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這些地方,見証了中共與民主人士的情誼
核心提示
抗戰時期,重慶不僅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要政治舞台。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與推動下,在渝各民主黨派積極投身民族抗戰事業,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譜寫了統一戰線歷史上輝煌的篇章。
在中國現有的八大民主黨派中,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九三學社以及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前身之一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都在重慶發祥,重慶也因此成為中國民主黨派的搖籃。
綦江渝南中學舊址。記者 萬難 攝
渝南中學 掩護地下黨和進步人士
“秋季裡,稻上場,谷像黃金粒粒香……”9月15日早上8點,綦江區永新鎮伏牛村升平學校傳來朗朗書聲。
“學校的前身是渝南中學,抗戰時期成為南方局在綦江的工作據點,掩護和保護了一大批中共地下黨和愛國民主人士。”回顧校史,校長徐榮開一臉自豪。
1941年,原國民政府渝南警備區司令張軫在重慶私立文成中學的基礎上,發起成立了私立渝南中學,校長由曾任孫中山先生新聞發言人、民革中央副主席、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常務干事會成員李世璋擔任。
民革重慶市委宣傳處處長雷國春介紹,當時有三部分人被轉移到渝南中學:一是南方局直接轉移的王華冰、張志先、李可風等人;二是中共南方局青年組從中央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鄉村建設學院等轉移的廖永祥、劉世明、李中杰等;三是廣東東江游擊縱隊撤回到內地的曾慶明、羅偉矩等。此外,著名經濟學家施復亮、鐘復光夫婦,作家黃碧野夫婦,高天夫婦,以及李恩浩、馮菊坡、譚君牧等一批知名人士也曾到該校任教。
當時,中共中央南方局本著“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規定黨組織隻對學生進行革命教育,不發展黨員,組織學生閱讀進步書籍,開展抗日救國宣傳,把渝南中學辦成民主運動的搖籃。
上世紀80年代,渝南中學被撤除。之后,原址上新建了有4層教學樓的升平學校。目前,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學生116人。
“渝南中學舊貌難尋,但當年校長李世璋居住的房子還在。”民革綦江區委工作人員介紹。
記者沿著升平學校旁邊的一條小路前行,經過一棟廢棄的磚瓦廠房,爬上一段長滿青苔的石梯,一座佇立在小山坡的土牆房映入眼帘,這便是李世璋的舊居。
這座“土笆”夾壁房共有7個房間,牆壁的骨架由篾條編制,外面敷上黃泥和草筋夯實,原木為梁,瓦片為頂。因為年久無人居住,當地政府用木棒對房子實施了加固。
靠路邊的房間為李世璋當時的住處,其余的留給部分黨員教師和民主人士居住。房子中間開有一扇小門,若發現異常情況,屋子裡的人可從小門撤離。
“每年我們會組織學生到這裡來參觀,紀念先賢,憑吊歷史。”校長徐榮開說。
鮮英舊居。記者 匡麗娜 攝
重慶特園 毛澤東曾三顧“民主之家”
1945年8月28日下午3時半,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抵達重慶九龍機場,開啟了為期43天的“重慶談判”。
當喬冠華依次介紹各黨派迎候代表時,毛澤東在人群中發現了一位銀髯飄飄、卓爾不群的老人,不待介紹,毛澤東便邁步過去同他握手,說:“你是張表老(張瀾,字表方)?你好!”
“潤之先生好!你奔走國事,歡迎你光臨重慶!”民盟創始人張瀾緊緊握住毛澤東的手。
“事實上,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雖事務繁忙,卻三訪特園,拜訪張瀾,討論時局,共商大計。”民盟重慶市委宣傳處處長洪滿斌向記者介紹了這段歷史。
第一次是8月30日,毛澤東抵渝的第三天就特意光臨特園,同張瀾、鮮英長談。
第二次是9月2日,張瀾以中國民主同盟的名義在特園宴請毛澤東、周恩來和王若飛。宴后毛澤東應鮮英之請,揮毫寫下“光明在望”四個大字,眾人深受鼓舞。
第三次是9月15日,毛澤東去特園為張瀾介紹國共談判情況,張瀾向毛澤東提出若干建議,受到毛澤東的採納。當即商定由張瀾給蔣介石、毛澤東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公開國共雙方的談判,以便在全國人民的監管下,促使談判成功。9月18日,張瀾在重慶《新民報》和成都《華西晚報》上發表了《致國共兩黨領袖的公開信》,將談判中的問題攤開在國人面前。
見証這段歷史的特園究竟什麼模樣?10月13日,記者順著渝中區上清寺嘉陵橋西村的石梯上行,穿過一片民居找到了坐落在嘉陵江畔的特園——抗戰時期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鮮英舊居。
這是一座寬敞幽雅的小庭院,因鮮英字“特生”,所以又叫特園。原有正廳廂房36間,如今僅存書齋小院和偏房,被辟為社區書房和社區市民學校。附近居民稱,“裡面不定期會開展社區讀書和學習活動。”
洪滿斌介紹,1941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在特園成立,后來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為了紀念特園對革命事業的貢獻,董必武提議以“民主之家”的稱號贈與特園,后來馮玉祥手書“民主之家”的匾額。
