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被銘記的國際友人——讀《志同道合:中國共產黨的海外摯友》

作者:班永吉    發布時間:2021-09-06   
分享到 :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卻是不容易的。友誼需要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真正的友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中寫道:“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革命的首要問題,就要分清楚哪些人是你的真正的朋友。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無數國際友人發揚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支持和幫助中國,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格,將永遠銘刻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心中。

日前,由中國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志同道合:中國共產黨的海外摯友》一書,選擇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共產黨的國際友人,用緊湊的篇幅描述他們令人肅然起敬的人生經歷,特別是他們同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感人事跡,以表達中國人民對他們的感激,激勵更多的國際友人參與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促進中外交流合作、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對於國際友人,黨和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曾以不同方式表達了對他們的感謝和懷念之情。可以說,很多國際友人早已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融為一體,他們與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有的國際友人數十年如一日為中國共產黨的事業奔走操勞﹔有的國際友人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有的國際友人加入中國國籍……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無比熱愛的深厚感情﹔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不懈奮斗和頑強拼搏﹔為追求真理投身人類進步事業而不怕犧牲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的優良作風等,都是黨的百年光輝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重點選取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等紀念文章和講話中提到的白求恩、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等﹔重點選取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的柯棣華、貝熙葉、漢斯·希伯等﹔從“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獲得者中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平正芳、薩馬蘭奇、鬆下幸之助等﹔從較有影響力的“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網絡評選活動結果中選取了愛潑斯坦、路易·艾黎、阿爾希波夫、平鬆守彥等。這些國際友人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長期堅持對中國友好,與中國共產黨積極合作並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作出了突出貢獻。編著者單偉深情回顧了國際友人與我們黨並肩戰斗、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生動再現了他們身上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大無畏氣魄。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來自各行各業,年紀也不盡相同,他們很多人來了就不曾離開,將中國視為心目中的理想之地和心靈家園。有一些國際友人在幫助中國渡過艱難歲月后,選擇了中國作為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建立了命運與共、歷久彌堅的偉大友誼。

大家耳熟能詳的幾位國際友人曾這樣宣達踐行自己的心語——

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專家白求恩:我現在到中國去,是因為我覺得那是最迫切需要去的地方,那是我能夠更有用的地方。

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新中國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從此,我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為一個客人置身於這場偉大的解放事業之中,我感到極大的愉快。

美國新聞記者、作家、社會活動家史沫特萊:我到過很多很多國家,但無論到哪兒,我總歸是一個外國人。隻有當我在中國的時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外國人了。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在那兒,我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民的一員。我仿佛已經生根在那塊土地上了。

印度醫生柯棣華宣誓:我自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宣誓為反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為實現共產主義,我要將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獻給這壯麗的事業。

斯諾的遺願: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國的土地上。1973年10月19日,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周恩來親自參加了斯諾骨灰安放儀式。毛澤東在給斯諾夫人的唁電中說:“斯諾先生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一生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進行了不懈地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心中。”

……

“遠道而來的朋友”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高度敬重。在銘記感恩我國革命先驅的同時,也應該感謝那些將自己一生慷慨奉獻給理想的國際友人。品讀國際友人的感人故事,感受他們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風范,從特定視角感受百年黨史的艱辛歷程、巨大變化、輝煌成就,對促進中外交流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更為深遠的時代意義。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黨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