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是如何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

作者:呂成冬    發布時間:2021-12-16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經受住考驗的共產黨人,其中就包括錢學森。2021年是錢學森同志誕辰110周年。錢學森不僅是一位在世界科技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頂尖科學家,還是一位心懷“國之大者”的戰略科學家。在他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的人生旅程中,逐漸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被譽為“人民科學家”。

一、青年時代的思想啟蒙

錢學森1923年至1939年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時,就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當時,執教附中的老師不少都是中共地下黨員,經常在課堂上“宣傳愛國、民主、進步的精神”。他曾回憶:“董魯安是國文教員,但他在我們高中課裡,常常用較長的時間討論時事,表示厭惡北洋軍閥政府,憧憬當時國民革命軍的北上﹔他教導了我對舊社會的深切不滿,對魯迅先生的欽佩,也使我了解要祖國富強就非樹立新政權不可。”董魯安在錢學森的心裡播下了一顆“思想革命”的種子,但此時他的思想還處在懵懂階段,尚不懂得到底要樹立什麼性質的新政權。

1929年至1934年錢學森在交通大學求學時,開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1930年,他因傷寒向學校申請休學的一年時間裡,在讀“閑書”中對唯物史觀產生濃厚興趣﹔隨后,他追本溯源,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普利漢諾夫的《論藝術》、布哈林的《歷史的唯物論》等,“對國民黨政府的所作所為知道了點底細”,“人生觀上升了”。

回校后,他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會和讀書合作社,多次參加讀書討論會,從那裡得知紅軍、蘇區和紅色政權的存在。

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並前往加州理工學院讀博,參加過美國共產黨組織的讀書會。留美期間,他與在國內的大學好友羅沛霖通信,約定找機會去革命聖城莫斯科。1947年暑期錢學森回國探親時,看到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便對父親錢均夫說,歸國效勞,是其素志﹔但這種政府,斷不能存在於人世間。直到1955年沖破美國重重阻力回到祖國之后,錢學森才實現了“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的心願。

二、壯年時代的理論學習

回國后,錢學森擔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在社會主義國家參加科研和管理項目的實踐經驗,使他進一步深刻體會到馬克思主義對科研工作的指導價值。1958年9月24日,錢學森向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黨組織提交入黨申請書﹔10月26日,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支部大會討論,一致同意錢學森入黨。至此,錢學森已經成為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從實踐到信仰,又以信仰為依托進行理論再學習。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20世紀70年代后期,錢學森全面、系統和深入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包括《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聖家族》《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修正主義》。1972年12月5日,他曾致函葉劍英說:“我是搞科學技術的,就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個方面,而生產力的發展不能不影響到上層建筑,科學技術的發展不能不影響到軍隊的組織。這個道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裡闡發得很清楚。”

通過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錢學森不僅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與體系,而且還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更加堅定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他堅信:“不管今天有些人怎麼懷疑馬克思主義,不管今天有些人怎樣批判科學共產主義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類共產主義文明更高階段的理想,是真善美的統一,是真正合乎人性的,是真正人道主義的,它確實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理想境界。”

三、晚年時代的學術探索

20世紀80年代初期,錢學森退居二線后,以極大的熱情,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中國傳統文化等角度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他向學術界和思想界呼吁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時身體力行地提出諸多思想與觀點,包括建議總結近百多年科學發展的新成果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要“努力編出第二本《自然辯証法》”﹔主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性智”與“量智”以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基礎科學研究應該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並強調辯証唯物主義是進行基礎研究的銳利武器﹔通過創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確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知識的科學最高概括”,“因而是指導人思維的明燈,是智慧的基礎”。

“我是堅決擁護馬克思主義的‘道’的。”這是晚年錢學森對一生信仰的堅定表達。

(來源:2021年12月8日第1528期《黨史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