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巨變的生動描繪(新作評介)

——讀龍平平《覺醒年代》

作者:閻晶明    發布時間:2022-02-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

 

2021年,電視劇《覺醒年代》引發了持續不斷的關注與熱評,“覺醒”成為貫穿全年的熱詞。百年前,一群覺醒了的中國人,成為為勞苦大眾自由解放而激昂奮起的革命者,成為深邃思考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先進知識分子﹔百年后,他們的作為廣為傳頌,使百年歷史融為一個整體,完成了一種精神上的薪火相傳。最近,編劇龍平平根據劇本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覺醒年代》再續熱點,與讀者見面了。

小說再現了歷史巨變前夜的思想萌動。作者以全新視野,回溯百年前中國社會的現代性變革,塑造了李大釗、陳獨秀等為災難深重的中國尋找出路而艱辛探索的人物形象,展現了蔡元培、魯迅、胡適等覺醒者為喚醒民眾覺悟所做的文化探索、學術研究以及文學創作上的努力,表現了這一群體在思想、文化和現實斗爭中不懈奮斗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品格。作品引入新舊文化人物的對壘、爭論、斗爭及適度的理解、通融,敘述了他們在社會斗爭中的壯懷激烈,個人命運上的曲折多變。作品深入人物靈魂,描寫新舊文化間的沖突以及他們內心世界的矛盾、痛苦,敘寫他們為國家、民族和大眾付出的犧牲與代價,這種代價裡有現實生活中的清貧辛苦、愛情婚姻上的隱忍服從,更不乏至親之人的生命付出。

小說敏銳、准確地抓住了歷史轉型期的關鍵詞。翻開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覺醒”二字出現頻率很高。一代先賢或留學日本、歐美,在比較中感知東方大國的沉睡與沉淪,或身處災難深重的中國,為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現狀揪心、痛苦。最早的覺醒者追求的不是自救,不是以逃離的方式去尋求個人安逸,而是通過苦苦求學獲得知識和真理,探求民族解放之路。他們是革命者,也是犧牲者,他們勇敢無畏,同時又不乏自我沖突和相互間的矛盾。龍平平依靠深厚的學養、精深的研究、精巧的構思,用“覺醒”這個關鍵詞概括歷史轉型期的思想萌動,展開一幅新舊觀念、中外文化在激烈碰撞中引發的社會巨變圖。

小說緊緊圍繞影響歷史的人物展開敘事。將政治風雲、文化變遷、社會變革、軍事斗爭融為一體,站在新的時代方位回溯百年前的歷史,既做整體觀照,又為具體人物確定相應位置,既非簡單按人物后來的政治地位定位,也決不跟風去做“民國范兒”的逸聞趣事表達。小說中的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魯迅、胡適,觀念互有差異,觀點時有沖突,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為黑暗中的舊中國尋找新路,都具有強烈的文化擔當和熾熱的家國情懷。即使是舊文化陣營的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他們的頑固也一樣被活化出一副“忘我”的固執。新舊兩個陣營的斗爭,同一陣營裡的沖突,個人內心世界的矛盾,在小說裡穿行交織,將“五四”新文化大潮中的中國文化陣痛描繪得淋漓盡致。

小說展開了一幅豐富立體的社會生活圖景。軍閥之間的明爭暗斗、割據混戰,“五四”游行的鮮活情境,都寫得活色生香。尤其是對火燒趙家樓的充滿戲劇性的場面描寫,令人過目難忘。這種將紀實性、戲劇性、小說性融為一體的寫法,緣自作者對史實的熟稔、情感的投入和技巧的成熟。小說還在人間煙火中凸顯時代風雲。趙紉蘭之於李大釗,高君曼之於陳獨秀,江冬秀之於胡適,以及虛構的青年女性柳眉之於陳延年,無論她們的出身、年齡、文化程度、社會斗爭參與度有多大的差異,無一不提供了在生活中觀照時代的有效視角。此外,對陳延年、陳喬年兄弟性格的刻畫,陳氏父子代際沖突的化解,反派人物張豐載的塑造等,都強化了小說的故事性和動感強度。同時,小說努力還原真實歷史場景,對飲食、服飾、書畫、語言的精確把握,讓一百多年前的社會圖景更加豐富、立體。

小說在宏闊的描寫中彰顯出鮮明的時代主題。《覺醒年代》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最根本原因,在於作品表現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必然以及在思想上、文化上、政治上的充分准備。人物的主次層級,故事的詳略鋪陳,戲劇化情節的開合收放,均在這一主題框架的統攝之下。各種主題變奏和故事插曲和大小情節的枝蔓叢生,並不影響讀者獲得一種整體觀。從痛感國家落后到為喚醒民眾覺悟而吶喊奔走,從《新青年》的創辦到實現組織建黨,涓涓細流匯聚成磅礡力量,使這部作品成為一部感受青春熱情、感悟責任擔當、接續奮斗精神的激情之作。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