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清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與歷史虛無主義的界限

作者:郭彥林    發布時間:2021-08-26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力度,堅決遏制各種錯誤思潮蔓延,意識形態主旋律更加響亮,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同時,我們要看到,意識形態領域形勢依然復雜、挑戰依然嚴峻,一些錯誤思潮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仍然伺機冒頭,妄圖挑戰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攻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竭力爭奪意識形態話語權,以期實現其政治訴求。對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捍衛唯物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唯心史觀,劃清兩種歷史觀的界限。

一、劃清維護歷史的客觀性和虛化客觀歷史的界限,堅持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尊重歷史事實,實事求是,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一般用語中的歷史事實分為兩種:一種是世界上每天發生和客觀存在意義上的歷史事實或歷史事件,一種是以文字形式記載下來的,或者留在人們腦海裡各種形式的記憶,或者拍成照片或錄像的圖像、視頻文獻資料的歷史事實。在唯物史觀看來,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內在規律性,並且可以被人們揭示、認識和發現,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我們說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並不是隨心所欲地來編排歷史、篡改和顛覆歷史。習近平同志強調:“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歷史唯物主義以歷史事實的客觀性為前提。歷史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由於受到歷史著述者主觀傾向性和價值觀傾向的影響以及包含有客觀歷史事實因子的歷史資料的制約,被書寫的歷史事實與客觀歷史事實之間不可能完全相符。我們必須在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上,在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論指導下,在前人已經取得的成就的前提下,才能越來越逼近客觀的歷史真理,達到歷史的科學性和人的主體性的統一,而不是主觀隨意地挑選材料來“解構”“裁剪”歷史,把歷史當成一種“兒戲”。正如列寧所說:“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麼,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証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麼它們就隻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

否定歷史事實的客觀性,無限夸大認識主體的精神和意志的作用,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重要理論基礎和現實表現。美國后現代主義史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海登·懷特在其代表作《元史學》中認為,歷史話語主要有三種解釋理論,即“(1)情節化解釋,(2)論証式解釋,(3)意識形態蘊涵式解釋”。“情節化解釋”是指通過對史學家情節敘事的類型鑒別來賦予故事“意義”,包括浪漫劇、喜劇、悲劇、諷刺劇等四種不同的情節化解釋范式。“論証式解釋”是指史學家運用推定律原則,賦予一定情節模式組成的歷史事件以邏輯化解釋,包括形式論、機械論、有機論、情境論等四種論証式解釋范式。“意識形態蘊涵式解釋”是史學家為“理解現實”而就歷史知識的性質問題所持的特定立場,包括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等四種意識形態蘊涵式解釋范式。海登·懷特從后現代思潮“徹底解構傳統”的歷史學視閾出發,徹底拋棄了理性主義史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我在《元史學》中想說明的是,鑒於語言提供了多種多樣建構對象並將對象定型成某種想象或概念的方式,史學家便可以在諸種比喻形態中進行選擇,用它們將一系列事件情節化以顯示其不同的意義。這裡面沒有任何決定論的因素……近來的‘回歸敘事’表明,史學家們承認需要一種更多是文學性而非‘科學性’的寫作來對歷史現象進行具體的歷史學處理。”近年來,這種源於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歷史著述理論”,以歷史著述的主體性和價值觀傾向為借口,否定歷史事實的客觀性和價值,把歷史事實視為持有一定偏見和信念等主體性因素的歷史學家的語言描述意義上的存在,無視歷史學的科學性,進而得出一切歷史都是人“著述”的歷史的荒謬結論,墜入了極端的所謂“解構”深淵。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必將為以價值重估為由大肆歪曲、否定客觀歷史事實,大做翻案文章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打開方便之門。

