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不斷發展的歷史邏輯

作者:張宏志    發布時間:2021-12-01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親歷這一歷史階段的每一個人,都沒有想到能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如此滄桑巨變。放眼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從國家層面看,從來沒有一個如此規模的國家,能夠在如此長的時間段中取得這樣持續快速的發展﹔從個人命運的層面看,從來沒有如此眾多的人類個體,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以這樣大的尺度改變自己的生活﹔從文明形態的層面看,也從來沒有一個有著如此悠久歷史、承載如此眾多傳統重負的古老文明,能夠在衰弱百年之后又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這樣迅速而重大的改變,可以說是舉世無匹、有史僅見。

這一時期,我國正確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兩極世界格局解體的劇變,迎來百年未遇的世界大變局﹔趕上了百年一遇的又一次工業革命,順應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大潮,推動了中國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市場化、城鎮化歷程和社會變革。這一切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飛速發展。我們可能會感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理論成果的創新速度之快是歷史上空前的,這正是實踐快速發展的結果,是我們黨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為導向,不斷推動指導思想與時俱進、接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取得的豐碩成果,也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適應時代需要,不斷蓬勃發展的科學性和生命力。回顧歷史,這些成果有一條清晰的主線,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歷史邏輯。

這條理論與實踐發展的主線,就是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條主線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線一脈相承。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奮斗和艱辛探索,開創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問題的救國、興國、強國之路,也是一條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之路。

在建黨后的前30 年,我們黨成功探索了一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進行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道路,贏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國人民站起來的目標。這一革命的階級基礎、推動力量和發展方向決定了其必然歸宿就是建設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新中國成立以來又經過了近 30年的曲折探索,我們黨和人民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沒有一個固定模式,必須探索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黨和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征程上,不斷回答前進中的問題,成功探索出一條快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中國人民在站起來的基礎上富起來、強起來的道路。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因此,我們要認識這條主線,首先需要結合歷史背景回顧一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歷程。

(一)自從馬克思主義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全世界共產黨人和進步力量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了不懈的探索。期間既取得過偉大的勝利,也遭受過慘痛的挫折。百余年來的光榮與夢想、成功與失敗、理想與現實,推動著一代代共產黨人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規律的認識。到了 20世紀下半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經過一段高歌猛進的歷史階段之后,逐步遭遇到發展中的困難,以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模式暴露出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發展越來越缺乏后勁。同一時期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則在經過一番調整和改良之后,重新獲得了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部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利用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發展變化,搶先一步搭上了正在加速的經濟全球化列車,也取得較快的經濟發展速度。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預言的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高潮並未很快到來。

這一切,使得全世界共產黨人都面臨著一個重新認識社會主義、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的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如何使社會主義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這些問題亟待回答。中國作為一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程中尤為艱難。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在中國這樣落后的國家成功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道路,並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果,為中國以后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在探索中也付出了極大代價,特別是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挫折之后,突出面臨著一個重新確立國家前進方向的課題。中國向何處去,中國的社會主義向何處去,這是一個必須回答的緊迫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關頭,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從馬克思主義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征、社會主義本質屬性、中國社會發展階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改革方向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回答,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這一理論正確指出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必須創造比資本主義世界更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大力發展的基礎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特別是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正確認識到計劃與市場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解決了長期困擾國際社會主義實踐的二者關系問題。

正是隨著理論上的突破,我們黨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從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中國從此開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民族復興進程駛入了快車道。也正是在這一道路的指引下,中國面對蘇東劇變后的嚴峻形勢,頂住了外來壓力,不走因循守舊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走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路,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使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鄧小平理論的誕生,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探索和發展歷程,繼毛澤東思想產生之后,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高峰。這一理論體系產生於 20世紀后期的中國,絕不是偶然的,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研究當代世界與中國問題的成功實踐,也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素。

