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作者:張神根 黃曉武    發布時間:2021-08-23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中得出的清醒認識和重要結論。自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實際,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提出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取得進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頁。﹞,“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頁。﹞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100年前,在列強入侵和封建腐朽統治下,中國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難,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深淵。100年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以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頁。﹞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於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13頁。﹞。在新的征程上,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更大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2頁。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和不斷探索

1938年9—11月,中國共產黨召開六屆六中全會。在這次會議上,針對黨內一度出現的右傾錯誤,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及其與中國實踐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等方面,經典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第一次正式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5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651頁。﹞,強調要按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即“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會議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在全黨范圍內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立場、方法﹔二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同中國實踐相結合中實現“具體化”﹔三是強調馬克思主義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實現大眾化、通俗化。

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命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首先,這是正確領導抗戰的迫切需要。在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搞革命,各階級,包括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理論准備都明顯不足。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一傳入中國,就開啟了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出於回答和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需要,加快了這一進程。但是,一開始這種認識和實踐並沒有在中央領導層佔據主導地位。照搬馬克思列寧主義本本和俄國十月革命經驗、盲目聽從共產國際代表指揮的現象在一段時間內比較普遍,這導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運動在大革命后期遭受嚴重挫折。血的教訓促使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反思,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偉大實踐,並逐步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然而,照抄照搬的做法在中央領導層仍然佔據主導地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中國革命再次遭受嚴重挫折。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中國革命出現重大轉機。1937年11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被共產國際派回延安。他主張“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否認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這在黨內引起了思想混亂。如何統一思想,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政策動員民眾抗戰,成為中國共產黨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其次,這也符合共產國際七大指導各國共產黨工作的新精神。1935年8月,共產國際七大決定,鑒於國際形勢日益復雜,各國具體情況又極為不同,國際執委會“一般不要直接干涉各國共產黨內部組織上的事務”﹝《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頁。﹞。在七大上,季米特洛夫強調要避免直接干涉各黨內部事務,力戒機械地把一個國家的經驗套用到另一個國家的做法,主張要幫助各國黨學會把共產國際的路線靈活地、具體地應用到各自國家的具體環境中去,“避免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和籠統的公式去代替具體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保]季米特洛夫《季米特洛夫文集》解放社1950年版第148頁。﹞。共產國際的精神在黨內得到了廣泛的回應。當時黨的領導人張聞天多次按共產國際七大的思路,提出正確對待革命理論、共產國際決議和外國經驗問題,要“使之民族化、使之適合於我們具體的環境”﹝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張聞天文集》第2卷中央黨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頁。﹞。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時前往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情況。1938年6月11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通過的《關於中共代表報告的決議案》肯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7月,季米特洛夫在同王稼祥和任弼時談話時明確表示中共黨內應支持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最后,這同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強調的和所做的保持了高度一致。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自身解放道路的探索具有科學性和普遍性,“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源於那個時代又超越了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197頁。﹞。馬克思和恩格斯科學地對待自己的理論,在他們的一生中,由於時代和實踐的變化,不斷地對自己的某些原有觀點和結論進行補充、修改甚至摒棄。就像他們在為《共產黨宣言》的多個版本寫的序言中反復申明的,《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總的來說是完全正確的,但個別論斷已不適應於實踐的發展,提倡的某些革命措施已經過時,因此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年版第15頁。﹞。恩格斯提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4卷第588頁。﹞,因此,“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4卷第664頁。﹞。

在領導俄國革命的過程中,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俄國工人運動的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和神聖不可侵犯的,“因為它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2009年版第96頁。﹞。列寧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不同國家壟斷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加劇,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資本主義國家中出現了薄弱環節,無產階級革命有可能在資本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首先爆發,並實現突破。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恩格斯革命思想的新的發展。列寧正是立足於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新形勢,以十月革命的偉大創舉打破了資本主義鏈條的薄弱環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開創了世界歷史新紀元。

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告訴我們,能不能、善不善於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譜寫出馬克思主義本國化的新篇章,是檢驗馬克思主義政黨是否成熟的試金石,決定著這個政黨及其事業的興衰成敗。

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只是開始,關鍵在怎麼做。那麼,怎樣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呢?那就如毛澤東所說:“要把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國來,在中國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隻有一般的理論,不用於中國的實際,打不得敵人。但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8頁。

毛澤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正如劉少奇所評價的:“由於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極大的特殊性,以及中國的科學還不發達等條件,要使馬克思主義系統地中國化,要使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形式變為中國形式,就是說,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來解決現代中國革命中的各種問題,——其中有許多是在世界馬克思主義者面前從來沒有提出過與解決過的問題,在這裡是以農民為主要群眾(而不是以工人為主要群眾),反對外國帝國主義的壓迫和中世紀殘余(而不是反對本國資本主義)——這乃是一件特殊的、困難的事業……必須有高度的科學精神與高度的革命精神相結合……才能依據歷史進程每個特殊時期和中國具體的經濟、政治環境及條件,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獨立的光輝的補充,並用中國人民通俗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使之適合於新的歷史環境和中國的特殊條件,成為中國無產階級群眾與全體勞動人民群眾戰斗的武器。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毛澤東同志……他不但敢於率領全黨和全體人民進行翻天覆地的戰斗,而且具有最高的理論上的修養和最大的理論上的勇氣。他在理論上敢於進行大膽的創造,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於中國具體環境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於中國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結論,所以他能成功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件艱巨的事業。”﹝《劉少奇選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5—337頁。

毛澤東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在這之后,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沿著毛澤東開辟的道路,繼續探索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頁。﹞。

江澤民提出:“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最好的繼承。隻有堅持這樣做,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實現與時俱進的要求。”﹝《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頁。﹞胡錦濤提出,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要“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增強理論說服力和感召力,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進一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實際,提出“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 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載於2018年4月25日《人民日報》。﹞。“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頁。

