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導思想與方向道路上闡明了“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

堅持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

作者:曹應旺    發布時間:2021-07-12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

閱讀提示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這個馬克思主義,從文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實踐指導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從民族語言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表達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都高度重視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高度重視走中國自己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九個必須”,是一個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系統,對以史為鑒、開創未來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其中,在闡述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兩個相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闡述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這分別從指導思想與方向道路上闡明了普遍性與特殊性相聯結的重大理論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這個馬克思主義,從文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實踐指導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從民族語言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表達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都高度重視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高度重視走中國自己的道路。

革命建設年代我們黨對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開拓

毛澤東許多著作的寫作都經過了閱讀馬列著作的過程。他說:“《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我寫《新民主主義論》時,《共產黨宣言》就翻閱過多少次。”

毛澤東特別反對隻會背誦馬列著作的詞句,不知道聯系中國實際﹔特別反對隻會言必稱希臘,不知道說中國人聽得懂的中國話﹔特別反對隻會津津樂道俄國革命的道路,卻對中國革命的道路一竅不通。早在1930年,他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的本本主義。”與教條主義相反,他提出走中國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到陝北后,毛澤東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在於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而教條主義者恰恰是忘記了這一點,總是脫離具體實際抽象地談論馬克思主義。這正是造成土地革命戰爭失敗的指導思想上的原因。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出,研究中國革命戰爭“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他在《矛盾論》中提出,教條主義者“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這些是毛澤東提出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軍事路線和哲學路線的基礎,表明農民佔全國人口80%以上的中國,決不能走俄國那樣的城市武裝暴動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重視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用贖買的辦法改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使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成功﹔用重視發展農業、輕工業的辦法發展重工業,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要讓大家都能理解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都能理解走中國自己的路的思想,就必須接地氣,用通俗的中國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表達。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表達上還要將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號召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學習研究當前運動的實際問題,實際上提出了兩個結合。他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毛澤東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事求是”,表達了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愚公移山”,表達了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馬克思主義的奮斗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高筑牆,廣積糧,緩稱王”改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備戰備荒為人民和反對霸權主義的思想。像這樣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例子,在毛澤東的著述裡可以舉出很多。

堅持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的基本經驗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繼承發展

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擲地有聲、影響深遠的話語有四層意思。其一,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其二,我們的道路和方向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三,我們的指導思想與我們的道路和方向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証法的精髓,體現了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証統一。其四,我們的指導思想與我們的道路和方向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鄧小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鄧小平像毛澤東多次稱贊的那樣按辯証法辦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辯証統一。沿著鄧小平形成的“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的思路,由江澤民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把社會主義性質的特殊性與市場經濟的普遍性辯証統一起來。在胡錦濤引領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對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把握和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經濟體制上的偉大創造。

鄧小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一大貢獻,是提出了“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實事求是”是毛澤東依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從認識論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並從認識論上接通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脈和當代中國的地氣。“小康社會”是鄧小平依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從發展論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創新,並從發展論上接通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脈和當代中國的地氣。在江澤民、胡錦濤引領下,“小康社會”的目標基本實現后,又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目標。這個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目標極大地鼓舞了全體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精氣神。

堅持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共產黨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的基本經驗之一。

新時代我們黨對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守正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分體現著對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的守正創新。

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新意迭見。比如,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從制度上不僅把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辯証統一起來,而且把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辯証統一起來。比如,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因素,這不僅把過程的普遍性與階段的特殊性辯証統一起來,而且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普遍性與脫貧攻堅的特殊性辯証統一起來。就脫貧攻堅而言,從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准扶貧”,到提出“精准扶貧是為了精准脫貧”,再到提出“必須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善於處理特殊性與普遍性辯証統一關系的領導方法與思想方法。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庄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這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的結果,也與習近平總書記殫精竭慮地引領密切相關。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毛澤東著述裡已有這方面的思想。但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其中明確提出“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黨的領袖的理論著作中還是第一次。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特點密切相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根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根源,還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源密切相關﹔與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密切相關。

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著述為載體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深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味,也有生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味,還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視從中國歷史上的經史子集中吸取治國理政的智慧。《論語》這部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引用達18次之多,第二卷引用達11次之多,第三卷引用達5次之多,這還不包括化用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談到老子、孔子、孟子。老子的話,他引用最多的是“以百姓心為心”。這正是他“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等思想的文化基因。孔子的話,他引用最多的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正是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文化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不從思想流派而從事業載體角度看,最突出地表現在治水文化和中醫文化兩大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這兩大方面都有豐富的論述。對於治水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說:“‘黃河寧,天下平。’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他重視大禹治水“因水以為師”的方法,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於尊重規律。”對於中醫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他在領導防控新冠疫情阻擊戰中指出:“我國歷史上有很多防治瘟疫的醫療著作和方法。《漢書·平帝紀》記載,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提出了‘隔離’是防疫的重要舉措。明代中期我國就出現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他強調:“要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常備不懈,將預防關口前移,避免小病釀成大疫。”我國新冠疫情阻擊戰所取得的重大勝利,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下群防群控的人民戰爭的勝利,是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的勝利,也是預防為主的中醫文化基因的勝利。

堅持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共產黨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基本經驗之一。

堅持兩個相結合走自己的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在新的征程上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