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和重大意義

作者:姜淑萍    發布時間:2022-01-20    來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分享到 :

1979年,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現代化”。從那以后,“小康”成為4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黨領導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開拓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銳意進取謀發展,眾志成城奔小康,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習近平(2021b)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代表黨和人民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歷史性成就將永載史冊。

一、科學擘畫,堅持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實現現代化,強國富民,是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偉大夢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就把擘畫現代化戰略目標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毛澤東設想用50年到100年使中國變成富強的國家(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3)。20世紀60年代,黨中央提出了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並確定分兩步走實現這個目標。然而,現代化的進程並非一帆風順,充滿艱辛和曲折。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冷靜分析世界新形勢和中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現實情況,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新思考和謀劃我國現代化戰略目標,提出搞中國式的現代化。1979年12月,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了“小康”這個概念。他創造性地借用“小康”這個富有鮮明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用語,來表述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和目標,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鄧小平,1994)根據鄧小平的設想,1982年,黨的十二大作出到20世紀末實現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兩步走”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部署(胡耀邦,2015)。1987年,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標在內的分“三步走”、到21世紀中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中國長遠發展戰略(鄧小平,1993)。隨后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據此作出“三步走”戰略部署。1997年,黨的十五大在“三步走”的前兩步戰略目標如期實現的基礎上,提出以201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為節點,實現三步戰略目標的“新三步走”戰略部署(江澤民,2006a)。2002年,黨的十六大進一步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江澤民,2006b)。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胡錦濤,2016a)。2012年,黨的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對現代化發展戰略的設計又進一步向前推進,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並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方面為小康社會設立發展目標(胡錦濤,2016b)。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19)。

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從“小康”到“現代化”,我們黨一以貫之,越來越清晰地描繪中國現代化藍圖。既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適應發展了的新形勢及時調整修訂,在不同歷史時期制定階段性目標,現代化目標的內涵,特別是小康目標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具體,也越來越振奮人心,為全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不懈奮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首先要歸功於我們黨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它確保了中國40多年間持續向前發展邁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一步步成為現實。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踐行初心使命,帶領人民自強不息、接續奮斗取得的輝煌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美好目標願景,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千辛萬苦的實踐,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凝結而成的輝煌成就。習近平(2021a)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我們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自覺踐行承諾,勇敢擔當重任,團結帶領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在通往現代化的道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奮圖強,重整山河,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步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盡管受國際國內條件的局限,特別是因缺乏經驗,現代化進程步履維艱,但所進行的有益探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為現代化帶來了新的契機,小康目標的確立又使得現代化目標落到了實處。小康目標立足現實,充分考慮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而且其指標便於同世界各國進行比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奔小康”成為中國人民追求幸福美好新生活的代名詞和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這條光明大道上,中國奮起追趕時代的步伐,迅速融入世界潮流。通過改革開放,建立新的體制機制,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迸發,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到 1990年底,全國絕大多數地區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人民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21世紀,取得了小康社會建設新的成就。1995年,我國提前實現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到2000年,“九五”計劃完成,我國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國家總體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黨的十六大以后,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准確把握階段性特征,抓住戰略機遇期,團結帶領人民,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實現了人民生活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到十八大的時候,我國的經濟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歷史接力棒,團結帶領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首位,奮力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經過八年多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建成了發展領域全面、覆蓋人口全面、涵蓋區域全面的小康,建成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共同發展的全面小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全面提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翔實而確鑿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比如:

在經濟方面。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1億元躍升至2020年的101.6萬億元,實際增長約189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幾十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超過1萬美元,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到中低收入國家、再到中高收入國家的躍升,為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增強了實力和底氣(中共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2021)。

在科技方面。科技創新作用凸顯,科技實力大大增強。2020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24426億元,比 2015年增長10256億元,穩居世界第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本書編寫組,2021)。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取得一大批標志性成果,許多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在202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居第十四位,是前30名國家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在生態文明方面。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2015年相比,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0%,上升5.8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下降28.3%;地表水水質優良(Ⅰ—Ⅲ類)比例為83.4%,上升17.4個百分點。2019年,天然氣、水電、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為23%多,提高5個多百分點。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國(本書編寫組,2021)。

在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2萬元。形成世界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人數超過4億人。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消費較快增長,吃穿用有余,家電全面普及,汽車快速進入尋常百姓家。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居民居住條件顯著改善,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39.9平方米和49.6平方米(本書編寫組,2021)。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2%(本書編寫組,2021),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水平,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無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成就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脫貧攻堅重大部署,把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設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率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披荊斬棘,英勇奮斗,打響了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鍛造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准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宣告,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國全面消除絕對貧困,提前十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

經過脫貧攻堅戰,貧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079元增長到2020年的12588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等條件明顯改善,既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為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農村每一個角落,貧困群眾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深刻改變了貧困地區落后面貌,有力推動了中國農村整體發展,補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短板,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回望來時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接力奮斗出來的。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時候,中華大地上如期全面建成了經濟繁榮、政治民主、文化發展、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終於夢圓今朝,夢想成真。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意義和現實啟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華章,在中國共產黨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中華民族文明史乃至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們邁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承上啟下的關鍵一步,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了全面而雄厚的基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因而不可逆轉。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為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畫上了句號。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基本解決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廣大人民群眾收入高了、腰包鼓了,生活空前改善,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好日子。人們不僅在物質上富了起來,也在精神上富了起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我國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是佔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發展中大國,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當於世界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的人口數量翻了近一番,這大大縮小了世界貧困的版圖,在人類反貧困史上譜寫了輝煌篇章。不僅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給那些希望加快發展的同時保持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鐵一般的事實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不僅堅定了全黨全國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念和信心,也提供了重要經驗和啟示。

其一,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無比堅強的領導力、組織力、執行力,進一步証明了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確保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的仍然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其二,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們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致力於增進民生福祉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讓人民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踏上現代化新征程,仍然必須堅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同時,全面小康又是人民共同奮斗出來的小康。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了強大動力。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創造了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的人間奇跡。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繼續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依靠人民干事創業,攻堅克難。

其三,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鄧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目標,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實事求是,是堅持實事求是的結果。實踐充分証明,我們之所以能夠按照既定的目標一步步地順利完成小康每個階段的任務,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又與時俱進,積極又穩妥地推進發展戰略。取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仍然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

其四,要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緊扣全面小康目標,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世所罕見的奇跡。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進發,必須繼續牢牢把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推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加安全的高質量發展。

其五,要始終堅持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如一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毫無疑問,它也是能否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走過千山萬水,仍須跋山涉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遠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腳踏實地,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本書編寫組,2021:《中國共產黨簡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鄧小平,199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錦濤,2016a:《胡錦濤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b:《胡錦濤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耀邦,2015:《胡耀邦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澤民,2006a:《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b:《江澤民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習近平,2021a:《論中國共產黨歷史》,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21b:《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2021:“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次歷史性跨越”,《求是》,2021,14:54—60。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2019:《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3:《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21:《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人民日報》。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主任,編審)

(來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