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個論斷理解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作者:高長武    發布時間:2021-08-19   
分享到 :

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是近些年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要正確理解和准確把握這一問題,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這一問題的三個重大論斷。

中國共產黨人既是馬克思主義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這段論述清晰地指出了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三個維度。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者。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勝利。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因此,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始終堅持並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學說。

第二,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對待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一方面,反對割斷歷史、虛無歷史,堅持正視歷史、尊重歷史,承認今日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現實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另一方面,堅持一分為二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既認識到其對中國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認識到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現實意義,又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到了后來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思想束縛。對於近代中國而言,僅僅依靠中華傳統文化自身的力量已經解決不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問題,而是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入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恰逢其時、勢所必然。

第三,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堅持對其中的思想精華、優秀成分,結合時代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挖掘、闡發﹔堅持聯系實際、有的放矢,同我們正在從事的實踐相結合,同我們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聯系,做到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真正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政育人的作用﹔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好、弘揚好。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融通的

2019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這一論斷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為此后提出二者相結合的論斷埋下了伏筆。

那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在何處?這是一個開放的尚需繼續深化研究的重大課題。這裡試作一些概括。比如,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的思想,消滅私有制、實現共同富裕的主張與廢私立公、貧富有度、與天下同利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與以民為本、以政裕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馬克思主義集體主義思想與克己奉公、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正義觀與法不阿貴、繩不撓曲、行義以正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消費觀與以道制欲、不為物使、儉約自守的思想,馬克思主義無神論與萬物自生、不信鬼神、重視人事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知行合一、以行為本、履踐致遠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辯証法與福禍所依、陰陽共生、物極必反的思想,等等,都體現著二者的融通之處。

恰是由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融通的,加之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放包容的文化特性,就為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火種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並發芽、開花、結果提供了可能。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今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新論斷新要求,既是對我們黨百年來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歷史經驗的總結,又對新征程上深刻把握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勇於進行理論創造和文化創造提出了新要求。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我們黨在百年奮斗中形成和堅持的一條成功經驗。自誕生起,我們黨就自覺肩負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責任。從特定意義上說,黨領導人民不斷推進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過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文明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的過程。

一方面,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養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黨就明確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體化”的命題。在長期的奮斗實踐中,我們黨根據實踐發展和時代進步的要求,對中華傳統文化堅持歷史地對待、批判地繼承,充分挖掘其在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等方面的思想精華,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有益養分,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比如,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列寧的哲學思想同中華傳統文化中朴素的認識論和辯証法的思想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經典《實踐論》《矛盾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理論為基礎,批判地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修身思想,分別形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黨性修養的名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對《漢書·河間獻王傳》中“修學好古、實事求是”的論斷,以及《禮記·禮運》中關於“小康”社會的描述,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同中華傳統美德,把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同德法共治、以德化人的傳統治理理念相結合,分別形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法治原則﹔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歷史的思想基礎上,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於“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和而不同、和諧共處”“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等外交理念的養分,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

另一方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和發展先進文化,賡續中華文脈。我們黨立足中華文化立場,根據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形勢和任務,與時俱進地提出發展先進文化的綱領、目標、政策,從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努力實現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現代化,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到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經過百年奮斗,帶領中國人民不僅不斷續寫著中華文化新輝煌,而且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通過創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也是走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的必然要求。今天,我國已經建成了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同時,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加速演變,世界進入變革和動蕩期,文化和文明的力量在大變局的演變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內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前所未有,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其中一個要求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一方面勇於進行理論創造,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思想指南﹔另一方面,勇於進行文化創造,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無論是理論創造還是文化創造,目標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統籌“兩個大局”,走好新的趕考之路,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理論指導和精神力量,也為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提供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的上述三個重大論斷,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貫通的角度,深化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問題的認識,揭示了認識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視角,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從而助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重要指引和基本遵循。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文化報》2021年8月17日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