中國共產黨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目的就是要回答好、解決好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兩大歷史任務,就是要回答好、解決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史、長期走在世界各國前列,近代以后卻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的中國,要實現這樣的艱巨任務,談何容易! 然而,中國共產黨做到了這一點。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豐碩成果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歷經千辛萬苦,帶領人民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經過頑強奮斗、付出巨大犧牲、進行大膽創造,尋找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正確道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特征相結合,總結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經驗教訓取得的,是在同黨內外各種錯誤思想進行原則斗爭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

(一)創立毛澤東思想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歷史性成果——毛澤東思想。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然而,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面對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落后分散的小農經濟及其影響根深蒂固,同時又遭受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特殊國情,選擇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才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難題。正如林伯渠指出的:“沒有馬克思主義或者不善於掌握馬克思主義,是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林伯渠文集》華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463頁。

經過多次挫折和反復,中國共產黨逐步認識中國國情,在抗日戰爭時期,制定了合乎實際情況的黨的總路線和一整套具體政策,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頁。

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毛澤東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道路,寫出《論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起在社會生產力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經驗。

在革命和建設長期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形成了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黨的建設的理論,以及貫穿於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代表性成果。毛澤東思想教育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它培養的大批骨干,不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創立鄧小平理論

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與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發生在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經驗和研究國際形勢的基礎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潮流和時代主題。而“文化大革命”引發的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我國發展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黨內外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鄧小平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頁。

在鄧小平的領導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束縛,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必須完整、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以此次會議召開為標志,改革開放全面展開。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之后,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深化改革開放,經受住政治風波的考驗,完成治理整頓任務。

在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鄧小平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1978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區、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1992年南方談話是在國際國內政治風波嚴峻考驗的重大關頭,堅持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理論和路線,深刻回答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進到新階段的又一個宣言書。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從時代特征、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立黨宗旨、治國目標、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出發,全面、系統、深刻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戰略目標、戰略步驟、戰略布局、戰略重點等,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引導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三)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發生嚴重政治風波,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面臨巨大困難和挑戰。在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歷史關頭,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依靠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成功穩住了改革和發展大局,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黨的十四大作出三項重大決策:一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黨的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明確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任務。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發展作出的歷史性貢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創新、與時俱進的巨大勇氣。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黨中央科學判斷形勢,全面把握大局,進行艱辛探索,針對形勢任務發展,不斷研究和提出新的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在極其復雜的情況下妥善處理和解決了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許多重大問題,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黨的十六大提出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十條基本經驗,集中體現了黨在實踐中形成的新的重要認識,標志著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把握、運用水平都有了進一步提高。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四)形成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創新成果。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局勢加速演變,綜合國力競爭空前激烈。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發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契機,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黨的十六大作出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重大判斷,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地位,作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黨的十七大對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

前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戰勝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認真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准確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及時提出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開拓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廣闊空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發展遭遇嚴重困難,黨中央科學判斷、果斷決策,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在全球率先實現經濟企穩回升,積累了有效應對外部經濟風險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經驗。我國還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妥善處置了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總結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黨的十七大將這些經驗概括為“十個結合”,黨的十八大提出“八個必須”。這些都是指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勝利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三、新時代新形勢必將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更大發展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國內外形勢進一步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從國際上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從國內看,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顯著提高,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我國既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條件,又面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問題。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許多富有時代特點的原創性觀點。比如,在政治建設方面,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嶄新內涵。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新發展理念,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等論斷,不斷深化對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認識﹔提出“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在文化建設方面,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新增“文化自信”,反映了對文化地位和作用認識的極大深化。在社會建設方面,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矛盾的學說。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時代化發展。在外交和國際問題方面,提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論斷,對世界發展趨勢和國際格局演變作出最新判斷﹔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在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方面,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和以人為本理念的進一步深化與提升﹔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等等。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傳承前人得之不易的理論成果,又不斷回答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從而達到新的思想高度,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擴大了社會主義思想在世界的影響,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發展。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中國共產黨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那是因為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按照黨的十九大的部署,從2020年開始到21世紀中葉,將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頁。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有許多新的發展和變化。過去,中國發展水平低,同別國的互補性多一些,可以順勢而為發展自己﹔現在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國競爭多起來了,要頂風發展。同時,中國發展仍具有許多有利條件。經濟上,從高速度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起點高、后發優勢明顯﹔政治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愈加凸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充分証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還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重要特征。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其規模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第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其終極目標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第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第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因為具有這些特征,當中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個走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資本主義道路取得成功的現代化強國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意義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將對人類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然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頁。﹞。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要認識到,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中國也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必須在理論上跟上時代,而且也能夠做到這一點。正如習近平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深刻變革,置身這一歷史巨變之中的中國人更有資格、更有能力揭示這其中所蘊含的歷史經驗和發展規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頁。﹞為此,我們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頁。﹞。

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要緊密結合中國實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注重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要緊密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根植於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和“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等。這樣的思想和理念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應該很好地加以繼承和發揚。

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要緊密結合時代特點。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然而,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中國發展同時面臨機遇和挑戰。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頁。﹞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題中應有之義,甚至是關鍵變量﹔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壓力、戰略動力與戰略機遇。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戰略機遇,在大變局中實現從大到強,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回顧過去,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一個個重大理論成果,指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勝利。展望未來,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新的更大發展。我們堅信,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成就和經驗作基礎,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深厚文化積澱作基礎,積極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緊密結合不斷發展的黨情國情世情,緊密結合當今時代特征,深刻汲取歷史經驗和教訓,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一定能夠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新的更大發展、譜寫新的更加精彩的篇章。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