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中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作者:姜淑萍 呂春陽    發布時間:2022-03-10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摘 要: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依靠改革﹔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樣依靠改革。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確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由之路,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証。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完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含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等。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1】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依靠改革﹔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樣依靠改革。

一、在改革中確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深刻反思和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清醒地認識到黨和國家現行的具體制度和體制中還存在不少弊端,妨礙了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1978年10月,鄧小平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各個經濟戰線不僅需要進行技術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進行制度上、組織上的重大改革。”【2】在同年12月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3】,他向全黨明確提出了要“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4】的歷史任務。緊接著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下放經濟管理權限、加強民主和法制建設、克服官僚主義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改革方向,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革命。”【5】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后,改革開放的大幕逐漸拉開。鄧小平高度關注制度方面的改革,提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6】經濟方面的改革從農村開始,再到城市﹔而政治層面的改革則是由上而下,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這一高層次的制度改革開始,其標志是鄧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以《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為題的重要講話。在這次講話中,鄧小平深刻指出黨和國家現行領導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要從領導制度、組織制度這一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出發,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系統地闡述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和具體措施。他毫不諱言地指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7】,“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8】 。

勇於正視和清醒認識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是黨走向成功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要沖出舊框框,實事求是地正視和分析制度和體制方面存在的弊端,大膽改革,修正、完善制度。在“左”的思想影響根深蒂固的情況下,每一項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有可能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對此,鄧小平始終有著清醒的判斷,他從理論上破題,澄清了人們的種種疑慮和誤解,促使人們的思想從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指出制度方面存在的弊病的基礎上,鄧小平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思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確立了基本的思路和原則。

一是明確制度和方法的區別。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制度和方法明確區別開來,將過去認為屬於制度、實為手段方法的東西剝離出去,這就從理論上沖破了思維定勢。他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式、方法之間不能劃等號,我們要長期堅持社會主義根本制度,但是以往實踐中採取的一些建設模式和具體做法束縛甚至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把計劃和市場看做手段和方法。他提出:“市場經濟不能說只是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在封建社會時期就有了萌芽。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9】這就從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場經濟看做隻屬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之后中國共產黨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奠定了理論基礎。關於學習借鑒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是如此。鄧小平認為,這些東西是方式和手段,學習借鑒不等於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他表示:“把這當作方法,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主義,不會重新回到資本主義。”【10】當然,他在提出大膽利用資本主義的方法的同時也強調:“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11】

二是明確制度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不管怎樣改革,中國共產黨要堅決守住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底線,絕不能因為進行改革而放棄社會主義制度。關於這一點,鄧小平講得非常清楚:“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12】這就點明了改革的真諦。他還指出:“我們的改革要達到一個什麼目的呢?總的目的是要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13】他強調:“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實來回答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有利於社會主義,不利於資本主義。”【14】當社會上出現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傾向和苗頭時,鄧小平鮮明地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表示:“我們一直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15】,“過去行之有效的東西,我們必須堅持,特別是根本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16】。此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始終貫穿於改革開放的過程中。

三是明確制度改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探索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確立、完善和發展的。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清醒地認識到制度建設的艱巨性,並從長遠的角度深入思考如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他在南方談話時高瞻遠矚地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17】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在九十年代,我們要初步建立起新的經濟體制,實現達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發展目標。再經過二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8】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原則、根本性質,並依據現實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賦予了其全新的形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通過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成功范例。在改革中探索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也隨著改革的深入而不斷完善和發展,堅定地朝著建立一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目標穩步邁進。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由之路

在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領導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堅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從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代表的農村改革為突破口,轉向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並將改革在中國大地全面鋪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完善了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與此同時,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改革,從而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解決了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彰顯出強大的優越性,成為具有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19】。許多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還沒有徹底解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又會產生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仍然在於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分析和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形成的基本理論和經驗,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制度建設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認為解決制度問題的根本出路仍然在於改革,堅持在改革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展。習近平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繼續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2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強調要以一往無前的氣勢,通過改革,堅決破除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堅決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的改革,進一步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中國共產黨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標志性、關鍵性的重大改革方案,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解決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是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擘畫了更加清晰的頂層設計。全會緊扣主題,明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這些具有“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體系,從13個方面概括了中國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內在邏輯和未來發展思路。在此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持續向著廣度和深度進軍。通過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各種體制機制更加科學、更加完善,中國共產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不斷提高,從而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以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保証。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個明確”之一加以強調,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

三、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証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牽涉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需要各方面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協同配合。面對紛繁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任何關於制度建設的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福祉,特別是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啃的都是“硬骨頭”,容不得半點閃失,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尤其重要。習近平明確指出,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高改革綜合效能。

“摸著石頭過河”符合中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它深刻揭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大國,進行任何重大體制機制改革,都必須審慎再三,經歷試驗、總結、推廣的過程。鄧小平強調:“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隻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21】改革開放正是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思路和辦法,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把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做法制度化,再用這些新的制度去推動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改革方法論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探索而形成的寶貴經驗,符合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過程,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在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就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試點先行,慎之又慎,尊重實踐,尊重規律,實事求是,既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瞻前顧后,也不能“大干快上”,要著眼於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當中那些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弊端,用實踐檢驗政策和理論,善於發揮改革試點的“偵察兵”和“先遣隊”作用,積小勝為大勝,減少因主觀認識的局限和判斷失誤帶來的風險,避免出現朝令夕改、“翻燒餅”的情況,從而更好地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更好地發揮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

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角度看,中國社會主義實踐已經走完前半程,並進入后半程。這一階段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制度體系,既涉及經濟領域又涉及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既涉及生產力又涉及生產關系,既涉及經濟基礎又涉及上層建筑,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加強頂層設計,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改革。

加強頂層設計,首要的是樹立全局觀念、戰略思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至關重要。這要求我們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從宏觀思考,加強全局性、總體性的制度設計,既要考慮到橫向覆蓋的廣度,統籌推進各領域制度的相互銜接和配套,又要考慮縱向跨度,將制度建設放在國家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圖中謀劃,統籌考慮歷史、現實和未來,在改革中做好打基礎、謀長遠的工作,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不為短期利益所左右,努力做到立足全局,放眼未來。

加強頂層設計還必須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眾多子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涉及領域眾多,各種聯系密切,一項改革措施的出台必然會帶來多系統的聯動,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各項改革措施的密切配合,把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不同層次的制度統籌謀劃,通盤考慮,加強在制度層面上的系統集成和高效協調,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設計,使各項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才能保証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形成強大合力。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新時代在改革中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就是要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作出統籌設計,加強對各項改革關聯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22】。

加強頂層設計,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積累經驗、樣本和借鑒,“摸著石頭過河”則需要頂層設計的理論指導,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習近平指出:“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証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我們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23】

今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對於如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頂層設計已經十分明晰,同時在很多重要領域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試點,形成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並不斷指導著實踐。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堅持正確的改革方法論,更加重視頂層設計,積極穩妥開展試點,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的改革進程,努力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讓我們的制度自信更加徹底更加持久。

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24】。新時代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充分地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制度保障,除了改革,別無他途。

注釋

1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頁。

2 .《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頁。

3. 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

4.《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38—39頁。

5.《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頁。

6.《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頁。

7.《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頁。

8.《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頁。

9.《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頁。

10.《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

11.《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頁。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頁。

13.《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頁。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頁。

1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頁。

17.《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0頁。

18.《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頁。

19.《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頁。

20.《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頁。

21.《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76頁。

2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頁。

23.《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

2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頁。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