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杰出的指揮員——吳煥先

作者: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李冰    發布時間:2021-12-11   
分享到 :

吳煥先,1907年7月31日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縣四角曹門村(今屬河南省新縣)一個地主家庭。1923年考入麻城蠶業學校,次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毀家紓難 革命到底

入黨以后,吳煥先回到家鄉開展工作,建立黨的基層組織,投身農民革命運動。在四角曹門建立了箭廠河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任黨支部書記﹔建立了箭廠河地區第一個農民協會。不久,箭廠河地區四五十個村子紛紛成立起農民協會,吳煥先等領導農民向地主階級展開反剝削反壓迫的斗爭,發起了以抗捐、抗債、抗租、抗稅、抗稞為內容的“五抗”運動。同時,吳煥先說服了母親和兩個哥哥,將自家佃戶債戶召集到家裡,宣稱誰租種他家的田地就歸誰所有,從今往后絕不向各戶收租逼債,並焚燒了他們的租地契約和債務借據,欠下的租子、債款也不用交還,連本帶利通通勾銷。

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和吳煥先的行為引起地主豪紳、惡霸的極端不滿和仇視,他們勾結土匪和地方民團扑向箭廠河,一路燒殺搶掠,吳煥先家中6位親人慘遭殺害。這天吳煥先外出辦事不在村裡,敵人貼出告示:“捉住吳煥先,賞銀洋三千”。失去親人的吳煥先悲慟欲絕,他沒有被敵人的血腥屠殺打倒,反而更堅定了革命到底的決心。吳煥先把箭廠河鄉的黨員和農民協會骨干召集起來,慷慨激昂地講道:我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是鐵了心的,革命革到底,至死不回頭!

1927年11月3日,中共鄂東特委在七裡坪召開了黃安、麻城兩縣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決定以農民武裝為骨干舉行武裝起義,攻佔黃安縣城,吳煥先以黃安縣縣委委員兼紫雲區委書記的身份參加會議。11月13日,黃麻起義爆發,吳煥先率領紫雲區農民武裝參加黃麻起義,作為攻城主力,擔當攻打北門的任務。14日,暴動隊伍攻入城內,殲滅守城敵人,生擒國民黨縣長賀守忠和反動官吏數十人。黃麻起義成功后,成立了黃安縣工農革命政府,同時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中共鄂東特委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共300余人。12月5日,敵十二軍一個師圍攻黃安城,鄂東軍與敵人浴血奮戰,傷亡嚴重,退出縣城,吳煥先帶領部分武裝在黃麻地區和光山南部堅持武裝斗爭。

1928年5月,吳煥先與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等人一起,領導創建鄂豫皖邊區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柴山保。7月,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這期間,吳煥先任紫雲區委書記,負責箭廠河地區的工作,恢復、建立和發展農民赤衛隊,配合紅軍開展游擊戰爭,箭廠河一帶的革命形勢逐漸好轉起來。1929年7月,根據中共鄂東特委指示,吳煥先到羅山縣卡房(今屬河南新縣)一帶,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12月,鄂豫邊革命委員會成立,吳煥先任土地委員會主席。1930年3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鄂豫皖邊特別區委員會在箭廠河成立,郭述申任書記,吳煥先任中共鄂豫皖邊特委委員兼黃安縣委書記。

臨危受命 艱苦斗爭

1931年10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正式成立,紅四軍十二師編入紅二十五軍建制,為七十三師,吳煥先任七十三師政治委員。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縣七裡坪宣告成立。以大別山脈為依托,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蓬勃發展。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蘇區后,吳煥先任鄂東北游擊總司令。當時,根據地兵力薄弱、力量分散、思想混亂,國民黨向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反革命軍事“圍剿”。為扭轉根據地嚴峻、混亂的局面,獨立堅持武裝斗爭,吳煥先建議中共鄂豫皖省委盡快集中留在根據地的五個主力團,重新組建一支主力紅軍,恢復紅二十五軍番號,打出紅二十五軍旗幟。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黃安檀樹崗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重建紅二十五軍,吳煥先擔任軍長。重建后的紅二十五軍轄七十四師、七十五師,全軍約七千余人。吳煥先積極擴大紅軍,籌備給養,進行思想整頓和軍事訓練,奔走於每個師、團、營、連,檢查和安排軍事技術訓練,向指戰員宣傳鼓動:紅二十五軍的戰斗任務,就是堅持武裝斗爭,堅決保衛革命根據地,無論怎麼艱難困苦,流血犧牲,鄂豫皖根據地不能丟,大別山的紅旗不能倒!吳煥先指揮部隊集中兵力打敵人弱點,採取迂回、突襲等戰術,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楊泗寨等戰斗的勝利。

