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未酬的抗日英雄馬佔山以詩銘志

作者:張桂輝    發布時間:2021-11-22   
分享到 :

馬佔山的詩刻,位於廬山景點之一的“月照鬆林”。從柏樹路26號出發,穿過牯嶺街,沿河南路南行數百米,在“鬆樹路”登80多級台階,便可來到“月照鬆林”,但見馬佔山的詩刻在突出地面的斜臥巨山石上。燦爛的陽光,從茂盛的鬆樹間篩洒而下。輕輕拂去石刻上的鬆針,全詩清晰可見,蒼勁有力的筆體裡蘊含著馬佔山抗日殺敵強烈而又無奈的願望。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任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該省副司令的馬佔山,帶領黑龍江省軍民同仇敵愾、齊心協力地打響了抗日第一槍。面對以劣紳趙仲仁為代表的親日派的勸降,馬佔山斷然拒絕,慷慨陳詞:“吾奉命為一省主席,守土有責,不能為降將軍。”

馬佔山

1931年11月4日晨,1300余名日軍,在7架飛機掩護下,以保護修橋為名,直趨江橋(嫩江鐵橋)中國軍隊駐地大興站,驅趕中方修橋人員,迫令守軍后撤,並強行抓走3名中方哨兵。中午,日軍悍然向中國軍隊陣地發起猛攻。馬佔山果斷下令抵抗,全體將士血戰三天二夜,擊退敵人多次進犯。這就是馳名中外的“江橋抗戰”。這是中國軍隊置所謂不抵抗政策於不顧,對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大規模抵抗。馬佔山因此成為舉國敬仰的抗日英雄,國內各地報紙都以大字標題報道江橋抗戰﹔全國各地群眾自動組織慰問團、后援會,捐錢捐物,支援黑龍江省抗戰﹔上海、哈爾濱等地青年學生紛紛投筆從戎,組織“援馬抗日團”,參加抗日隊伍,就連“馬佔山”牌香煙也應運而生。

1932年4月1日凌晨,馬佔山以檢閱部隊為名,率衛隊步兵一個營、騎兵一個營,攜帶軍政兩署關防印信、重要文件和巨款,潛離齊齊哈爾直趨拜泉。3日,會晤李杜、丁超、宮長海、馮佔海、李海青諸部代表,共同制定了攻取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的聯合作戰計劃。7日,經克山、訥河抵達黑河,通電全國,再舉義旗。為此,他聯合省內各抗日力量,並以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的名義發電告示:“與日周旋,雖馬革裹尸,亦所不惜。”后因勢單力孤,不能扭轉大局,馬佔山經甘南前往海拉爾,並於12月4日,由滿洲裡乘火車退入蘇聯。

壯志未酬的馬佔山,於1933年6月由蘇聯繞道歐洲回國,抵達上海。7月11日,在天津賦閑的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馬佔山將軍來到廬山。在登牯嶺之前,他先來到廬山西麓株嶺,拜謁岳飛母親和夫人的陵墓。馬佔山曾在西湖的岳飛墓前洒過英雄淚,這天,面對歷經800年風雨而安然無恙的岳母岳夫人墓,馬佔山更是心緒難寧。岳飛投軍時,岳母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4個字,希望他竭盡全力收復國土。可是,岳飛雖有滿腔報國熱血,卻未能實現母親的心願。精忠報國,難以為報,他多麼希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此刻的馬佔山也滿懷重拾河山的壯志。

馬佔山書法題字手跡:還我河山

一心想為國效力的馬佔山,無心瀏覽廬山秀美風光,而是心急火燎地向蔣介石當面請纓,卻被澆了一盆冷水。原來,1933年5月31日,中國政府與日本侵略軍簽訂了九一八事變后喪權辱國的停戰協議——《塘沽協議》。墨跡方干,蔣介石怎麼可能讓他再赴疆場與日寇作戰。於是,馬佔山賦詩一首,寄情抒懷:“百戰賦歸來,言游匡山麓。愛此嵚崎石,狀如於菟伏。摩挲舒長嘯,狂飆振林木。國難今方殷,國仇猶未復。禹跡遍荊榛,恐汝眠難熟。”落款:“馬佔山,民國二十二年”。馬佔山以詩銘志,豪氣沖天,引起了轟動,各報紛紛予以登載,在全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34年8月,馬佔山回到天津寓居。他多次申請抗日,卻始終不被起用。天津解放后,馬佔山接受中共北平地下組織的要求,多次勸說“把兄弟”傅作義,認清大局,棄暗投明。馬佔山雖為國軍將領,卻與延安中共領袖交往默契。延安曾設盛宴招待,毛澤東當面稱贊他“這種精神值得敬佩”。

馬佔山雖已遠去,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可貴的英雄精神,如同他的廬山題詩一樣,刻在高山上,載入史冊中。

(來源:2021年11月3日《黨史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