歷史虛無主義違背實事求是原則,脫離歷史必然性和客觀現實條件的制約,以西方文化價值觀為圭臬,隨意假設歷史。以假設証明假設,虛化中國近現代史、黨史、新中國史,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達到否定黨在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執政地位、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訴求的目的。例如,歷史虛無主義假設沒有“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等,將其“假設歷史”作為真實發生的歷史,認為那樣中國就會走上一條現代化輝煌之路。有人為帝國主義侵略唱贊歌,認為“西方的大炮也是一身而兼二任,它既是在野蠻地侵略中國,又是在強迫中國這個老大帝國走出封閉,走出中世紀,走向近代化”。歷史虛無主義在虛無否定革命歷史的同時,進而否定革命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告別革命——回望二十世紀中國》這本書中,凡近代中國一切追求變革進步的努力和活動統統被視為“激進”而加以否定,凡一切維護腐朽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的努力和活動則被稱為“穩健”而加以肯定,反對所謂“激進主義”,頌揚改良,認為正是“激進主義”阻斷了中國現代化進程,否定革命是現代化最重要、最強大的推動力量,並以“重新研究和評價”的名義,認為“戊戌變法可能成功,辛亥革命一定失敗”。因此,他們宣稱“要改良不要革命”。事實上,歷史事實作為一種客觀的發展進程,具有不可重復性、一維性、不可假設性。特別是對於關系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全局、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的歷史事實,以及從歷史事實抽象出來並為歷史實踐檢驗的基本理論前提,都不能假設。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歷史虛無主義者隨意涂抹歷史,無視歷史發展的具體事實,忽視歷史事實發生的具體條件,脫離歷史事實發展進程中各種因素的普遍聯系,缺乏對歷史史料全面客觀具體的分析,以主觀臆斷任意裁剪編排歷史,以歷史發展的個別現象取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普遍規律,將所謂的“新評價”“新思考”“新定位”等“假設歷史”取代歷史的真實發生,用主觀“選擇”的所謂歷史事實推演真實發展的歷史過程,假設、臆測根本沒有任何歷史依據的所謂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規律和道路,虛化100多年的中國近現代史。事實証明,歷史虛無主義根本違背了尊重歷史事實、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和方法,將歷史的客觀可知性變成游戲符號,讓歷史游離於事實和虛構之間,其實質就是用唯心史觀來看待歷史。

歷史虛無主義片面引用未經鑒別考証的史料,根據自己對政治的現實訴求,隨意改變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已為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會議和重要歷史人物的結論,並對貫穿在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任意消解。如近年來,一些網絡推手、“公知領袖”在網絡上利用論壇、微博、微信,以“歷史考証”“解密歷史”的名義,對一些早有客觀歷史定論、深嵌民族記憶中的歷史事件和老百姓心目中的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領袖進行“解構”,從李大釗到狼牙山五壯士、劉胡蘭、江姐、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涌現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鋒、王進喜、焦裕祿等,全都被抹黑。一些人從否定歷史的細枝末節入手,試圖用極其微小的歷史細節解構宏大敘事中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用歷史支流掩蓋歷史整體,達到顛覆歷史的目的。例如,一段時間以來,某些人以掌握了狼牙山五壯士跳崖的某些細節為由,質疑其跳崖地點及其與當地百姓的關系,質疑黨史研究權威部門的研究成果,以行消解歷史之實。某些人肆意褻瀆英雄烈士,誹謗功勛逝者,為國家和民族解放事業英勇赴死的江姐被抹黑為風流成性的妓女。這些背離歷史研究中正確價值取向的言論,不僅有損於深入客觀的歷史研究,而且是對我們長期積澱的民族感情的深深傷害,對此我們要堅決給予抵制回擊。隨著時代變遷,公眾的興趣發生轉移,思想維度更加豐富,對以往重大事件、人物和問題等看法也更客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當時針鋒相對的意識形態局限,但這些都不構成否定歷史事實的時代“動力”。歷史事實的重新考証需要我們在史料上花大力氣,在充分佔有和甄別可靠史料的基礎上,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辯証思維方式,弄清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真相。僅憑主觀臆想提出所謂的“新觀點”,然后再摘引精心挑選的歷史資料來進行論証,這種做法違背了客觀歷史事實。如果不是出於對歷史研究的無知,就是別有企圖,是要篡改歷史,顛覆唯物史觀。

歷史虛無主義虛化歷史事實,抓住我國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所謂歷史“細節”和局部大做文章,用精心挑選的歷史細節歪曲和篡改歷史,否定歷史發展大勢。我們知道,在歷史研究中,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構成人類社會的一切要素和矛盾是緊密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整體,隻有從各種歷史因素的普遍聯系中,人們才能獲得對由各種歷史因素構成的歷史總畫面的一般性質的全面把握。在此基礎上,才能確定歷史“細節”和局部的價值和作用。列寧在《論國家》中指出:“在社會科學問題上有一種最可靠的方法,它是真正養成正確分析這個問題的本領而不致淹沒在一大堆細節或大量爭執意見之中所必需的,對於用科學眼光分析這個問題來說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考察每個問題都要看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過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這一事物現在是怎樣的。”另一方面,還要了解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並對“細節”在整個歷史聯系中的特性、原因和結果等方面分別加以研究,才能看清歷史的總畫面。列寧指出:“在社會現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挑選任何例子是毫不費勁的,但這沒有任何意義,或者有純粹消極的意義,因為問題完全在於,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境。”但是,一個時期以來,包括黨史、新中國史在內的歷史學界,產生了一種淡化理論、隻注重歷史“細節”和局部的“碎片化”研究傾向,使歷史研究陷入了以偏概全、盲人摸象的境地,忽視乃至否定歷史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對歷史的整體把握,為歷史虛無主義的蔓延提供了土壤。比如,一些人擴大我國社會主義在發展中“細節”上的曲折感受,放大困難過程的痛苦代價,任意丑化、抹黑歷史,從情感上制造否定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輿論﹔一些人把我國困難時期人口遷移造成的戶口注銷數字,肆意捏造為餓死3000萬的謠言,煽動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的不滿﹔一些人借糾正“左”全面否定毛澤東,並進而否定井岡山時代、延安時代,甚至否定中國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這是一種極端虛化、否定歷史事實的思維和做法。

