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星何燦爛,北斗住延安

——七大代表奔赴延安的艱辛歷程

作者:李蓉     發布時間:2022-01-07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在抗日戰爭的環境下,全國各地選出的七大代表要集中到延安開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的因為路途遙遠,距離延安甚至幾千公裡﹔有的直線距離雖然不算太遠,但在敵人的層層封鎖下,仍然困難重重。除了中直、軍直代表團和陝甘寧邊區、晉綏代表團就近不用長途跋涉,其他代表團如晉冀魯豫、山東的代表,特別是華中、大后方代表都是一路艱辛,向著向往已久的延安進發。陳毅所寫詩作“眾星何燦爛,北斗住延安。大海有波濤,飛向清涼山”,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各地代表不畏艱險奔赴延安的心情。

冀南代表兩次出發。1939年9月8日,冀南的七大代表統一換上八路軍軍服,在冀南軍區武裝部隊護送下向延安出發。當時日本侵略者在華北地區為加強統治,切斷太行山區和冀魯豫平原的聯系,對平漢等鐵路線的控制和封鎖特別嚴密,在鐵路兩側各挖了寬4米、深3米的封鎖溝。10月份的一個夜裡,代表團由河北內丘縣境過平漢鐵路時,不料被敵人發覺,又遭遇封建會道門“六離會”的騷擾,未能通過封鎖線,不得不退回巨鹿縣西部。代表團原准備研究好對策后再度前進,忽然接到中央通知,讓他們暫緩到延安。於是代表團又返回根據地。

11月底,代表們又接到命令,再次出發。冀南代表們在部隊掩護下,晝宿夜行,披星戴月,於夜半時分在內丘縣北、堯山縣西橫穿平漢路,穿過了這道嚴密的封鎖線,告別了華北大平原,眼前呈現連綿不斷的山地。他們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大家興致勃勃,毫無怨言。

1939年底,山東代表向延安出發了。一路上通過敵人的封鎖線,過微山湖時,還和日軍打了一仗。經過艱苦的行軍,穿越敵佔區,他們到達了太行山八路軍總部。

因為日軍對太行山區封鎖很嚴,山東代表團和集中到這裡的冀南、晉東南代表團一起進了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1940年5月下旬,他們又隨晉察冀部隊跨過正太鐵路,來到晉察冀邊區的河北平山、阜平,住了3個多月。直到百團大戰開始后,聶榮臻司令員派騎兵團護送,他們才和隨后到達晉察冀根據地的華中、大后方代表團一行100余人,從阜平出發,經過五台山,從山西崞縣越過同蒲路。

八路軍第120師賀龍師長派部隊前來接應。代表們一行穿過敵佔區,涉水渡過汾河,來到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山西婁煩鎮的八路軍第120師兵站,然后到山西興縣縣城。這時正是中秋節,賀龍、林楓前來看望大家並設宴招待。停留數日,他們從黑峪口渡過黃河,進入陝甘寧邊區。經佳縣、米脂、綏德、清澗等地,於1940年10月10日到達延安。他們到延安時,朱德總司令騎著馬過來歡迎。中央在延安楊家嶺召開歡迎會,歡迎從敵后來的七大代表。

赴延過程艱險重重。1940年4月,晉察冀根據地的100多名七大代表在河北阜平縣集中,准備赴延安參加大會。代表們分成兩個大隊:軍隊代表是第一大隊,地方代表是第二大隊,還帶了一個警衛連負責安全工作。

在晉察冀前往延安的途中,敵人設置了多道封鎖線,代表們隻能走山路、走小路,起早貪黑,一天走六七十裡。5月26日,隊伍計劃在太原市西南、陽曲以北的白水鎮過同蒲路。穿過鐵路后,剛一進山就遭到敵人襲擊。敵人把前后路都封鎖住了,前進過不去,退也退不回來。警衛連戰士沖上去阻擊敵人,冀中區黨委副書記兼民運部部長魯賁帶頭從山側跳崖,姜佔春也跟著跳了下去,到半腰碰到石棱把他架住了。這時,從上面又跳下一個人撞在他身上,他們一起滾到了溝底,姜佔春的左肩被摔得骨折。姜佔春負傷后,雖然膀子很疼,但仍堅持追趕隊伍。

在這場遭遇戰中,魯賁、吳健民等犧牲,不少同志負傷。突圍出來的隊伍過了汾河,到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賀龍親自接見、安排,給他們配備馬匹、服裝,給傷員作了治療。1940年6月18日,他們到達延安。

晉察冀代表在途中遭遇敵人襲擊后,毛澤東等領導人非常重視,立即為此事致電要求各地採取措施,保証代表途中的安全,以后再也沒有發生此類事故。

歷時一年多的小長征。1939年9月6日,浙江省的七大代表離開溫州平陽縣的冠尖、馬頭崗,向延安出發。途經山東時,七大代表劉先得了傷寒病,發高燒,病得頭發一把一把地掉。團部特地向當地老百姓雇來毛驢讓劉先騎。到達魯中時,遇到在這裡檢查工作的徐向前,他一聽代表團裡有人患病,便特地派醫務人員前來看望,並拿出當時珍貴的“盤尼西林”針劑,一連打了幾針,才使劉先的高燒逐漸減退。

從香港、梅州、韶關出發的廣東、閩粵贛邊區等地代表,從1939年11月出發,先到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后又到安徽涇縣新四軍軍部,同來自上海、浙江等地的華中代表、大后方其他代表會合,沿途見到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領導人並得到他們的關心和幫助。經過近14個月的長途跋涉,他們於1940年12月26日下午抵達延安。在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們經由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10個省,行程上萬裡。

到延安后,毛澤東在楊家嶺親切接見了全體代表,並風趣地扳著指頭說:你們過了長江,又過了黃河,過了津浦路,又過了隴海路,還翻過了太行山。中國有名的河流、山川、鐵路,都讓你們走過來了!我們過去叫長征,你們呢,也是長征,人數少一點,是小長征。

劉少奇、陳毅赴延安。1941年10月3日,毛澤東致電在華中工作的劉少奇並告陳毅:中央決定劉少奇來延安一次,並望能參加七大,要求“護衛少奇的手槍班須是強有力的,須有得力干部為骨干”。1942年7月9日,毛澤東再次致電劉少奇:“你的行止,以安全為第一,工作為第二”。途中,劉少奇多次遭遇險情,他沉著應對,同護送的指戰員一起渡過了這些艱險。12月30日,劉少奇一行經淮北、山東、冀魯豫、冀中、太行、太岳、晉綏,歷時9個月,行程數千裡,穿越敵人103道封鎖線,終於從華中安全抵達延安。

1943年11月8日,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調陳毅來延安參加七大。接到通知后,陳毅於11月25日離開華中黃花塘新四軍軍部,過洪澤湖,然后在鐵道游擊隊掩護下,過津浦路和微山湖,穿過安陽,越過平漢鐵路,沿清漳河北行,抵達太行八路軍前線指揮部山西左權麻田,經晉冀豫向晉綏前進,渡汾河、過同蒲路封鎖線,過呂梁山區,於1944年3月7日到達延安。

代表們到延安后,因大會延期,大多數代表進了中央黨校學習,以后又參加延安整風運動,為七大召開做好了思想理論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