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作者:張愛茹    發布時間:2021-09-22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今年 7月 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代表黨和人民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 2021年版,第 2頁。)千年夢想,百年奮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憧憬變為現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關鍵一步,這是中國共產黨如期兌現庄嚴承諾,向人民、向歷史交出的一份優異答卷,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的進軍號令。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對於我們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和歷史意義,滿懷信心地繼續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國共產黨奮斗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中,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表達了中國百姓千百年來對寬裕殷實、衣食無憂的生活狀態的美好追求與向往。但在漫長的充滿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封建社會,小康生活對於絕大多數老百姓來說,隻能是求而不得的夢想。“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2頁。) ,百姓渴望的小康生活成為遙不可及的奢望。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斗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3頁。)。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斗爭才有了主心骨,千百年來中國人民過上小康生活的憧憬才一步步變為現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黨的性質宗旨和初心使命,決定了人民對實現小康生活的夢想,與黨的奮斗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小康社會目標,作為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表達,深深地融入黨的百年奮斗歷程。100年來,為實現自己的初心使命,為實現中國人民對小康生活的美好憧憬,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懈奮斗,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如期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實現了中國人民的小康夢。

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小康夢想和民族復興的前提條件。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4頁。)從此,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人民的小康夢想,才有了前提和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奮斗,先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戰勝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顛覆破壞和武裝挑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5頁。)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實現小康目標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積累、制度保証和物質基礎。

1978年 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戰勝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5-6頁。)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我們黨提出了小康社會的概念和具體目標,並根據時代條件的變化在新的實踐中不斷進行豐富發展。1979年 12月 6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首次用“小康”這個概念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明確提出中國 20世紀的目標是實現小康。此后,黨的十二大到十七大,都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一代接著一代干、一步接著一步走,小康社會的夢想離現實越來越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証、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6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賦予“小康”更高的標准、更豐富的內涵。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覆蓋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覆蓋的區域要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 78-81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全黨全國人民勠力同心,砥礪奮進,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台階。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 1萬美元。當前,現行標准下 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全部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夙願。全面小康終於夢想成真。正如習近平 2021年 7月 6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的:“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的初心。今天,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人民日報》2021年 7月 7日。)

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們黨 100年來是如何帶領人民為實現小康夢想和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的。100年來,黨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團結帶領人民一以貫之、接續奮斗,每一個新目標、新任務的提出,都照亮了我們的奮斗之路。自改革開放之初提出小康目標以來,黨始終科學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不斷賦予小康目標更高的標准、更豐富的內涵,從解決溫飽不足到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優勢,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遠大理想與共同理想、長期目標與階段性奮斗目標相統一,始終堅持把雄心壯志與腳踏實地工作相結合,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充分調動起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磅礡力量,最終使中國人民千百年的小康夢想如期實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著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也標志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在中國共產黨奮斗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不屈不撓、長期奮斗的果實,更是啟航新征程、揚帆再出發的號角,在新的征程上,我們黨必將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奮進。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需要我們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科學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性與發展階段性的辯証關系,科學劃分發展階段,始終做到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一條重要經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中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在新中國 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對於國家的未來發展有著深刻影響。

