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大歷史觀

作者:朱志偉    發布時間:2021-08-26    來源:瞭望
分享到 :

6 月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舉行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這次集體學習採取參觀和討論相結合的形式,這是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在中南海豐澤園參觀毛澤東同志故居 鞠鵬攝/ 本刊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不斷汲取歷史智慧,豐富和拓展歷史視野,形成了縝密、貫通、聯系的大歷史觀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他對歷史的客觀性、連續性、邏輯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強調樹立歷史思維,汲取歷史教訓,獲得歷史智慧,在歷史中探索治國理政的經驗

圍繞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和清醒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的功效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歷史的本質、規律、經驗等做了科學客觀的界定和闡釋。

這些重要論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內涵豐富、立意高遠,為新時代治國理政和管黨治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歷史依據和根本遵循,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歷史視野。

堅持歷史觀點 獲得歷史認知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立黨之本。

“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2018年5月,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指出。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客觀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尤其是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歷史評價等方面,彰顯出習近平總書記強烈的歷史擔當和寬廣的歷史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不斷汲取歷史智慧,豐富和拓展歷史視野,形成了縝密、貫通、聯系的大歷史觀,為指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第一,堅持唯物史觀,對重大歷史人物事件作出重大判斷。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方法論的正確觀點,堅持全面、客觀、歷史地表述和評價歷史人物,真實還原歷史人物。

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評價孫中山的歷史功績,並把中國共產黨人看作是孫中山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由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功績而引出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論述,深刻指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特別強調在新形勢下,要堅持和運用好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並對三者的科學內涵和時代要求作了深刻闡述。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科學評價歷史人物指明了方向,樹立了標准。

對近現代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習近平總書記也做出了客觀評價,著重闡釋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上,他指出:“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這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70年。”

堅持歷史的連續性,歷史不可割裂,既要承認歷史發展時期的特殊性,又要在歷史的前進中找到發展的內在邏輯性,通過歷史現象看到歷史發展的本質和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觀點和生動表述,反映出他強烈的歷史縱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第二,堅持辯証法,對各歷史時期作出重大判斷。

運用辯証法,全面、客觀、辯証、發展地研究和闡述歷史,是習近平總書記歷史觀的重要特征,他多次強調要看到歷史向前發展進程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根據社會發展階段和矛盾,對不同歷史階段進行科學分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他深刻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作出這樣的戰略判斷,有著深刻的依據。”

堅持唯物史觀,堅持用聯系的、辯証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各個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這些論斷和觀點,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我們正確觀察歷史提供了科學方法和基本遵循。

第三,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維護黨和國家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他清醒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的歷史必然性,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他多次從中國近代史講起,對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探索救亡圖存道路進行總結,引用大量歷史事實,說明“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以辯証的眼光看待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所進行的探索,堅持正確的歷史方向。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從大歷史視野的角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民族的濃烈情感,對家庭道德等價值理念的認同和推崇等,表現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哲學立場。

過去一段時間,社會上一些污蔑黨的領袖、攻擊黨的歷史、歪曲黨的歷史、否定黨的領導的不良言論,給思想輿論領域帶來了極大的混亂。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隻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御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應在翔實准確的史料和細致深入的研究分析下,用史實說話,面對錯誤言論,敢於發聲、勇於亮劍、敢於斗爭。

8 月19 日,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 周年大會在拉薩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汪洋向西藏自治區、西藏軍區、武警西藏總隊、西藏自治區政法系統、中國佛協西藏分會分別贈送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題詞的“建設美麗幸福西藏 共圓偉大復興夢想”賀匾和賀幛 黃敬文攝/ 本刊

借鑒歷史經驗 運用歷史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經驗的總結和運用,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他對歷史的客觀性、連續性、邏輯性有著清醒的認識,認為歷史既不能憑空想象,也不能主觀臆斷,強調樹立歷史思維,汲取歷史教訓,獲得歷史智慧,並要深入學習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五百多年世界社會主義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80多年斗爭史,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聯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來把握黨和國家的光明前景。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引經據典,提及我國各個歷史時期和朝代治亂興亡的歷史經驗,並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等著名論斷。

