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忘記海外摯友
|
馬克思曾說:“人的生活離不開友誼,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誼是不容易的。友誼需要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灌溉,用原則去培養,用諒解去護理。”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離不開友誼。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無數國際友人發揚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熱情、無私地幫助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融為一體。有的國際友人數十年如一日為黨的事業奔走操勞,有的國際友人加入中國國籍,有的國際友人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有的國際友人甚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單偉編著的《志同道合:中國共產黨的海外摯友》一書,選擇了熱愛中國和中國人民、長期堅持對中國友好,與中國共產黨積極合作並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18位國際友人——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等紀念文章和講話中提到的白求恩、斯諾、史沫特萊、斯特朗等﹔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的柯棣華、貝熙葉、漢斯·希伯等﹔獲得“中國改革友誼獎章”的大平正芳、薩馬蘭奇、鬆下幸之助等﹔“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網絡評選中獲選的愛潑斯坦、路易·艾黎、阿爾希波夫、平鬆守彥等。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地區、行業,年紀也不盡相同,很多人來了就不曾離開,將中國視為心目中的理想之地和心靈家園﹔有些國際友人在幫助中國度過革命和內戰的艱難歲月后,不顧中國仍處於艱難時期,選擇了中國作為他們的“第二故鄉”,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建立了命運與共、歷久彌堅的偉大友誼。
大家耳熟能詳的幾位國際友人曾這樣表達並踐行自己的心語——
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專家白求恩:我現在到中國去,是因為我覺得那是最迫切需要去的地方,那是我能夠更有用的地方。
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從此,我能夠以主人翁的身份,而不是作為一個客人置身於這場偉大的解放事業之中,我感到極大的愉快。
美國新聞記者、作家、社會活動家史沫特萊:我到過很多很多國家,但無論到哪兒,我總歸是一個外國人。隻有當我在中國的時候,我就不感到自己是外國人了。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在那兒,我總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民的一員。我仿佛已經生根在那塊土地上了。
印度醫生柯棣華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我宣誓為反對法西斯斗爭的勝利,為實現共產主義,我要將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獻給這壯麗的事業。
斯諾留下了把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國的土地上”的遺願。1973年10月19日,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周恩來親自參加了斯諾骨灰安放儀式。
“遠道而來的朋友”,受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高度的敬重。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重大慶祝和紀念活動中對他們表達了真誠的感謝和紀念﹔中國人民在國際友人生日時對其祝福、逝世時表示哀悼、誕辰日時舉行紀念活動﹔國家還為外國友人設立頒發了各種榮譽獎章。
單偉說,編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向以他們為代表的眾多國際友人表達崇高的敬意。這是決不能被忽視和遺忘的歷史。品讀國際友人的感人故事,感受他們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精神風范,從特定視角感受百年黨史的艱辛歷程、巨大變化、輝煌成就,對促進中外交流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更為深遠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