(二)到了 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隨著蘇東劇變和冷戰結束,世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另一方面,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的蓬勃興起,又一次工業革命顯露端倪。這一切使得世界多極化日趨明顯,經濟全球化陡然加速,信息化深入社會各個領域,多元文化間的相互激蕩、碰撞更為激烈,兩極格局時期長期固化的世界發生了快速演變,各國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隨之加劇。在中國國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展,出現了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人民群眾中出現了利益差異和價值觀念多元化,人民內部矛盾有了新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一般性規律的作用下,一些傳統觀念中認為隻有在資本主義社會才會出現的社會現象,出現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共產黨人的許多基本理念受到沖擊,亟需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共產黨自身建設理論的與時俱進。

面對變化了的世界與中國,中國共產黨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旗幟,如何克服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把黨的長遠奮斗目標與現實任務統一起來,始終保持自身的先進性﹔如何在首先滿足中國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同時,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始終把最廣大人民團結在黨的周圍,始終使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如何使黨在激流勇進的世界大潮中把握好中國航船的舵輪,不斷調動全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增強全社會的創新能力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使中國趕上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浪潮,在世界綜合國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一切要求共產黨人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黨,回答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實現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思想從時代的要求出發,以能否始終做到“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標准,重新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在現階段的先進性和代表性,拓展了我們對於黨的先進性與代表性的認識。

這一重要思想,把對先進社會形態的追求與增強社會發展動力、建立一個富有生機活力的社會系統統一起來﹔把以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為主的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與最廣泛的各階層群眾的利益統一起來,從而通過實踐“三個代表”創造性地在未來與現實之間架設了一道橋梁,實現了黨的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有機統一,實現了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與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有機統一。回答了在當今時代“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也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這一時期,我們黨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制度,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釋放了中國人民中蘊藏的巨大創造力﹔我們黨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克服了從經濟過熱到社會生產相對過剩等不同特點的重重困難,實現了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成功結合,建立起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人民在改革中獲得利益,並通過擴大內需、西部大開發、城鎮化戰略把改善民生與擴展經濟增長空間、實現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我們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經濟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跨越式發展和新型工業化道路,主動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我們黨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積極加入世貿組織,勇敢擁抱經濟全球化大潮﹔我們黨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強調三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民族復興未來之路的基本框架逐步成型。到世紀之交,我國提前超額完成了經濟總量“翻兩番”的預定目標,以嶄新的面貌邁入了 21世紀。

(三)進入 21世紀后,國際國內形勢又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特點。在世界范圍內,經濟全球化引發的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世界力量格局處於新的大變動、大調整的前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全球治理問題的沖突日漸增多,國際競爭更趨激烈。在中國國內,經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 2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步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但繼續發展的難度和壓力也在增大。資源、環境、市場約束不斷增強,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在上升而國際貿易中的保護主義傾向已開始抬頭,中國利益范圍正向全世界擴展而外界對中國的疑慮也在增加。人民群眾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群體收入之間的差距卻在擴大,社會建設又相對滯后,腐敗現象仍然存在,這使各種不滿情緒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減弱,反而有所增加,社會進入矛盾多發期、問題凸顯期。

我們追求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面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帶來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快、更廣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增強社會凝聚力,進而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破解繼續發展的瓶頸,成為中國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難題。形勢的演進要求我們對自身的發展理念、發展方式進行深入的反思,認真回答“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對這樣一個歷史性課題,中國共產黨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始終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並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為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建設描繪了一個全面發展的藍圖。然而,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著巨大慣性。為了回答這一歷史性課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審時度勢,在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思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為中國今后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一重要指導思想針對當時的突出問題,強調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並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當今中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同時也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這一時期,我們黨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個人和集體利益、局部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期利益等一系列重要方針﹔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等重大任務﹔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民族復興大業更加行穩致遠。這一時期,我國戰勝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在更加均衡的基礎上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高速增長。

(四)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將面臨前所未見的風險和挑戰。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群體的崛起,推動世界進入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內外因素的交互影響下,形勢變化不斷加快。如何准確判斷形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成為新一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面臨的重大課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經過 70多年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 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探索,中國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各項建設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呈現出井噴式發展,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不僅從一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一窮二白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基本完成了國家制度體系的構建,並在不斷加以發展完善﹔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存在數千年的絕對貧困在中國大地上被徹底消除﹔我國科技水平已經從全面落后,發展到一部分落后、大部分並行、少部分領先,國家科技實力已經從全面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向追趕與超越並存轉化。

