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依據、內涵和實現路徑

作者:陳理    發布時間:2022-03-10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現實依據和歷史依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把握國際形勢深刻復雜變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依據、內涵和實現路徑,對於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大勢,更好地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一帶一路;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全面回顧總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重大成就基礎上,以更宏闊的視角,深刻把握和闡述中國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在概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時,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第九個明確的重要內容﹔【1】在總結新時代外交工作時,明確指出黨中央“加強對外工作頂層設計,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戰略謀劃,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2】;在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時,明確指出“黨的百年奮斗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強調“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成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3】這些重要論述歸結到一點,是決議總結概括的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這一歷史經驗的集中體現,深刻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4】。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依據、內涵和實現路徑,對我們進一步深刻把握歷史發展大勢,更好地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為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深刻理解把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深刻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圍繞“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5】“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6】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進行深入思考,創造性地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早在2012年12月,習近平在同外國專家代表座談時,就首次提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他指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這就要求各國同舟共濟、和衷共濟,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7】2013年3月,習近平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第一次向國際社會集中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他指出,這個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8】強調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的客觀要求,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各國人民應該一起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9】此后,圍繞著為什麼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理念,習近平在許多重要場合進行了深刻論述。這些重要論述,集中收錄於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談“一帶一路”》《習近平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等重要著作。從中不難發現,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現實依據和歷史依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正確把握國際形勢深刻復雜變化和歷史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覺和歷史主動。

(一)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新成果,有著豐厚的理論淵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淵源

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科學闡明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和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並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工業化既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0】,但同時,“資產階級的關系已經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11】。其結果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實際上也產生了資本主義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准資產階級自己了”【12】,“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13】。馬克思、恩格斯堅信,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4】。無產階級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實現共產主義。尤為可貴的是,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跨越國界、不斷開拓世界市場的深刻分析,科學預見物質生產和精神文化生產的世界普遍性趨勢,明確指出共產主義不是一種狹隘的地域的運動,無產階級要獲得徹底解放必須解放全人類,發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偉大號召。這些深刻思想,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胸懷全球、造福人類,共同創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學理論依據。【15】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好繼承者和實踐者。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伊始,就把馬克思主義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黨的一大綱領明確宣示,中國共產黨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並以社會革命、階級斗爭的手段,消滅資產階級私有制,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並明確表示要聯合第三國際。【16】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開宗明義地指出, 無產階級是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也是世界的,況且遠東產業幼稚的國家,更是要和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足以增加革命的效力。黨的二大決定正式加入第三國際,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

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寬廣的胸懷和眼光來認識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與人類進步事業的關系。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明確提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17】的重大命題,強調援助正在爭取解放的人民的斗爭,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的義務和願望。【18】“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結束后,鄧小平在考慮中國如何發展起來的時候,也同樣把它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聯系起來。1978年6月,鄧小平同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Juvenal Habyarimana)會談時指出:“我們力量有限,但是我們作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不會隻顧自己的。衡量我們是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使我們自己發展起來,實現四個現代化,而且要能夠隨著自己的發展,對人類做更多的貢獻。”【19】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深刻把握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同世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美好夢想統一起來。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20】。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征程中,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21】的集中體現。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者,並堅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100多年來,我們黨堅持“兩個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斷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成果指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並取得偉大成就。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有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淵源,也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比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強調“以天下為己任”,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和而不同,強調和諧共生,強調“重義輕利”“義以為上”, 強調 “以和為貴”“國雖大,好戰必亡”“化干戈為玉帛”“睦鄰友邦”,等等。這些重要理念,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之中,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實踐方面。堅持和平發展,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著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基於自身國情、社會制度、文化傳統作出的戰略抉擇,是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決定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重要發展。

(二)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刻復雜變化的世界發展大勢科學研判和深刻把握的結果,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歷史規律、應對人類發展之問的正確選擇

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22】 這裡總結概括的是一條十分重要的歷史規律。人類歷史發展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發展繁榮,必須正確把握和順應世界發展大勢,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會被歷史拋棄。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也告訴我們,正確判斷形勢,正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把准時代脈搏,跟上時代潮流,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條件,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原因。

100年前,適應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的客觀需要和時代發展大勢,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40多年前,基於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經驗的深刻總結,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中國共產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發揚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綜合分析深刻復雜變化的國際形勢,深刻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潮流,創造性地提出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

這一時代大趨勢表現在,一方面,今天的世界,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量子衛星、人工智能迅猛發展,人類生活的關聯前所未有,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前所未有,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馬克思當年深刻指出,隨著美洲和通往東印度的航線的發現,人類交往擴大了,市場已經可能擴大為而且日益擴大為世界市場,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23】這一科學預見不僅已經日漸變為現實,而且有了進一步更加深刻的發展。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70多億人口,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越來越成為利益交融、命運與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深刻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24】