二、劃清歷史主流和歷史支流的界限,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

習近平同志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在黨史研究中要“准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這是研究近代歷史的基本原則和黨史研究的基本要求。歷史主流本質是社會歷史矛盾的主要和主導方面,對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歷史支流是社會歷史矛盾的非本質、非主導的方面,對歷史事件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不起決定作用。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作出科學的歷史評價,必須在歷史活動的總體和全貌中確定它的主流和主導方面,從歷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不是從歷史支流中尋找負面情緒。正確看待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道理也是這樣。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偉大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間奇跡,集中體現為完成和推進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三是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今日之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空前提高,全黨全國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奮力前進”。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現在,我們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確看待黨的百年歷史,一方面,我們要抓住黨干過的三件大事﹔另一方面,要把握黨的歷史的主流本質和主題主線。黨的歷史的主流本質就是“黨的不懈奮斗史”“黨的理論探索史”“黨的自身建設史”,抓住了黨的百年歷史的這三個方面的主流本質,就能在歷史大勢上和總體宏觀上把握住黨的歷史的主題主線,樹立正確黨史觀。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就是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兩大歷史任務而不懈奮斗的歷史。有了對歷史的整體判斷和大勢把握,就能對復雜的史料,尤其是對相當一部分已經失去客觀必然性的純表象、偶然的實例進行去偽存真再鑒別,從史料的真實達到歷史的真實,真正確立史料的歷史價值,這樣才能在具體的歷史細節研究中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

歷史虛無主義否認客觀歷史發展進程,歪曲或否定黨的歷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以假象或謊言混淆是非,遮蔽歷史的主題和本質。列寧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歷史虛無主義者表現出偏執的思維,“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否認歷史規律的存在,把自己親身經歷的歷史細節當作歷史前進的真實,並試圖用這些細節去否定中國革命史、黨史、新中國史的主流。真實的歷史細節是歷史前進環節中的一個點,但它並不等於歷史前進的真實,不能代表歷史的全部和主流,更不能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無視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定近代中國尤其是五四以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主觀判定“20世紀的革命方式確實帶給中國很深的災難”,甚至錯誤地宣稱中國在20世紀選擇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嘆息的百年瘋狂與幼稚”。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竭力美化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行為,淡化甚至否定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這種錯誤思潮的集中表現就是所謂的“告別革命”論和帝國主義“侵略有功”論。按照這樣的邏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100多年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反抗帝國主義列強殖民侵略的歷史,就從根本上被否定了。然而,歷史虛無主義者隻看到革命的破壞性,卻沒有看到革命破壞的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革”的是腐朽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的“命”的建設本質。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我們黨要實現民族獨立解放、國家富強富裕的歷史任務,就必須進行革命。正如孫中山所講:“革命有非常之破壞,如帝統為之斬絕,專制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壞,則不可無非常之建設。是革命之破壞與革命之建設必相輔而行,猶人之兩足、鳥之雙翼也。”歷史虛無主義在鼓吹革命“破壞和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同時,又極力美化和淡化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殖民本質,宣揚“侵略有功”。他們主張在對待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問題上要“具體分析”,否定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過程中的主觀故意,認為“在客觀效果上給中國落后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帶來了好處”。他們以一些帝國主義列強幫助中國的假象遮蔽其侵略中國的本質目的,無視正是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侵略才導致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客觀事實。對此,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歷史虛無主義者對於中國革命史、黨史和新中國史缺乏具體歷史的分析,對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所犯的錯誤無限擴大,以“反思歷史”“重估歷史”“學術創新”為幌子,把黨的領袖所犯的錯誤歪曲、丑化為封建暴君的專制暴行,無限人為地夸大毛澤東晚年的錯誤,甚至全盤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乃至改革開放前30年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在極力反對這種對歷史不負責任的錯誤觀點時指出:“對毛澤東同志的評價,對毛澤東思想的闡述,不是僅僅涉及毛澤東同志個人的問題,這同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整個歷史是分不開的。要看到這個全局。”黨史、新中國史研究領域中出現的這些虛無主義的觀點,既違背新中國歷史前進的方向,也違背了歷史前進的邏輯,妄圖以此否定中國革命歷史和社會主義制度,干擾我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妄圖把中國的發展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系。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認識論上否定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証性,割裂歷史的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主流與支流,罔顧歷史唯物主義總體性的辯証法,用形而上學的方法扭曲歷史。

