979年這個全黨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之后的第一個年度裡,鄧小平和黨中央對我國現代化的目標有了新的、清晰的認識。為了便於全黨和全國人民更直觀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的現代化”不同以往之處,從而從觀念上祛除急躁冒進的傾向,選擇一個新的目標口號就很有必要了。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這次歷史性的會晤中,大平正芳一連向鄧小平提出了兩個他本人十分關注、日本國內議論較多的問題:“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對於大平正芳提出的問題,鄧小平事先沒有料到,但這也正是這段時期他思考最多的問題。他“想了一下”,給出了明確的回答:“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這是鄧小平首次使用“小康”的概念來定義中國式的現代化。后來,鄧小平多次談到他在大平正芳的“啟發下”提出小康目標的來龍去脈。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回答當然不准確,但也不是隨意說的”。

這次談話內容沒有在國內媒體上公布,因而“小康”這個概念公開面世延后到了1980年,鄧小平到陝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考察,對地方領導人多次講了“小康”“小康水平”。自此,“小康”始為大眾所認知。

此后,黨對小康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1980年10月,鄧小平在經過一系列深入調研之后,感到人均1000美元的目標也是難以達到的,決定再次調低小康的標准。他說:“經過這一時期的摸索,看來達到一千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說八百、九百,就算八百,也算是一個小康生活了”,因而到20世紀末,我們要“爭取人均達到一千美元,最低達到八百美元”。據此,他精心規劃和設計了“20年翻兩番”和“三步走”的發展步驟。

在此基礎上,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確定“從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實現了這個目標,“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這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首次使用“小康”概念,並把它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將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構想寫入大會報告,確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對小康的內涵作了進一步定義:“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同時還明確要求:“到二○○○年,目前已經實現小康的少數地區,將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的多數地區,將普遍實現小康﹔現在尚未擺脫貧困的少數地區,將在溫飽的基礎上向小康前進。”“全民奔小康”,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在小康目標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1995年,我國原定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完成﹔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完成。“總量”和“人均”都提前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由此實現了總體上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就此指出:“現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說,我們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紀末達到小康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裡,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

這是黨在正式文獻中首次使用“小康社會”概念。它表明,“小康”已不只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水准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代名詞,而是上升到黨要帶領全國人民努力實現的社會發展階段的代名詞,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類社會形態理論的重大創新。

然而,我們此時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鞏固和提高此時達到的小康水平、建設已初具形態的小康社會,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斗。因此,黨的十五大針對新世紀的小康社會建設,提出了“新三步走”的目標。其中第一步即21世紀頭10年的目標是: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具體體現在: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實際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引導合理消費﹔在改善物質生活的同時,充實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特別要改善居住、衛生、交通和通信條件,擴大服務性消費﹔逐步增加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提高教育和醫療保健水平﹔實行保障城鎮困難居民基本生活的政策。因應這樣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提出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是: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階段性目標由此從總體小康轉向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十六大據此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等全面建設、全面發展的目標。

黨的十六大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緊緊抓住新世紀的戰略機遇期,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局面。根據新的發展形勢,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同樣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發展目標的全面性,而且要求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將經濟發展指標落實到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上,意味著十七大提高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准。此外,十七大報告還直接和間接地使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表述:“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二○二○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堅定信心,埋頭苦干,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這就為黨此后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作了理論准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黨不失時機地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和確立了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要求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並且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規劃了我國到2020年的宏偉發展藍圖,進一步明晰和推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實現步驟和奮斗階段。

從“建設”到“建成”,前者是過程,后者是結果,雖隻有一字之變,但體現了我國發展階段的新飛躍。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從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方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這些新要求,使小康社會目標更明確、標准也更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作為新目標提了出來,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是一個直接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目標,而且看得見、摸得著,也便於檢驗。它表明黨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指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意義,這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進一步體現。

相比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更加針對發展難題,更好順應人民意願,更具明確政策導向。如果說建設是進行時,是把小康社會當作一項宏大事業來做的話,建成則是完成時,著重從完成目標角度來要求、來推進。黨的十八大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並居於引領位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並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著力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著力加強美麗中國建設,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扎實推進。

自2016年開始,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決勝階段的“十三五”時期。為此,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等。這進一步表明,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更加注重發展質量的社會,是一個更加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

在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和國家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的奮斗目標,要求全黨按照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黨的十九大著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奮斗目標作了謀劃,要求全黨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就向全黨全國人民表明,在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綿延不絕的絕對貧困問題的終點,而且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起點。

從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神聖使命和奮斗路徑,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當今世界的歷史擔當和人民情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雄姿,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而更加巍然挺拔。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