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需要就毫不猶豫照做

作者:金沖及    發布時間:2021-08-16   
分享到 :

1949年5月初,人民解放軍進攻上海,炮聲在市區內已能聽到。

5月27日,國民黨余留部隊起義,蘇州河以北的市區宣告解放。我和同學魏紹杰(后任北京市體委辦公室主任、先農壇和什剎海體育學校校長)來到上海劇專,裡面已有部分地下黨的同志集合在一起,分配我們以人民保安隊和人民宣傳隊員的身份,去協助解放軍接管。

復旦被國民黨政府命令解散后,校園被國民黨軍隊佔用,此時已是一片狼藉。地下黨總支先在寒冰館召開了一次全體地下黨員會師大會,這是地下黨員第一次集體相見。

復旦的地下黨員在1948年底有100人,經過解放前夜的一次大發展,已經增加至199人。聽說,交通大學的地下黨員有200人。兩校地下黨員人數,佔上海市區地下黨員的近1/20。

復旦的地下黨員絕大多數是學生,教師黨員隻有張薰華、余開祥,工友中有戴德元、蕭訓林等兩三人。教授中沒有地下黨員,也是為了保護他們,並且更便於發揮他們的作用。

這次會議由復旦黨總支書記袁冬林主持,他是農學院的學生。黨總支委員還有沈貴吾、江濃、王休娛、陳長洲、王其健。不久,袁冬林被調往區裡工作,由沈貴吾接任書記,江濃為副書記。

接著,學校中的大事是大量同學和地下黨員離校,參加革命工作。離校的方向有幾個:一是調往市、區各級機關,也有先經過青年干部訓練班學習后分配到各機關工作的﹔二是參加南下服務團,到福建去,這部分人很多﹔三是參加西南服務團,到四川去﹔四是因各種原因離開的。

這樣,留下來的地下黨員隻有40多人。黨的總支委員也全部離校,隻能改為支部,由政治系三年級的鄭蘭蓀擔任支部書記,支部委員有汪鋆、黃千暉、汪巽人、張志泉、施宗仁。

中間有過一些變動,到1950年夏鄭蘭蓀調離學校前,書記還是他,副書記是黃千暉、俞繼澤、鄭繼永、施宗仁、周久釗、鐘在璞、張薰華和我。

不久,上海教育部門將暨南、同濟兩校的文、法學院師生並入復旦,加強了這方面的力量。兩校學生中的黨員也調入了一些,如后來擔任復旦新聞學院院長的徐震就是此時從暨南大學調入的。

1949年那樣的大調動,我怎麼會留下來呢?當時,許多進步青年的思想狀態是:隻要革命需要,是組織的決定,就毫不猶豫照做。黨組織本來通知我參加西南服務團,到四川去。我還動員了史地系幾名同學一起向西南服務團報了名。現在看來,大概是要我作為學生代表參加准備成立的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

從上海解放到1952年,中間還有許多事情,但同本文的主題沒有直接關系,就不多說了。

(作者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

(來源:《解放日報》2021年9月14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