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的堅定謀劃和不懈追求

作者:楊明偉    發布時間:2021-07-06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摘要﹞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一個基本設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傳人,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走社會主義強國道路,使人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最大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並把打破“大鍋飯”作為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共同富裕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突出位置,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關鍵詞] 共同富裕 中國共產黨 堅定謀劃 不懈追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寫入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中,並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工作要求。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緊密結合的戰略謀劃,是回應人民群眾長期共同期盼的堅定意志,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又一庄嚴承諾。

進入2021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進一步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向著更遠的目標謀劃共同富裕,提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目標”,並特別提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確保“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載《人民日報》2021年1月30日。】走向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給無產階級政黨規定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孜孜不倦、接續奮斗的理想追求。

一、“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基本問題,是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狀況的一個基本設想。這一設想是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認識、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作出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以私有制為基礎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下,擴大生產不僅會導致生產過剩,而且會產生越來越嚴重的貧困問題。而按照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生產不僅“必須大大擴大”,而且“超出社會當前需要的生產過剩不但不會引起貧困,而且將保証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為此,“擺脫了私有制壓迫”和“給社會提供足夠的產品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這一點至為重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688頁。】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共產黨人的性質和宗旨時,特別強調指出共產黨就是全體無產者的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用以塑造無產階級的運動”,“共產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頁。】這清楚地表明,共產黨人的責任就是要為整個無產階級謀取福利。

馬克思在《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等著作中進一步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最終必然走向滅亡的道理,並深刻揭示了人類最終將走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和歷史必然性。馬克思闡述了由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發展到高級階段后,隨著生產力盡可能地快速增長和每個人的全面發展,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社會就進入了“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狀態。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還明確提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還是會增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00頁。】

恩格斯也強調,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建立這樣一種制度,使社會的每一成員不僅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生產,而且有可能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和管理,並通過有計劃地經營全部生產,使社會生產力及其成果不斷增長,足以保証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第460頁。】。他明確指出:“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8卷第652頁。】恩格斯也指明了這個社會具備的一些基本特點,其中就包括“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証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証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299頁。】。

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定並不斷深化對共同富裕問題的認識。根據他們對未來社會的構想,共同富裕是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新社會的一個基本目標。在這個社會中,生產力的總量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而社會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生產發展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所有人都能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在所有社會成員經濟逐步充裕、物質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的同時,他們的體力和智力也將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其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會增加,最終實現“自由人聯合體”。這個社會的初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而它的高級階段就是共產主義。

二、“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傳人,中國共產黨是真正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己任的無產階級政黨。自這個黨成立時起,就亮明了實行社會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和普通勞動者政權、消滅私有制、物資財富歸社會公有的旗幟。因此,建立一個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讓普通勞動者都能過上幸福生活的新中國,就是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奮斗目標﹔基於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理想的新中國建立起來以后,帶領全體人民逐步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的社會主義道路選擇。

(一)毛澤東對“共同富裕”目標作過“有把握的”判斷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曾經提示過黨內同志,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為了帶領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早在中央蘇區時期,就有了“領導農民,組織帶有社會主義萌芽的農業生產互助團體的經驗”【《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20頁。】,這種互助合作的探索實踐從來就沒有間斷過。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社會的構想,結合中國的實際,成功地領導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盡管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問題,但總體上看,社會主義改造不僅在理論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在實踐上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真正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中國人民迅速改變了國家“一窮二白”面貌,建成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願望更加強烈。

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眾多發展難題擺在我們面前,到底需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這一點,毛澤東通過新中國成立后幾年時間的探索,根據實施“一五”計劃的經驗,在深入細致調查研究和反復慎重的思考基礎上,於1955年10月在黨的擴大的七屆六中全會上作出了這樣的預言和設想:“大約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時間內,就是十個五年計劃到十五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可能建成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926頁。】這一設想恰恰是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認識理解,對中國社會實際的科學准確把握,對我們黨領導建立的未來社會特別是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艱巨性、長期性的充分預測,所作出的比較符合實際的判斷。

作出這種初步判斷和基本設想后,毛澤東自信並堅定地指出:“我們馬克思主義者看來,可以肯定,一切困難是能夠克服的,一定會出現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按照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定的”。【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這是毛澤東在擴大的七屆六中全會上的結論部分。】在同時期召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毛澤東進一步“有把握”地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的農村以“這麼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這種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麼今天不曉得明天的事。那種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情況,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應該逐步結束”。【《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95—496頁。】

