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擘宏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17))

——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戰略布局

2021年08月18日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33.如何理解要積極爭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

魏晉時期,戰亂不斷,社會上卻盛行“清談”之風,士族名流不問國事,不言民生,空論玄理,虛談廢務。后人批評兩晉亡於清談,遂有清談誤國之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這個典故,反復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要求黨員干部吸取歷史教訓,在推進改革中大力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精神,“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

何為改革促進派?何為改革實干家?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擁護改革、支持改革、敢於擔當的就是促進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實處、干出成效的就是實干家。”改革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產生,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成功“殺出一條血路”,離不開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對改革的支持擁護和貫徹落實。今天,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不可避免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和社會關系,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越來越多,更需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勇氣與擔當,需要求真務實的改革促進派、實干家。

當前,絕大多數黨員干部擁護改革、敢於擔當、勇於創新。比如,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代楷模”廖俊波以“背石頭上山”的勁頭帶領干部群眾銳意改革、苦干實干,用有限的生命刷新了一個個又好又快的“俊波速度”,使政和縣從一個貧困縣連續三年躋身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實現了以改革促脫貧的華麗轉身。但也要看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一些黨員干部嘴上改革叫得響,實際行動慢半拍,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有的抱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隻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有的搞“選擇性”改革,對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有利的干勁十足,不利的則雷聲大雨點小﹔有的在關鍵時刻和大是大非面前當“騎牆派”,甚至成為“梗阻派”。出現此類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些黨員干部思想上“貧血”、精神上“缺鈣”、行動上“乏力”,貫徹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到位。各級黨員干部要切實增強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練就敢於擔當的鐵肩膀,下足真抓實干的硬功夫,推動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將改革進行到底,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為官避事平生恥”。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清代守錢塘大堤的塘官,當時是四品官,與知府享受一樣的待遇,待遇很高﹔但是有一條,就是不能決堤,如果決了堤,不等皇帝來找他算賬,他就跳塘自盡了。當年的封建官吏尚且如此,現在我們作為共產黨的領導干部,不更應該敢於負責,敢於擔當?各級領導干部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不斷推動改革。黨委主要負責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既要挂帥、又要出征,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善於接最燙的山芋,做到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做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必須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山西右玉歷屆領導班子帶領群眾治沙育林70多年,書寫了一部防沙治沙終不悔、誓將荒漠變綠洲的壯麗詩篇。右玉精神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始終發揚實干作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韌勁來,持之以恆抓改革落實,扭住關鍵,精准發力,以實打實、硬碰硬的工作實效推進各項改革部署從“最先一公裡”快速起步,在“最后一公裡”落地生根。

黨員干部爭當改革促進派、實干家,離不開營造鼓勵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環境。有了良好環境,廣大黨員干部才能夠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安心、安身、安業。要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鼓勵創新、表揚先進,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著力強化敢於擔當、攻堅克難的用人導向,充分發揮干部考核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在改革第一線考察干部,讓有為者有位、讓無為者失位,激勵干部勇挑重擔。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准確把握“三個區分開來”,嚴格劃分“失誤、錯誤”與“違紀、違法”的界線,為擔當者擔當,為干事者撐腰。加強改革宣傳和輿論引導,推動全社會形成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良好風尚。

知識鏈接

“三個區分開來”

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

34.如何理解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驚艷亮相。全球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3600多家企業參展,展覽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超過40萬名境內外採購商到會洽談採購。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已成功舉辦三屆,展覽面積逐年擴大,成交額不斷提升,國際影響日益凸顯。舉辦進博會是中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這是中國對世界的鄭重承諾,充分彰顯了以實際行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大國形象和責任擔當。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在一段很長的歷史時間裡都處於世界前列,然而近代兩三百年的封閉曾經造成了我們的落伍。新中國成立以后,受制於特定歷史條件,中國仍然處於相對封閉的環境當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我國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從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到開放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再到設立海南經濟特區、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我國對外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逐步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新格局。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裡程碑,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歷史新階段。多年來,中國積極踐行自由貿易理念,全面履行入世承諾,大幅開放市場,實現更廣互利共贏,不僅發展了自己,而且造福了世界。歷史充分証明,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習言習語

歷史已經証明,隻有堅持開放合作才能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自我封閉隻會失去世界,最終也會失去自己。

人類社會要持續進步,各國就應該堅持要開放不要封閉,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獨佔。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備受國際社會關注,沿線國家廣泛響應。截至2021年初,共有140個國家和31個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了205份合作文件,基本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我國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與此同時,我國先后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累計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19個自貿協定,特別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涵蓋全球人口、經濟總量和對外貿易約30%,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自貿區。中國在對外開放中展現了大國擔當,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促進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事實有力地說明,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國際交往受限,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和全球秩序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不禁產生疑問:中國開放的大門是否會關上,開放之路還能走多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古往今來,人類從閉塞走向開放、從隔絕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歷史大勢浩浩蕩蕩,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必須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僅要堅持,而且要更好堅持。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閉,而且會越開越大。新形勢下,我們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從歷史的長鏡頭來看,中國發展是屬於全人類進步的偉大事業。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世界之中國,我們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必將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