另一方面,今天的世界,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和全球性問題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程度之深,也是前所未有的。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與之疊加,國際形勢發生了許多深刻復雜變化,各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出現了許多矛盾和問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等愈演愈烈,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並持續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有增無減。這些重大問題和重大挑戰,不再局限於一域之內,並非一國之力能夠應對,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通力合作,合作共贏是必然選擇。

這些深刻變化是當今世界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的深刻根源,需要透過林林總總的表象把當今世界的風雲變幻看准、看清、看透,從紛繁復雜的局勢中把握規律、認清大勢,作出決斷,正確應對各種重大風險挑戰。盡管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保護主義、內顧傾向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但正如習近平深刻指出的:“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盡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盡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25】“各國日益利益交融、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26】

習近平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27】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時代潮流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大勢的深刻洞悉,它聚焦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向往的最大公約數,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的重要時刻,登高望遠、撥雲見日,為世界發展和人類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

(三)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結果,是適應新時代中國與世界關系歷史性變化、把中國發展同世界發展更好結合起來的必然選擇

建設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最鮮明的主題。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懈奮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團結帶領人民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習近平深刻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8】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把一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發展成為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外匯儲備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名副其實的第一引擎,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多年超過30%。中國發展理念、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的影響力、吸引力顯著增強。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巨大提升,今天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已經發生深刻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已變得空前緊密,中國對世界的依靠、對國際事務的參與在不斷加深,世界對中國的依靠、對中國的影響也在不斷加深。今天我們觀察和規劃中國的改革發展,必須更加自覺地樹立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更加自覺地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更加自覺地把中國的發展融入到全球發展當中,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實現共同發展。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習近平指出,中國確定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國內外方針政策都要服從和服務於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將集中精力把自己事情辦好,同時處理好同外部世界的關系。【29】他強調:“我經常講,領導干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30】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兩個大局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胸懷天下,辯証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正確把握歷史前進和世界發展大勢,科學謀劃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成果。

二、全面准確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

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將中國自身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統一的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大國擔當,是回答“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從各個不同角度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多次作了全面深刻系統的論述。2015年9月,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習近平明確指出,要從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等五個方面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努力。【31】2017年1月,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時,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國際社會要從伙伴關系、安全格局、經濟發展、文明交流、生態建設等方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努力,並提出堅持對話協商、堅持共建共享、堅持合作共贏、堅持交流互鑒、堅持綠色低碳等五個方面的主張。【32】同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同樣從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堅持環境友好等五個方面提出主張。【33】這些有代表性的重要論述,核心內容是一以貫之的,都是著眼於從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對話協商,堅持互利共贏,加強合作等角度,深刻揭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路徑和目標,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的科學回答。概括地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通過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一)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

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和核心內容。縱觀世界發展歷史,戰爭與和平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在幾千年文明發展史上,人類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成果,但戰爭和沖突從未間斷。國家和則世界安,國家斗則世界亂,這是一條歷史基本規律。遠的不說,20世紀上半葉人類就曾遭受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和痛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軍隊和民眾傷亡超過一億人。習近平深刻指出,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是我們對當年為維護人類自由、正義、和平而犧牲的英靈、對慘遭屠殺的無辜亡靈的最好紀念。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34】

中國人民對和平始終有著強烈渴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國雖大,好戰必亡”“以和為貴”“化干戈為玉帛” “睦鄰友邦”“天下太平”等理念,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之中。中國歷史上曾長期位居世界經濟大國行列,經濟總量一度佔到世界的1/3左右,但並沒有殖民或侵略他國的歷史。近代以來,由於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日本對華持續侵略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侵略給中國人民造成空前巨大的災難,造成了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的人間慘劇。中國人民經歷了戰爭的痛苦,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便同印度、緬甸一起倡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的重大創舉,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歷史証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時代主題,人類的命運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相聯,各國的利益從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度融合,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但同時,隨著逆全球化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抬頭,國際社會面臨的新課題、新挑戰也與日俱增。人類再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35】當今世界,國際關系中的不公正不平等現象仍很突出,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各種地區沖突和局部戰爭此起彼伏。和平赤字仍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要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需要各國人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需要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對話解紛爭,以對話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問題。