三、劃清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界限,科學認識社會歷史發展規律

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斗爭的實質,是唯心史觀和唯物史觀的斗爭。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石之一,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之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和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社會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唯物史觀使歷史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進程,將歷史研究引入了科學軌道。正如恩格斯所說,由於唯物史觀對歷史規律的客觀性把握,徹底擊中了唯心史觀的軟肋。馬克思恩格斯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為起點,把生產關系當作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推翻了他們之前的思想家把歷史看作某種觀念的實現的觀點,把唯心主義從它最后的避難所——唯心主義歷史觀驅逐出去,創立了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克服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科學地說明了社會的物質性。歷史的發展遵循合規律性與目的性相統一的客觀規律。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內容做了經典概述,科學闡述了人類社會在這一基本矛盾運動推動下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趨勢。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概括出來的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雖未窮盡真理,卻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方向及未來,開辟了歷史研究的新時代。

歷史虛無主義唯心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根本對立。歷史虛無主義唯心史觀以西方各種唯心主義歷史觀為其哲學基礎,適應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圖謀和國內反社會主義勢力策略的變化需要,脫離客觀歷史事實,違背最起碼的客觀性標准,採取歷史相對主義和實用主義態度,認為歷史是相對的,不可認識的,否定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歷史虛無主義夸大人們的思想動機、杰出人物的主觀意志以及偶然性,認為它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終極原因,否認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和廣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

歷史虛無主義違背實事求是原則,以自己的價值尺度尤其是政治價值尺度為標准,不去全面客觀把握歷史材料,而是主觀臆斷去“裁剪”“解構”“假設”甚至歪曲歷史,以所謂“范式轉換”為名,把歷史當作任人擺弄的“游戲”,以達到其否定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必然性的政治目的。歷史虛無主義基於唯心史觀,無視自原始社會解體至今一切歷史都是階級斗爭史這一基本事實,攻擊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從唯心主義抽象人性論出發解讀歷史,否定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以所謂“超階級”“超政治”姿態“重新考証”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顛倒民族英雄和民族叛賊的評判標准,把歷史進步因素說成歷史倒退因素,其本質是掩蓋其篡改歷史、顛覆唯物史觀的唯心主義立場。歷史虛無主義還混淆歷史現象與本質的研究方法而偏執於歷史現象,以主觀邏輯預設和價值預設割裂歷史現象和歷史本質、歷史偶然性和歷史必然性的聯系,妄圖以此達到操弄歷史、篡改歷史的目的。