第一,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推崇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根”“魂”“基因”“血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准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他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並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顯示了歷史睿智和歷史智慧。

歷史記錄了國家和民族的興衰交替,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價值源泉,對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來源。

第二,從黨的歷史中感悟初心使命。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論斷。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激勵著我們黨永遠堅守,砥礪著我們黨堅毅前行。

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習近平總書記歷史視野的重要特征和鮮明特色。他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中國共產黨人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體黨員干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要求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部活動之中。

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過程、創新變革過程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地認識到人民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堅信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持和共同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第三,提高治國理政的歷史思維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堅持將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方位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進行考量並作出准確判斷,聚焦時代之問,探尋時代之需,針對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和總結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功效極其重要。因為歷史不僅記述了前人得與失、成與敗的經驗教訓,而且還蘊含著他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思想精華,即包括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立足於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和發展大局,從歷史的維度和角度,通過對歷史的總結和回顧,聚焦現實問題,謀求解決方案,是習近平總書記歷史思維的重要表現。他強調: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而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歷史地、科學地、實踐地看待歷史發展,在歷史中探索治國理政的經驗,認為“觀察歷史的中國是觀察當代的中國的一個重要角度”,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統籌考慮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因素,提出和實施理論及路線方針政策。這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歷史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

7月1日上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李響攝/ 本刊

把握歷史規律 汲取歷史智慧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一部“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

基於多年的勤學思考及豐富的從政經歷,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的本質和規律有著科學的認識,善於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中尋找出歷史發展的規律,作出分析、得出結論、汲取智慧。在尊重客觀規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前提下,他認為,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的功效和規律有著極強的時代蘊意。這不僅體現於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規律的總結和提煉,還體現在認識規律基礎上的科學實踐之中。圍繞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第一,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繼承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學說,圍繞“建設什麼樣的黨,怎麼建設黨”探索黨的執政規律,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認識到中國歷朝歷代關於反腐倡廉有許多可資借鑒的規律和經驗,指出要“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對古代經驗,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教訓和警示,為探索黨的執政規律提供有益借鑒。

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發展歷程,鞏固和發展黨的執政地位,是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水平,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對執政黨建設問題高度關注,不斷從歷史中尋求解讀加強自身建設的歷史密碼。在深刻總結黨執政經驗的基礎上,他堅持將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十八大以來黨的建設的鮮明主題,強調“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全黨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氣,著力解決黨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經受‘四大考驗’、克服‘四種危險’,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黨的歷史、新中國發展的歷史都告訴我們: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治理好我們這個大國,保証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至關重要,維護黨中央權威至關重要。要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提升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等的能力水平和執政水平,堅決用歷史智慧推進當前的反腐倡廉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水平和管黨治黨水平。

第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歷史長過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既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於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深入總結歷史,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科學認知和正確研判,以全新的歷史視野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為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

第三,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基於這種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歷史的眼光和觀點,圍繞“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課題,提出一系列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智慧。

放眼世界,以寬闊的眼光,既從現實又從歷史兩個方面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才能把我們的各項工作包括對外工作做得更好。這種深遠的歷史思維貫穿於“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堅決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擊戰”等構建公平正義的國際新秩序的各個環節,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了諸多歷史性成就。

當今,中國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同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既要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要學習借鑒先進的世界文明。要用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人類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不同文明應該相互尊重、和諧共處,應該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和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証明,無論會遇到什麼樣的曲折,歷史都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他提出,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種歷史解答和歷史思維,立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成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通過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牢牢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習近平總書記始終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深遠的歷史思維,正確對待歷史、科學正視歷史、自覺運用歷史,充分發揮歷史“資政育人”的作用,彰顯了大國領袖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寬廣的歷史視野,這種大歷史觀也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來源。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瞭望》2021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