(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

安全,是發展的基石,是當今世界各國的普遍要求。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保障。習近平深刻指出,實現各國共同安全,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當今世界既充滿希望又充滿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既充滿期待又感到困惑。安全問題解決不好,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難以順利推進。促進和平與發展,首先要維護安全穩定﹔沒有安全穩定,就談不上和平與發展。【36】面對當今世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有所上升,軍備競爭、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嚴峻形勢,習近平鮮明提出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的主張。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習近平明確指出,應該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創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37】所謂共同,是指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綜合,是指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合作,是指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可持續,是指要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實現持久安全。所謂共建、共享、共贏,是指貫徹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的實現路徑。

這個安全觀的核心理念,是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唇齒相依,一國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不安全之上,要摒棄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舊觀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理念,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分歧爭端,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問題和全球性挑戰,以合作謀安全、謀穩定,以安全促和平、促發展,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新路,努力為各國人民創造持久的安全穩定環境,共同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

中國是新安全觀的積極倡導者,也是新安全觀的積極實踐者。中國明確提出一系列安全主張,努力營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關於地區安全,中國鮮明提出要搭建地區安全和合作新架構,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中國還同各國一道,積極用好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平台,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談判如期完成,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亞太地區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支持東盟、南盟、阿盟等在地區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關於多邊安全,中國明確主張金磚國家是世界和平的維護者、國際安全秩序的建設者,並通過舉行安全事務高級代表會議和外長正式會晤,建立常駐多邊機構代表定期磋商機制,召開外交政策磋商、反恐工作組、網絡安全工作組、維和事務磋商等會議,加強在國際和地區重大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匯聚金磚安全合力。關於金融安全,中國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構建地區金融合作體系,探討搭建亞洲金融機構交流合作平台,加強在貨幣穩定、投融資、信用評級等領域務實合作,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建設,建設地區金融安全網,並積極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互補共進、協調發展。關於網絡安全,中國是網絡安全的堅定維護者,明確提出國際社會應該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加強在信息安全和互聯網管理方面合作,推動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關於核安全,中國明確提出堅持理性、協調、並進的核安全觀,強調所有國家都要參與到核安全事務中來,以開放包容的精神,努力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有效保障核能安全。關於海上航行和通道安全,中國明確表示願同相關國家加強溝通和合作,共同維護海上航行自由和通道安全,構建和平安寧、合作共贏的海洋秩序。關於“一帶一路”安全,中國明確主張要加強同沿線國家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努力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共同營造良好環境,攜手打造“和平絲綢之路”。

(三)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國人民共同願望。但今天的世界仍很不太平,發展問題依然突出。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整體復蘇艱難曲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依然突出,國際金融領域仍然存在許多風險,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上升,各國調整經濟結構面臨不少困難,全球治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起伏不定,使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一度陷入深度衰退。根據聯合國《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2020年全球經濟萎縮4.3%,遠超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萎縮程度。【38】實現各國共同發展,依然任重而道遠。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條件下,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各國均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在謀求本國發展的同時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方共同利益的匯合點,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實現合作共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39】,推動世界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要堅持合作共贏,就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

要堅持合作共贏,就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全球化時代,市場、資金、資源、信息、人才等高度全球化,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世界各國經濟利益交融,命運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推進互聯互通、加快融合發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深刻指出,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40】隻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要堅持合作共贏,就要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推動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平衡發展,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基礎。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一些國家越來越富裕,另一些國家長期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隻有各國共同發展了,世界才能更好發展。隻有相互合作、互利共贏,才能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走向共同繁榮。

要堅持合作共贏,就要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我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共同維護和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中國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發展開放型經濟體系,全方位加強和拓展同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41】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息息相通。【42】中國一再宣示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43】在集中力量發展自身的同時,積極與世界各國分享重要機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創造世界發展奇跡的同時,對世界經濟貢獻率也長期保持在30%左右,成為世界經濟名副其實的火車頭和重要引擎。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經濟在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了正增長。中國的發展將為國際和地區伙伴提供更廣闊的市場、更充足的資本、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合作契機。

(四)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

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今天,世界上一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5000多種語言,組成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國與國在交往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的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

2014年3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演講,深刻闡述了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的正確態度和原則。【44】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中國先賢早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45】的道理,強調事物的差異是一種客觀普遍存在。第二,文明是平等的,平等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習近平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於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人類隻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隻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46】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這些重要觀點,對於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5年3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作主旨演講時,習近平鄭重宣示:“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絡,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47】2019年5月,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亞洲全部47個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國際組織的1352位會議代表共同出席大會。習近平在開幕式作主旨演講時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並為此提出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包容、互學互鑒,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等四點重要主張。【48】與會代表們一致認為,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促進亞洲乃至世界各國文明加強平等對話、交流互鑒、共同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新平台。不同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尊重、包容互鑒,在歷史的啟迪和現實的昭示中,以多樣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和諧共生超越文明沖突,以交融共享超越文明隔閡,以繁榮共進超越文明固化。亞洲和國際社會將以本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新的起點,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合作,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社會、民意基礎。【49】這充分說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是亞洲和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和共同願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動力和途徑﹔也充分說明,中國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

