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明:追求真理的思索者

作者:陳蓉    發布時間:2022-02-22    來源:《黨建》雜志
分享到 :

在光明日報社的社史展廳內,珍藏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的7張報紙改樣。盡管報紙已經泛黃,但上面被紅筆圈改過的痕跡依然清晰。

這篇拉開了中國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序幕的評論員文章,全文6200多字,發表於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被譽為“春風第一枝”,成為黨和國家實現歷史性偉大轉折的思想先導。

文章的主要作者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蘇無錫人。1955年入黨。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打倒,在南京大學哲學系做教師的胡福明和同事們一起,以飲酒吃蟹的方式來慶賀,並積極投身批判“四人幫”的斗爭中。然而,面對“兩個凡是”,撥亂反正變得寸步難行。胡福明認為,“兩個凡是”是阻撓撥亂反正的根本症結,隻有將其破除,中國才能前進。出於理論工作者的責任感,胡福明暗下決心,他要正本清源,恢復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面目。

1977年7月,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陪夜時,他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帶到醫院,在病房走廊的椅子上草擬文章提綱。瞌睡了,就把3張椅子拼起來躺一會,醒了再看、再寫、再改。5天后,妻子出院了,提綱也大致寫成了。9月初,胡福明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准》8000字左右的文章,寄給了《光明日報》。

后來,其他一些同志參與研究修改這篇文章,數易其稿,作為集體智慧的結晶,最終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為題,於1978年5月10日在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上發表,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文章的形式公開發表,新華社當天轉發全文,《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也於次日全文轉載。

文章發表后,很快引發了一場席卷神州大地並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這篇文章和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同年12月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被高度評價為“對於促進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線,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篇文章助推歷史改變,這是作為一個學者值得無比驕傲的事情。然而胡福明認為,這是他應該也是必須去做的。書生本色,是他很看重的身份,而一個讀書人最大的武器,是思考與表達。

20世紀80年代,胡福明調到江蘇省委工作,歷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省委常委、省委黨校校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這位始終追求真理的學者,站在時代潮頭思考,陸續寫了《蘇南鄉村企業的崛起》和《蘇南現代化》等著作,持續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進展。

現在,雖至耄耋之年,但胡福明依然勤於閱讀和思考。這個一直走在思索路上的時代老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向前,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