1934年4月,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合編為新的紅二十五軍后,吳煥先任政治委員,與軍長徐海東指揮部隊轉戰於鄂東北、皖西北地區,取得長嶺崗、太湖等戰斗的勝利,恢復和開辟了朱堂店、陶家河等革命根據地。面對數十萬敵軍的“圍剿”和物資極端困難的嚴峻形勢,吳煥先領導紅二十五軍和地方軍民堅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鄂豫皖省委決定實行戰略轉移,紅二十五軍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西進,開始長征。吳煥先率領部隊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進入陝南,廣泛發動群眾,建立民主政權,組織地方武裝和發展紅軍主力,開展游擊戰爭。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稱中共鄂豫陝省委后,吳煥先任中共鄂豫陝省委副書記、代理書記,正確制定了各項方針、政策,為粉碎國民黨軍兩次重兵“圍剿”、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擴大紅二十五軍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部分指戰員在兩當的合影。前排左起:吳煥先、郭述申、徐海東、戴季英、趙凌波。

率部遠征 功不可沒

1935年7月15日,為配合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吳煥先在長安縣豐峪口主持召開省委緊急會議,毅然決定率領紅二十五軍西征北上。之后,他向中共中央寫了題為《關於紅二十五軍的行動、個別策略及省委工作情況的報告》。7月31日,紅二十五軍佔領川陝公路要地雙石鋪,吳煥先根據敵人口供和《大公報》所載消息,得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后,先頭部隊已到達鬆潘地區,繼續向陝甘邊境前進。吳煥先再次召開緊急會議,果斷作出新的戰略決定:率領部隊進入甘肅境內,威脅敵人后方,策應主力紅軍的北上行動。

8月2日, 紅二十五軍進入甘肅,先后攻佔兩當、秦安兩座縣城。部隊進駐靜寧縣以北的回族聚居區興隆鎮時進行了休整,為了執行好黨的民族政策,吳煥先先派了一支宣傳隊,在興隆鎮張貼布告、散發傳單,向回族群眾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的政策紀律。又親自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深入了解當地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為部隊規定了必須堅決執行的“三大禁令,四項注意”,即部隊禁止駐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禁忌食物﹔注意遵守回族的風俗習慣,注意使用回民的水桶在井裡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婦女,注意實行公買公賣。同時邀請清真寺的阿訇及當地有名望的紳士座談,組織部隊拜訪清真寺、贈獻匾額和禮品,清真寺阿訇等也向紅軍敬獻了錦旗,有些回族青年還加入了紅軍部隊。后來,中央紅軍經由此地到達陝北后,毛澤東在接見徐海東和程子華時,夸獎紅二十五軍路過隴東回民地區時留下的良好印象,民族政策執行得很好,水平很高。

8月21日,為進一步牽制敵人,紅二十五軍在甘肅涇川縣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吳煥先親自站在岸邊上指揮部隊渡河,時值大雨傾盆,河水猛漲,加之敵人突襲,形勢十分危急,吳煥先和徐海東決定分頭指揮部隊堅決反擊。吳煥先帶領交通隊和學兵連一百五十余人從右翼插入敵后,攔截敵人。他一面指揮部隊反擊,一面對戰士們大聲疾呼:頂住敵人就是勝利,堅決地打,狠狠地打,子彈打光了用刺刀捅、槍托子砸,絕不能讓敵人靠近河邊。在激戰中,吳煥先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

9月16日,紅二十五軍在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率領下到達延川永坪鎮,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陝北后不久,毛澤東稱贊:“紅二十五軍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了大功,吳煥先功不可沒!”

為了紀念吳煥先烈士,1985年8月,在河南鄭州烈士陵園和甘肅蘭州烈士陵園,建立了紀念碑和紀念亭,鄧小平題寫了“吳煥先烈士紀念碑”碑名﹔徐向前題詞:“赤膽忠心,英勇善戰”。1986年11月,中共甘肅省委、甘肅省人民政府在蘭州華林山烈士陵園建立了“吳煥先烈士紀念碑”。2009年,吳煥先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2013年,涇川縣吳煥先烈士紀念館成立。

來源:《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