雖然,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但出現了新的階段性特征,中國已經邁入了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后半程。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已經到了從實現站起來、富起來目標的階段邁向實現強起來目標的歷史新階段,開始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這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我國面臨的發展問題已經出現了根本性改變,不僅早已不是 20世紀 50年代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發展的問題,而且也已不能再籠統地用落后的社會生產來進行概括,而是到了追求更高發展質量的階段,到了在解決物質財富創造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基礎上向追求更高更優標准轉變的階段。創新引領已經取代數量擴張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

但另一方面,我國不同領域、不同方面、不同地區的發展還不平衡,科技領域還存在一些明顯的弱項和短板,我國許多傳統經濟領域中原有的低成本優勢不復存在,必須加快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突破科學技術瓶頸的要求更加迫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並且日益多樣化,已經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物質文化需要,遍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領域。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處於從量變到質變飛躍的前夜。與此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今后一個時期,國際敵對勢力會在政治外交領域加強對華打壓,在經濟技術領域加緊對華圍堵,特別是企圖挑起全球意識形態斗爭以孤立中國,並借機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壓制中國科技進步,搶佔世界新科技革命制高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了迎來勝利的最后關頭,也到了最關鍵的、風險挑戰最多的“戰略相持”階段。

面對民族偉大復興征程的新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如何解決初步富起來后出現的新問題並走好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下一步征程,我國將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與人類社會現有的也是至今僅見的西方現代化模式有著怎樣的本質區別,如何在人口超大規模的國家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如何通過實現中國與世界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破解中國崛起引發的外部焦慮,維護好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是全黨全國人民面臨的新課題。實踐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時代之問。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放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百年征程的最后征途,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問題。這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歷史性問題的進一步深化。

這一重要指導思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方針,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深化改革方向,提出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性舉措,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要發展思路,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建互聯互通、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等重大國際倡議,總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為中國乃至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繪制了宏偉藍圖。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經濟發展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徹底消除了存在數千年的絕對貧困,邁出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探索步伐,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極大增強,黨的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反腐敗斗爭獲得壓倒性勝利,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情況下,我們黨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強有力的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率先成功控制住了疫情,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這一切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辟了一條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每個重大成果的形成和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都有其客觀歷史的必然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所取得的這些重要理論成果,正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不斷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面臨的重大課題,全面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依據、前進方向和領導力量、發展戰略等重要的理論問題,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如果說鄧小平理論的產生主要針對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提出時所面臨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主要針對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深入發展所帶來的問題,科學發展觀的產生主要針對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后出現的問題,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則是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全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后半程面臨的主要問題,並因而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這些理論成果前后銜接,不斷深化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反過來又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這一理論體系形成的歷程,既反映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也符合一般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在這裡,事物的歷史起點及其發展脈絡與事物的邏輯起點及其演變規律是完全一致的。往往是一個問題得到解決之后,下一個問題就會突出出來,而對后一個問題的回答恰恰又是對前面問題認識的深化。這一探索歷程生動展現了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黨是答卷人的歷史畫卷,充分証明了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成功回答了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課題。在這一探索歷程中,民族復興是時代問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答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題方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運算常量,人民利益是評分標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來源於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體現人類進步追求,不僅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而且具有世界性意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為探索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作出的重大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黨的指導思想之所以會不斷豐富,不是人為的刻意追求,而是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歷史前進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斷孕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億萬人民改變自身命運的偉大實踐呼喚新的理論指導,也必將產生出偉大的理論﹔一切來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經驗總結,也必將上升為理論,進而指導實踐的深入發展。

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相互推動、不斷發展的歷史邏輯,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通過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好,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指出的,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這一論述點明了中國共產黨過去能夠成功、並指引未來繼續成功的一條根本經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下一段征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將持續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果。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事業上的持續奮斗,將會創造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的輝煌。

(作者張宏志,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 副部長級、編審)

(來源:《黨的文獻》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