歷史虛無主義以歷史事件的不可重復性和歷史認識的相對性來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歷史認知的客觀真理性,陷入了歷史相對主義的泥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証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盡管人們可以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諸多方面見仁見智,但歷史不容任意裝扮,更不應該否定歷史發展規律。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堅持唯心主義的主要表現就是否定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否定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和中國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甚至提出近代以來的中國革命是背離所謂“以英美為師”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誤入歧途,是少數職業革命家“制造出來”的,是強加給中國人民的。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証明了一個顛扑不破的真理:社會革命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歷史的火車頭。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中國人民曾經對和平改良寄予很大期望並進行了很多試驗,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國內封建勢力為了維護中國封建社會的封建本質,不可能自我革命。在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阻撓下,中國每次改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孫中山曾經發出革命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的慨嘆。毛澤東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對革命和現代化之間的辯証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正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束縛了中國人民的生產力,不破壞它們,中國就不能發展和進步,中國就有滅亡的危險。”“革命是干什麼呢?就是要沖破這個壓力,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解放中國人民,使他們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應該求得國家的獨立,其次是民主。沒有這兩個東西,中國是不能統一和不能富強的。”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順應世界和中國的歷史發展大勢,帶領並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奮斗,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歷史虛無主義脫離歷史實際,割裂歷史研究中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在扭曲的歷史觀指導下,一切歷史都被庸俗化和虛無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首先,價值尺度要以歷史尺度為前提,價值尺度應當服從歷史尺度。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首先表現為生產方式的發展進步史,隻有從這一客觀真理出發,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判,否則,隻能對歷史做出抽象的乃至隨意性的解釋。而且,評判價值在社會歷史發展當中究竟代表進步抑或落后力量,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問題,要把價值尺度放到歷史尺度當中來考察,才能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其次,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相互依存。隻有在對歷史發展規律真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確立合理的價值觀和道德准則﹔隻有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從社會歷史主體價值出發,才能正確把握社會歷史規律。在實際歷史評價過程中,我們要反對割裂二者、偏執一端的錯誤傾向。一些人以揭示客觀歷史本質為由,主張歷史研究中必須保持絕對超然的“價值中立”評判立場。這種在歷史研究中把客觀性和價值觀對立起來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歷史學家企圖將歷史研究非意識形態化是不可能的。歷史研究主體作為“現實的人”,總是處於具體的歷史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系之中,在階級社會裡,其世界觀、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是具有階級利益和意識形態傾向的。社會歷史研究對象是歷史的具體的人的實踐活動,歷史過程是“單個意志相互沖突”的結果,“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陳述歷史過程、做出歷史結論,必須要做價值判斷。歷史虛無主義堅持歷史研究中的“價值中立”原則,視社會歷史研究主體和社會歷史研究對象為脫離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和社會實踐,沒有情感、價值認知和價值觀傾向的生物學意義上的“抽象的人”。但是,這種從抽離了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種種規定性的“抽象的人”出發的歷史研究活動,僅僅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與真實的歷史差之千裡。在這一扭曲的歷史價值觀映照下,無數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出生命的先烈被丑化為“野心家”“投機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被矮化為“權力斗爭”“宮廷內斗”,結果是為理想和民族大義獻身的英雄不存在了,為人類社會進步和人民利益奮斗犧牲的崇高價值不存在了,照亮人類精神家園的理想信念不存在了,無所謂是非,無所謂崇高,無所謂價值,一切不過爾爾。目前價值中立的主張即使在西方學術界也已被廣泛質疑和拋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繆爾達爾曾指出:“研究的客觀性問題不能僅僅通過試圖排除價值觀念來解決。相反,社會問題的每項研究,無論范圍多麼有限,都是且一定是由價值觀念決定的。‘無偏見的’社會科學從來就不存在將來也決不會有。努力逃避價值觀念是錯誤的,並且注定是徒勞和破壞性的,價值觀念和我們在一起,即使把它們打入地下,它們仍然指導我們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更是一語中的:“熱衷於去‘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

四、堅持唯物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定“四個自信”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否認歷史的客觀性、必然性、規律性的唯心主義錯誤思潮。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目的,是企圖通過否定中國革命史、新中國史“搞亂人心,煽動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分歧是不可調和的,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和消極影響,必須與歷史虛無主義展開長期、堅決、徹底的斗爭,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一個完整、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歷史虛無主義堅持唯心主義歷史觀,實質是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否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就是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深刻認識客觀物質世界的本質特征,特別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把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建立在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為此,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就要深刻認識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矛盾以及社會形態更替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的原理,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考察,從總體上把握社會的基本面貌和運動規律﹔就要深刻認識和掌握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體系理論,如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理論,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理論,以及革命和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從系統和整體上把握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就要深刻認識和正確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理論,如人的本質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理論,人民群眾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理論,無產階級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理論,從人民主體地位上把握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等等。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唯物史觀,把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作為我們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的看家本領,在同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中,緊密結合實踐發展和時代特征新要求,不斷豐富、發展和創新唯物史觀。

旗幟關乎人心向背,道路關乎黨的生命。我們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分歧是中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重大政治分歧。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雖然多樣且充滿艱難曲折,但人類社會經由社會主義進入共產主義是歷史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我們不能假設歷史,不能否定歷史客觀規律,更不能虛化歷史。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世界社會主義歷史演進的必然邏輯,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黨和人民100年來在艱辛探索中積累創造的根本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源泉和根本原因。當前,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我們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歪曲、否定和篡改,敢於亮劍、敢於斗爭,堅決反對、遏制其炒作和蔓延。在今后的前進道路上,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始終堅定信念信仰,在新時代不斷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

﹝2﹞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0期。

﹝3﹞姜輝:《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紅旗文稿》2020年第5期。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文章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