(二)“共同富裕起來”是農民群眾相信共產黨的理由

毛澤東認為,隻有建成了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的富”“共同的強”,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而做到這一點是有前提的,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是離不開工業化的,而社會主義工業化又是不能離開農業合作化而孤立地去進行的,因此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就顯得極為重要。隻有在長期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業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才能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他認為這種優越性可以一直延續到共產主義社會。

正是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特別是在農業合作化的歷史進程中,毛澤東多次談到“共同富裕”問題。第一,要實現全體農民的共同富裕,互助合作比單干強。在1955年7月談農業合作化問題時,毛澤東明確指出,必須 “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37頁。】,要做到這一點,“合作社勝過互助組,更勝過單干戶”,當然要“堅持自願、互利原則”。【《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26頁。】第二,合作社出現問題時,必須看本質和主流。在這個問題上,廣大農民是願意在黨的領導下逐步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同時黨是能夠領導農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如果缺乏這種信心,我們就不可能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內基本上建成社會主義”【《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31頁。】。第三,農村不能出現兩極分化。如果在農村中讓富農更富,而貧農仍然處於貧困地位,“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其結果是“失去土地的農民”“繼續處於貧困地位的農民”“富裕中農”都將要“埋怨我們”,“對我們不滿”。【《毛澤東文集》第6卷第437頁。】這就使我們的政權不能鞏固下去。

為此,毛澤東提出,隻有讓農民共同富裕起來,他們才能相信共產黨。“如果我們沒有新東西給農民,不能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來,那些窮的就不相信我們,他們會覺得跟共產黨走沒有意思,分了土地還是窮,他們為什麼要跟你走呀?那些富裕的,變成富農的或很富裕的,他們也不相信我們,覺得共產黨的政策總是不合自己的胃口。結果兩下都不相信,窮的不相信,富的也不相信,那末工農聯盟就很不鞏固了。”毛澤東清楚地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窮的要富裕,所有農民都要富裕,並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過現在的富裕農民”。【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08頁。】隻有讓廣大農民特別是窮苦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實現了共同富裕,他們才有跟著共產黨走的理由。

(三)正面引導農民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新道路

一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一個農村小農經濟居絕對優勢的社會,要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談何容易!因此,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於中國實際探索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同方向甚至一些原則問題上的爭論。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開展,特別是經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一些挫折以后,對“道路”問題,一些人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迷惘甚至反復。這個時候,特別是在農業生產上,是一起走“共同富裕”的新路,還是回到“單干”的老路,人們在思想和實踐中也或明或暗出現了一些波動。在總結經驗和讀書反思的過程中,毛澤東特別指出:“不搞合作化,農民必然向兩極分化,工農聯盟就無法鞏固。”【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254頁。】在20世紀60年代進入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后,毛澤東一方面提倡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另一方面針對平均主義的錯誤和瞎指揮風“給農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使一部分人對集體生產喪失了信心”【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34頁。】的情況,堅定地支持“從正面引導農民走集體生產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不走單干的老路”【同上書,第336頁。】的做法。

應該說,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盡管我們也曾出現過一些偏差,特別是陷入“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局性錯誤,但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領導人對引導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實踐方向是始終如一的。他們堅持一方面“經常做工作,使他們認識國家富強對他們的好處,引導他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第416頁。】,另一方面毫不動搖地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偉大實踐。

三、“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這一招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是,由於受“文化大革命”期間“左”的思潮的影響,在推進改革開放過程中,一些人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一些基本問題,仍然存在認識上的模糊甚至實踐上的偏差,比如在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上認識不清、態度不明,又比如在講求效益時忽視社會公平,等等。對此,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上給出了明確答案。

(一)打破“大鍋飯”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

以解決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作為突破口,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是鄧小平作出的一個重要回答。他指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5頁。】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毫無疑問是共同富裕,但是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期,我國一度陷入平均主義的泥潭,這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必須首先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這是鄧小平探索改革路徑的一個重要突破口。為此,鄧小平於1978年12月13日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重要講話中,一方面明確提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另一方面提倡“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52頁。】把走向共同富裕作為方向和落腳點,這一點是明確的。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在強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時,鄧小平不斷提醒人們要特別注意我們的目的和方向,不斷強調先富和共富的關系,提醒人們“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55頁。】。他在1992年視察南方談話中還解釋了自己提出的“共同富裕”的構想:“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374頁。】