如今,“民主之家”的匾額存放紅岩革命紀念館。特園也修復一新,供市民參觀瞻仰。
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陳列館。記者 盧越 攝
白象街 周恩來參加“星五聚餐會”
通過“聚餐”的形式,推動愛國民族工商業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引領愛國民族工商業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這個“聚餐”便是抗戰前夕,由民建先賢及其他愛國民族工商業家發起組織的活動——“星五聚餐會”。
10月18日,記者來到位於渝中區白象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陳列館,尋找這段歷史背后的故事。
“‘星五聚餐會’是1928年至1929年,由新民機器廠經理胡厥文發起,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五聚餐,討論相互合作推銷國貨,振興民族工業的一個活動。”該陳列館館長楊雲霞介紹,抗戰全面爆發后,“星五聚餐會”大部分成員內遷重慶,“星五聚餐會”開始在重慶牛角沱生生花園、白象街西南實業大廈等地舉行。
董必武曾在《大后方的一般概況》一文寫道:星五聚餐會由中國(全國)工業協會、西南實業協會、遷川工廠聯合會、國貨廠商聯合會、中國生產促進會等5個工商實業團體組成……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蘇聯偉大的勝利和中共力量的增長,對他們都有影響。
“周恩來也曾參加‘星五聚餐會’。”楊雲霞介紹,1945年10月19日,周恩來應邀在西南實業大廈“星五聚餐會”上,作了《當前經濟大勢》演講。
周恩來一口氣講了3個小時,從發展工業建設的政治環境、資本問題、發展兩題、稅收問題、勞資問題等五個方面談了看法,明確提出了“國家資本、合作資本、私人資本在節制資本的原則下互相配合”的政策,重申了共產黨“反對官僚資本、壟斷資本、侵略資本”的態度,要求“關稅應當保護民族工業”“工人和民族工業均受壓迫,應當互讓,共求發展”。
“周恩來的演講,對爭取民族工商業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也為‘星五聚餐會’中一批愛國民族工商業者和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發起籌組民主建國會,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楊雲霞說。
如今,曾經位於渝中區白象街原15號的西南實業大廈已經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在新建的白象街歷史文化街區,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舊址陳列館赫然而立,彰顯著那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陳列館開館以來,已經接待參觀人員數萬人次。
渝中區人民公園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現場。記者 盧越 攝
青年大廈 光大民主與科學的精神
從渝中區人民公園入口下行數米,有一塊紅色花崗岩紀念碑,碑身正面用金色的大字刻有“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幾個大字,背面鐫刻有《九三學社成立宣言》。這塊紀念碑距當年召開九三學社成立大會的重慶青年大廈舊址約40米。
“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是一座歷史的豐碑。它向世人揭示了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風雨同舟,貢獻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光輝歷程。”九三學社中央社史研究中心研究員、社重慶市委社會服務處處長郭祥說。
1944年,部分重慶科技教育界、經濟界人士和社會賢達本著共同的政治訴求,在一起座談。以后,隨著抗戰形勢的好轉,經濟界人士逐漸淡出。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先后約見了中央大學、重慶大學部分教授,以及許德珩、勞君展夫婦。得知他們於9月3日成立了九三座談會,顧慮“人少、影響小”。毛澤東表示:人數少不要緊,你們都是代表性人物,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意見和看法,不是也起很大的宣傳作用嗎?同時,勉勵他們把座談搞成一個永久性的政治組織。受到毛澤東的啟發和鼓勵,九三學社於1946年1月6日籌組,5月4日在青年大廈舉行成立大會,選舉產生了16位理事、8位監事。
“毛澤東和許德珩、勞君展還有一段佳話。”郭祥稱,九三學社重要創始人許德珩夫婦與毛澤東是老朋友,大約在1945年9月,毛澤東在重慶見到了闊別20多年的許德珩夫婦。在約見敘談中,毛澤東談起9年前他到延安時,曾獲得北平的進步文化教育界朋友的關懷與支持,送來了十分珍貴的布鞋、懷表與火腿等物品。許德珩笑著指著勞君展說:“這都是她的功勞喲!”
原來,那是1936年深秋的一天,中共地下工作者徐冰、張曉梅夫婦往訪許氏夫婦,周炳琳、魏壁夫婦也在座。徐冰談及延安物資供應十分困難,領導人連隻懷表都沒有。勞君展當即決定拿出積蓄300元錢,買了12塊懷表、30多雙布鞋,包裝妥后便交給徐冰夫婦,托人帶去了延安。
毛澤東知曉原由后深受感動,隨即風趣地對作陪的周恩來說:“現在補張收條吧!”頓時席間一陣歡笑。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