要把中國從一個生產力落后、人口眾多的大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艱辛探索。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實施,新中國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從這時起“准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毛澤東文集》第 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07頁。)。1953年 12月,中共中央批准並向全黨轉發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提出:“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就可以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就可以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 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年版,第 704頁。)這是目前看到的我們黨較早把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國防現代化的概念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提出來。1954年9月,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32頁。)這是黨的領導人對“四個現代化”概念所作的最早的表述。1956年 1月,毛澤東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毛澤東文集》第 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 2頁。)他曾設想:“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毛澤東文集》第 7卷,第 156頁。)1959年底,毛澤東對“四個現代化”目標作出完整表述。他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其中“科學文化現代化”不久即改為“科學技術現化化”。1964年 12月,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鄭重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即“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黨中央還確定了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即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來選集》下卷,第 439頁。)。從此,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以“四個現代化”的形式清晰地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經過 30年艱辛探索和艱苦努力,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巨大進步和巨大成就,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邁出了堅實步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9年 12月6日,鄧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談話中說:“四個現代化這個目標是毛主席、周總理在世時確定的。所謂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復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對人類作出比較多一點的貢獻。”“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鄧小平文選》第 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 237頁。)1980年 1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會議上講話強調:“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文選》第 2卷,第 241頁。)鄧小平明確使用“小康”來確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目標,既符合中國發展實際,也容易得到最廣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這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著眼於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是一個實事求是、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是一個便於與世界各國作比較、動態的開放的目標,對我們黨科學制定和完善現代化建設目標,具有開創性意義。1982年 9月 1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從這時起,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黨的十二大確定了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的戰略目標,即前十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后十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1987年 4月,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時,明確提出“三步走”現代化戰略設想。這個跨世紀的戰略設想幾個月后在黨的十三大上得到確認。黨的十三大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 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參見《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6頁。)“三步走”發展戰略正確反映了在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不發達的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客觀進程,既是一個體現黨和人民雄心壯志的宏偉目標,也是一個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四大提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力爭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使廣東及其他有條件的地方成為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地區”(《江澤民文選》第 1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30頁。)。黨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目標即將實現之際,對實現第三步目標作出進一步規劃,提出了“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即 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 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紀中葉建國 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大會進一步提出了東部地區“有條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參見《江澤民文選》第 2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5頁。) 黨十六大提出,要在 21世紀頭 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經過這個階段的建設,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 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核心目標和重要步驟。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胡錦濤文選》第 2卷,人民出版社 2016年版,第 620頁。),這是現代化內涵和發展目標的進一步豐富和提升。這些戰略安排,有力地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黨的十八大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 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從此成為我們黨確立發展戰略的時間坐標。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進一步戰略安排。2017年,黨的十九大圍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對新時代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頂層設計,提出分兩步走到 21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第一個階段,從 2020年到 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 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 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 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戰略安排,把原定的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提前了 15年,提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更高的奮斗目標,進一步提升了實現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和標准,明確提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標准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等﹔明確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標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3卷,外文出版社 2020年版,第22、23頁。)這個戰略安排,與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史邏輯高度契合,既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又符合實踐發展的新要求,既充分考慮了我國發展成就超出預期和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實事求是地對發展目標作了展望和要求,又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內涵。在黨的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我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 70多年來,我們黨充分發揮我國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一張藍圖繪到底、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提出分“兩步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到新時代“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開辟出了一條目標清晰、扎實穩進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加速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大幅落后於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新跨越。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一方面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充分彰顯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顯著優勢,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和制度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証明了“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並不隻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7年版,第 7頁。),打破了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模式的迷信和依賴,大大拓展了各個國家根據本國實際探索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的空間和可能,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國家立足自身實際奮力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復興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與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憤圖強、不懈奮斗的共同追求、共同夢想緊密相聯,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緊密相聯,表達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一面精神旗幟,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小康夢”和“中國夢”緊密關聯,沒有全面小康的實現,民族復興就無從談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和關鍵一步。隻有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才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更加牢固的發展基礎。習近平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所具有的裡程碑意義。2014年 6月 5日,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6年版,第 4頁。)2015年 7月 9日,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七次會晤時的講話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現階段戰略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關鍵一步。”2016年 7月 1日,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就是到 20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年時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進而到本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2卷,第 37頁。)2020年 1月 23日,他在春節團拜會上充滿信心地說:“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將變為現實。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人民日報》2020年 1月 24日。)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的裡程碑意義,必須聯系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來理解。隻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隻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充滿渴望。中華民族是擁有 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偉大民族,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但近代以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2頁。)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3頁。)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3頁。)中華民族終於迎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3頁。)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不懈努力和持續奮斗。在扎實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最高綱領和基本綱領、最終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關系,既胸懷遠大理想,義無反顧擔當起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又腳踏實地在不同歷史時期根據發展實際確定階段性目標任務並為之不懈努力,最終創造了“四個偉大成就”,使中華民族展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22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人民統籌“兩個大局”,統攬“四個偉大”,敢於擔當、善於作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17年,黨的十九大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更高的奮斗目標,形成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強音。(參見《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9年版,第 738頁。)2020年 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全面總結、高度評價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要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今年 7月 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已經開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求是》2019年第 12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是中華文明重新煥發生機並不斷進步的過程。“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 7期。)“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大無畏氣概,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這一百年來開辟的偉大道路、創造的偉大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必將載入中華民族發展史冊、人類文明發展史冊!”(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7-8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承和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求是》2019年第 12期。),“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14頁。)。中華民族擁有在 5000多年歷史演進中形成的燦爛文明,中國共產黨擁有百年奮斗實踐和 70多年執政興國經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在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兩個相結合”,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繼續推進“五大文明”協調發展,不斷完善已經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文明以至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偉大壯舉,沒有現成的答案可循。新的趕考之路上,我們“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就要頑強拼搏、不懈奮斗。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第 17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 738頁。)過去 100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張愛茹,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