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抓斗大王”

原標題:包起帆:“抓斗大王”
作者:李樹泉    發布時間:2021-12-07    來源:《黨建》雜志
分享到 :

2011年11月,經過國際標准化組織(ISO)的最后一輪投票,“ISO18186:貨物集裝箱—RFID貨運標簽系統”獲得通過。而制定這一國際標准的領銜者,就是來自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的全國勞動模范包起帆和他的團隊。

1968年,17歲的包起帆中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上海港白蓮涇裝卸服務站,成為碼頭上的一名木材裝卸工人。木材裝卸既是累活、重活,又是危險活。此項工作較為原始,靠的是肩扛手提、人力捆扎,再用吊機吊運,稍有不慎便會發生傷亡事故,工人們也因此稱原木為“木老虎”。在包起帆進港工作后的十余年間,“木老虎”先后奪走了14名工友的生命。

一次,包起帆用鋼絲繩捆扎好原木后,吊車的挂鉤便啟動上升,不料,鋼絲繩一下子收緊,將他左手大拇指連同手套一起往上空拖去。危急時刻,他拼命把左手從手套中抽出,但大拇指已是血肉模糊。由於多次受傷,包起帆被調往機修車間做修理工,可每當聽到工友傷亡的消息,他仍是異常難過。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制服“木老虎”!

1977年7月,渴望學習的包起帆被上海業余工業大學破格錄取。在半脫產學習期間,他學以致用,革新了電動吊車鋼絲繩受力段的擠壓和摩擦方式,大大延長了鋼絲繩的使用壽命。革新后,每台吊車每3個月隻需更換1根鋼絲繩,大大節約了成本。

1981年畢業后,包起帆成為一名技術員,正式走上征服“木老虎”之路。其中,他最重要的發明便是探索出單索木材抓斗工藝。對於這項發明,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包起帆發明雙索門機抓斗后,由於使用中閉合點不在一處,抓取數量無法得到精准控制。1983年10月,包起帆在北京參加中國工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無意間按壓了一下會場發放的圓珠筆,按壓的一瞬間,他突然受到啟發,找到靈感。回到上海后,他馬上前往圓珠筆廠請教,並在“三顧茅廬”之后,終於要來一張圓珠筆的設計圖紙。其后,包起帆巧妙地借鑒圓珠筆的設計原理,將已經發明的“雙索抓斗”改為“單索抓斗”,經過多次現場試驗,終獲成功。1984年,該技術被交通部在全國港口推廣使用,此后的30余年間,再未發生過此類重大傷亡事故。

在征服“木老虎”之后,包起帆又把目光瞄准了“鐵老虎”——生鐵和廢鋼的抓斗技術。他利用機械構造學原理,制造出單索多瓣抓斗,把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將工作效率提高了8.8倍,生產的安全性也得到極大保障。

數十年來,包起帆從普通的技術人員成長為一名行業權威。他與同事們先后完成了130多項技術創新項目,其中3項獲得國家發明獎,3項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包起帆本人則連續5次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2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84年,包起帆加入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包起帆始終秉持“在崗位盡責、為事業奉獻”的精神,在發明創造之路上不斷前行,他以非凡的毅力,為推動我國港口生產力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抓斗大王”的拼搏與擔當。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