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偉:共同富裕何以成為中國全面小康后的“中心課題”?
中新社北京8月11日電 題:(東西問)楊明偉:共同富裕何以成中國全面小康后的“中心課題”?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6月27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在北京舉行第一場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黨史和文獻工作。圖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楊明偉回答記者提問。 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世界庄嚴宣告,中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局長、研究員楊明偉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指出,習近平在建黨百年的重大歷史節點強調“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証明中共已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問題提到了突出位置,這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一個“中心課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國歷史上何時最早出現“共同富裕”思想?西方是否存在類似概念?
楊明偉:提出“共富”理念並科學地揭示其實現路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獨創。這也順應了自古以來人類社會對過上富足、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在中國,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就有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設想。“富民”“民本”思想在中國先哲的論述中比比皆是。孔子認為,百姓的富足是實施禮樂教化的前提,而“國富”建立在“民富”的基礎上。他對欲以“年飢,用不足”為借口而對百姓加賦的魯哀公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孟子見梁惠王時,提出“無恆產者無恆心”“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等一系列富民思想。法家經典《管子》也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司馬遷在《史記·平津侯主父偃列傳》中也有“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記載。然而,從孔夫子到孫中山,他們描述的“大同”社會,由於沒有現實基礎、找不到科學的實踐路徑,隻能是一種幻想而束之高閣。正如毛澤東所說:“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西方思想史上也有過零星的類似於“共同富裕”的記載,但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直接討論並不多見。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裡士多德,到霍布斯、洛克、盧梭,更多都是在討論公正、契約、私有制等問題。直到19世紀中后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認識、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剖析以及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才開始將共同富裕明確為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狀況的一個基本設想,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新社會的一個基本目標。這個社會能夠最大限度增加生產力的總量,社會生產也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生產發展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所有人都能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在所有社會成員的經濟逐步充裕、物質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的同時,他們的體力和智力也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和運用,其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會增加,最終實現“自由人聯合體”。
資料圖:浙江台州黃岩上鄭鄉山居風光。范宇斌 攝
中新社記者:中共何時提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這一目標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經歷過怎樣的變化?
楊明偉: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傳人,中共是真正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己任的無產階級政黨。早在成立之初,中共就明確提出實行社會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和普通勞動者政權、消滅私有制、物質財富歸社會公有等主張。《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提出“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因此,建立一個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讓普通勞動者都能過上幸福生活的新中國,就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奮斗目標。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執政的黨,有了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有利條件,對共同富裕問題作了更為深入的探索。毛澤東多次提出共同富裕問題。1955年7月31日,他明確提出,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同年10月11日,他再次提出,“共同富裕起來”是群眾相信共產黨的理由。10月27日,毛澤東在與工商界人士談話時提出,“要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來”﹔29日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又指出,“這種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麼今天不曉得明天的事。那種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情況,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應該逐步結束。”
應該說,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發展道路的過程中,盡管也曾出現過曲折,特別是陷入“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局性錯誤,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領導人對引導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認識是基本一致的,實踐方向是始終如一的。
資料圖:景婺黃高速公路沿線旅游資源豐富。諸葛柏銘 攝
中新社記者:改革開放開啟后,鄧小平提出著名的“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論斷。如何理解先富和共富的關系?中共對共同富裕的追求,在這一時期如何體現?
楊明偉: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毫無疑問是共同富裕,但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初期,一度陷入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的泥潭,這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鄧小平明確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搞社會主義,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必須首先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這就是鄧小平探索改革路徑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起,在強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時,鄧小平也不斷強調先富和共富的關系,提醒人們“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
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專門解釋過:“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對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構想,社會上存在過一定誤解。對此,鄧小平也作了清晰的解釋:“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他還不斷強調,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其方向和目的正是為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認清了社會主義的富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實現共同富裕卻是一個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所以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個階段,中共歷屆領導人始終強調要高度重視共同富裕的問題,不斷要求全黨搞清楚,並不斷向全體人民講清楚。
江澤民在闡述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問題時特別指出,“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本質特征,絕不能動搖。”他還強調,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當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為了縮小東西部差距,也是落實“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步驟。
胡錦濤在談到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問題時,也特別提出,“引導和幫助農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他著重強調,“中國人民將達到現代化基礎上的共同富裕”與“中華民族將實現偉大復興”具有同步性。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由此可見,圍繞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中共給出的答案是一步步深化的,特別是在21世紀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中逐步回答的。
資料圖:甘肅甘南州臨潭縣夏景。艾慶龍 攝
中新社記者: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如何理解這一判斷?共同富裕何以在此時成為“中心課題”?
楊明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至少有六次直接使用“共同富裕”的概念,這並非偶然。他提醒人們,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今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無論從“新時代”,還是從“特色社會主義”的角度觀察,都包含著“共同富裕”的主要發展目標和顯著優勢,這恰恰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工作目標的結果。
新時代的另一個定位,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共同富裕因此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中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一個“中心課題”。
當前,中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突出地、實質性地解決共同富裕問題的時機已成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共中央堅定地承擔起了“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一“中心課題”的歷史任務,主動扛起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責任。
當然,對於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國家來說,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也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歷史過程。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明確指出,“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向著這個目標更加積極有為地進行努力。”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也強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面向未來,共同富裕這一馬克思主義為全體無產者設想的基本目標、中華民族孜孜不倦追求的基本理想,亦將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全體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接續奮斗下,逐步照進現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