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共黨史學科建設的兩個關鍵問題

作者:楊鳳城    發布時間:2022-01-05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光明學術筆談】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黨史學習教育不但在黨員干部中開展,也在社會各界尤其是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等重要文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為新時代黨史研究和學習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這一背景下,探討中共黨史學科建設問題無疑是有意義的。在筆者看來,抓好中共黨史學科建設的關鍵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科定位,二是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

學科定位關系學科長遠發展。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對〈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及其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的函》中,法學門類內新增的一級學科有“中共黨史黨建”,引起學界熱議。實際上,對於黨史學界而言,這是多年的呼吁和期盼。我們知道,在現代大學教育體系中,學科是專業的安身立命之所。一個時期以來,中共黨史學科在高校呈現萎縮和邊緣化趨勢,亟須改變。中共黨史學科,在21世紀之前的學科目錄中,屬於法學門類政治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稱為“中共黨史(含黨的建設)”。與政治學一級學科中的政治學原理、外交學、國際政治等有所不同,它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思想政治教育”被放在政治學一級學科內主要是因為都屬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入21世紀后,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政治學分離,成為法學門類裡新的一級學科。中共黨史(含黨的建設)依然留在政治學一級學科內,后來學科名稱又改為“黨的建設與黨的歷史”。於是,問題產生了,中共黨史黨建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由於學科性質、教學與研究內容等原因,“共同語言”較多,而與政治學其他學科交流較少。學科分立對中共黨史黨建學科無疑產生了一定影響。2017年,黨的建設學科與中共黨史分立,作為獨立的二級學科進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這次學科分立對中共黨史學科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黨史黨建雖然在學術規范、研究方法、問題意識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學科性質、作用與功能、歷史淵源和主導原則等方面則是高度一致的,兩者不能分離是學界共識。

如何解決這一困局?顯然,需要從學科定位入手。首先,中共黨史所屬的學科門類需要再明確。為什麼提出這一問題?因為諸多學者不斷強調中共黨史的歷史學基礎或性質,有的甚至明確主張將之劃歸歷史學門類。中共黨史當然需要遵循歷史學的基本規范,當然要以求真為基礎,但僅停留於此不夠,它是有著一百年奮斗歷程、正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執政的黨的歷史,它有資政育人、服務於治國理政需要的特殊功能,有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的意識形態重任。因此,近日國務院發布的學科目錄征求意見函中,把中共黨史黨建依然放在法學門類是完全正確的。

在明確法學門類的歸屬后,接下來是學科層級問題。黨史與黨建無論從歷史淵源還是現實關聯上講,都應該同處一個學科體系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共產黨對國家與社會的全面領導、當代中國史研究的特殊性等決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簡稱“國史”)學科同中共黨史學科具有相似的特點、地位和屬性,實際上黨史學者與國史學者的交流是最頻繁的,有的時候甚至是同一研究的兩種面相而已。黨史與國史目前分處於歷史學與法學門類,也是值得商榷的。中共黨史是中國近現代史中最輝煌最重要的部分,2010年6月中共中央下發的關於加強黨史工作的文件,明確提出要使中共黨史成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科支撐,事實上,中共黨史學科與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學科的交叉、融合度最強。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屬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一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蓬勃生機,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拓展了途徑,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智慧。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國際看,社會主義發展史都與中共黨史密切相關,可以相得益彰。設立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還將極大促進該學科基本理論與方法的成熟、定型。中共黨史黨建作為一個學科即使從改革開放時期算起也有40年的歷史了,經過40年發展,其在理論與方法、基本概念與范疇、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等方面,已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輪廓清晰的體系,且已有學者在進行總結,有的高校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還開設了相應課程。一個學科需要有基本原理做基礎,有了學科基本原理或者說較為成熟的理論與方法支撐,有了涵蓋各有關領域的二級學科的架構,中共黨史學科才能形成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現實匹配的學科建設規模與影響力。

課程設置關系學科影響力和人才培養。中共黨史學科的發展直接和其作為高校公共政治理論課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后,高校陸續開設中國革命史(主要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課程,自20世紀50年代末改為中共黨史課,1986年后改為中國革命史。20世紀90年代后期,毛澤東思想概論代替了中國革命史。在2005年的方案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最初名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兩門課程,均與中共黨史學科密切相關。但每一門課程對應一個二級學科(即“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新的二級學科),對黨史人才需求量下降,一定程度上造成其學科萎縮。

背景與原因搞清楚了,促進中共黨史學科發展的方向和辦法也就明確了,這就是,讓中共黨史進入高校公共政治理論課體系(具體方式可以靈活),並厘清人才培養的路徑與方式,整合人才培養學科點。在公共政治理論課體系中,設置以中國共產黨歷史為主的課程,也可以設立“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將中國共產黨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和黨的建設有機統一起來。

與課程設置密切相關,整合人才培養體系和學科點勢在必行。欲振興黨史學科,須以中共黨史學為主培養包括近現代史綱要等課程教學在內的人才,人才培養體系和學科點需要對應課程,有課程才能有人才需求,有人才需求才能有學科發展。當然,完全回歸過去的學科結構不可能也無必要,適應新的學科格局,將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學科與中共黨史學科先行整合不失為一種思路。總之,建大建強馬克思主義學科群、建好建強公共政治理論課、建好建強馬克思主義學院,設立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都有百利而無一弊。

(作者:楊鳳城,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