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五上廬山:登一山而心系家國

作者:張桂輝    發布時間:2021-09-06   
分享到 :

今年適逢宋慶齡逝世40周年,重返廬山探親的我,來到位於東谷蒼鬆翠柏中的宋慶齡別墅。該別墅始建於19世紀末,為二層石木結構美式建筑,與孔祥熙別墅毗鄰。由於年久失修,1980年在征得宋慶齡同意后,原別墅改造成中式4層樓房。別墅坐北朝南、紅瓦白牆,門前百余平方米的小坪上,擺著幾組座椅與桌子﹔正門門口東側走廊上,挂著一塊實木標牌,上面刻有“宋慶齡別墅”5個黑色大字。別墅前,一株緊貼走廊、與別墅比肩的琴葉榕(因葉片先端膨大,呈提琴形而得名),樹干粗壯,葉片茂密,翠綠欲滴,莖干直立,蓬勃向上。

別墅內挂著20余幅老照片,其中有:宋慶齡在廬山別墅前的留影,宋慶齡與孫中山的合影,青年宋慶齡在燈下讀書的身影,宋慶齡與母親的合影,兩幅宋氏三姐妹的合影,一幅蔣介石與宋氏三姐妹的合影,以及宋慶齡、蔣介石、宋子良在廬山宋慶齡別墅前的合影,宋慶齡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講話的照片等。凝視這些穿越時空的照片,仿佛走進一個歷史長廊,依稀可以觸摸一段過往歲月,遇見一群風雲際會時的人物。

宋慶齡一生,五次登臨廬山,每一次都與祖國的命運相聯系。1929年5月,宋慶齡回國參加孫中山先生國葬儀式后,再次發表聲明,明確表示,寧死不屈,決不向蔣介石反共反人民的立場妥協。6月下旬,宋慶齡第一次登上廬山。廬山的錦繡風光,略微緩和了宋氏姐妹的隔閡,卻更加堅定了宋慶齡的政治主張。宋靄齡親情流露,主動提出將廬山東谷一棟別墅送給宋慶齡,並勸慰慶齡:“政治終歸是政治,姐妹永遠是姐妹。母親給了美齡一棟小樓陪嫁,又買了兩棟,你一棟、我一棟,都在廬山,靠在一起。父親的遺產,你也有一份,你不會和廬山的奇峰秀石生氣吧!”

1932年6月28日,宋慶齡二上廬山。考慮到蔣介石每年上廬山,必會前往國民黨元老林森別墅拜訪,宋慶齡、蔡元培等人,一同走訪林森,強烈要求國民黨停止內戰,停止對人民和進步勢力的迫害,堅決抗日。1936年5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宋慶齡、何香凝、鄒韜奮等被推舉為執行委員。8月15日,宋慶齡三上廬山。在廬山別墅,繼續開展對救國會的聲援工作。日后寫下《紅星照耀中國》的斯諾,踏上赴延安採訪紅軍之路,便是宋慶齡在廬山安排的。隨后,宋慶齡參加了魯迅的葬禮等活動,迫使蔣介石釋放“七君子”,為促進國共第二次合作,作出積極的貢獻。

1953年8月上旬,宋慶齡四上廬山。8月中旬的一天,宋慶齡特地光顧闊別10多年的別墅。見舊居整修、保護得很好,宋慶齡對廬山管理局領導和工人師傅表達了衷心感謝后,熱誠而又謙遜地對管理局黨委書記沈堅說:“我決定將這棟小樓交給國家,由管理局統一管理,為前來廬山休養的英模提供方便。”次日上午,宋慶齡派秘書來到廬山管理局房管科,送上了別墅的房產証明、補繳了從1949年至1953年的房地產稅、補發了看房工人的工資。離開廬山前,宋慶齡特意將斯大林和平獎委員會贈送給她的一輛德國轎車轉送給廬山管理局。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輛車成為廬山最好的交通工具,

1959年6月4日,宋慶齡第五次上廬山,其間,曾到人民公社果園等處考察,視察廬山多所公社托兒所。臨別前,宋慶齡眺望秀峰雲海,依依不舍,優雅一笑:“廬山,真令人留念的。”那是她留駐廬山的最后一個笑容。 

(原載2021年8月18日《鏡周刊·黨史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