對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構想,社會上存在過一定的誤解,對此,鄧小平作了清晰的解釋:“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66頁。】他還不斷強調,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其方向和目的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二)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

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一些需要理清的理論難點,其中就涉及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問題。為此,鄧小平從闡述社會主義本質問題的角度作了解答。

搞清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提。鄧小平一語中的:“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4頁。】對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和特點,鄧小平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擺脫貧窮,使國家富強起來,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沒有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64—265頁。】在談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別時,鄧小平清楚地作了說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23頁。】他特別強調:“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72頁。】

在對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路徑進行戰略思考的過程中,鄧小平反復提醒人們,社會主義的特征是搞集體富裕,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1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是平均主義和貧窮落后的老路,更不是兩極分化、剝削至上的“邪路”。

(三)講清楚道理並用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思想來統一全黨的認識

思想的清醒和認識的統一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鄧小平還在不斷強調要向人們講清楚其中的道理,提醒人們:“要把什麼叫社會主義搞清楚,把怎麼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搞清楚。”【《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9頁。】在視察南方談話中,他依然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對大家講這個道理。”【《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

社會主義的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實現共同富裕卻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所以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強調要高度重視共同富裕的問題,不斷要求全黨搞清楚,並不斷向全體人民講清楚。

江澤民在闡述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問題時特別指出:“要以鄧小平同志關於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思想來統一全黨的認識。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江澤民文選》第1卷第466頁。】他要求全黨同志搞清楚“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江澤民文選》第3卷第132頁。】。

胡錦濤在談到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問題時也特別提出:“引導和幫助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胡錦濤文選》第1卷第91—92頁。】他強調“中國人民將達到現代化基礎上的共同富裕”與“中華民族將實現偉大復興”的同步性。【《胡錦濤文選》第1卷第322頁。】在建黨九十周年的時候,他特別提醒全黨同志:“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975頁。】

圍繞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我們黨給出的答案是一步步深化的,特別是在21世紀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中逐步回答的。這也成為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不斷被寫入並一以貫之的基本目標,即“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為此,我們黨庄嚴承諾,要承擔起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

四、“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問題提到了突出位置,著重強調必須更加注重共同富裕問題,“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00頁。】。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是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個重要目標。為此,必須深入把握新時代謀劃和推進這一目標的深遠意義。

(一)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在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這樣的重大問題時特別強調,如果丟掉了包括“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內的這些內容,“那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了”。【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4頁。】他多次從不同角度闡述共同富裕的問題,提醒全黨同志站穩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

在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定位時,習近平明確提到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他提醒人們,在這個時代著重解決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19、45頁。】黨的十九大報告至少有六次直接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這並不是偶然的。

無論是從“新時代”,還是從“特色”社會主義角度觀察,都包含著“共同富裕”的主要發展目標和顯著優勢,這恰恰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工作目標的結果。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系統深刻地總結當今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顯著優勢時,專門總結了一條,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頁。】。

(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一個中心課題

習近平在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定位的時候,還特別指出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第11頁。】。而共同富裕,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一個中心課題。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領導人民打贏了脫貧攻堅這場攻堅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進一步扎實推進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習近平強調的:“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第52頁。】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當口,也就是說突出地、實質性地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地承擔起了“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一“中心課題”的歷史任務,主動扛起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責任。他告誡全黨同志:“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們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確保“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載《人民日報》2021年1月30日。】

(三)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習近平總書記代表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和國際社會作出的庄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剛剛結束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在明確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時,清晰地告訴世人:“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解決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頁。】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也是習近平代表中國共產黨向國際社會作出的庄嚴承諾。在2020年10月召開“擺脫貧困與政黨的責任”國際理論研討會開幕之際,習近平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名義向會議致賀信,特別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習近平向“擺脫貧困與政黨的責任”國際理論研討會致賀信》,載《人民日報》2020年10月13日。】在同年12月召開“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時,他再次致信明確表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斗目標”,“中國將繼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習近平向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致賀信》,載《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5日。】對於作出的承諾,我們黨歷來都是認真履行並切實兌現的。

當然,對於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家來說,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為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時,特別強調指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55頁。】。習近平多次提醒全黨同志,要求大家“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把握了積極、穩步、扎實的原則,就找准了新時代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基本態度和主要方法。

(楊明偉: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