(五)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工業化促進社會生產力巨大發展,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但工業化進程也積累了許多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恩格斯當年曾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50】他專門列舉了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作為例証來說明問題。【51】今天,無論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發展帶來的環境資源問題,都遠甚於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如何在發展中更好地統籌協調處理好生態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緊迫。

中國一直致力於同世界各國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早在2013年7月,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習近平就明確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52】2014年6月,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同舟共濟、權責共擔,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重大自然災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53】2015年11月,習近平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為這次會議成功通過《巴黎協定》作出重要貢獻。他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一份成功的國際協議既要解決當下矛盾,更要引領未來。巴黎協議應該著眼於強化二〇二〇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也要為推動全球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54】2020年9月,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講話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55】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經濟工作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強調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56】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方案圍繞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對推進碳達峰工作作出總體部署。【57】中國積極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在積極推動《巴黎協定》落實的同時,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這充分反映了中國全力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意志,也充分表明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彰顯了中國願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新貢獻的堅定態度。

三、深刻理解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路徑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在人類社會面臨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關頭,國際社會普遍希望有先進的理念作引領,也希望有實實在在的行動來推動。2017年1月,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演講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58】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中國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理念體現在中國對外政策方方面面,引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創新。中國始終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中國始終秉持正確義利觀,把建立伙伴關系確定為國家間交往的指導原則,擴大同世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中國始終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

這當中最突出的是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這一倡議是習近平201341年9月和10月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來的。從時間上看,它的提出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同一年,時間相距甚近。這並非是時間上的巧合,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一項極為重要的頂層設計,二者有著十分緊密的內在聯系。習近平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59】,“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60】。他指出:“我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但建設‘一帶一路’不是我們一家的事。‘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於我國自身發展,而是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61】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一帶一路”建設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聯系。如果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理念、構想、主張,那麼,“一帶一路”則是把這種理念、構想、主張變為現實的偉大實踐。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的中國方案,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路徑。

(一)深刻理解把握“一帶一路”建設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實踐平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但屬於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又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一帶一路”建設是對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的重要貢獻,豐富了新形勢下多邊主義的實踐。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開放的一個重大舉措,是我國經濟外交一個重要的頂層設計。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有利於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正在實行從引進來到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的重大轉變,已經出現了市場、能源資源、投資‘三頭’對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隻有堅持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62】4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今天的中國來說,我們的問題已經不是中國還要不要對外開放,而是中國對外開放如何進一步提高質量和增加發展的內外聯動方面的問題。現在,我國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好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有助於我國對外開放從沿海、沿江一直向內陸、沿邊延伸,有助於使我國巨大產能和建設能力走出去,有助於周邊國家搭上我國發展的快車,使沿線國家對我們更認同、更親近、更支持,營造有利的外部發展環境。

“一帶一路”建設開創了一個新型的合作模式,是一條互利共贏之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曾經是“流淌著牛奶與蜂蜜的地方”【63】,但現在很多地方變成了沖突動蕩和危機挑戰的代名詞。但同時,沿線國家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既有很大的市場規模,也有很好的資源稟賦,相互之間互補性很強,潛力很大。“一帶一路”建設緊緊抓住發展這個最大的公約數,把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串聯起來、並聯起來,造福沿線各個國家的人民。

“一帶一路”建設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案。現行的全球治理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越來越顯現出來。變革全球治理體系,更好促進全球發展,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是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積極參加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不斷為此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的重要體現。“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是堅持合作而不是對抗,堅持雙贏、多贏、共贏而不是單贏,不斷尋求各個國家之間最大公約數,擴大相互之間的合作,最后形成共識,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

“一帶一路”建設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當中,很多全球性挑戰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很難解決,任何國家都很難獨善其身。隻有各個國家相互合作,整合經濟要素和發展資源,才能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64】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二)深刻理解把握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於“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2013年9月,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專門闡述了為什麼要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就是“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65】。並具體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66】。2014年11月,習近平主持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上進一步明確指出,“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輔相成的。如果將“一帶一路”比喻為亞洲騰飛的兩隻翅膀,那麼互聯互通就是兩隻翅膀的血脈經絡。【67】互聯互通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第一,政策溝通。所謂政策溝通就是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問題,不斷地深化各國經濟政策方面的溝通。發展是硬道理,政策溝通要聚焦發展這個根本問題,加強各國經濟政策的協調和發展戰略的對接。在政策層面和法律層面上,給“一帶一路”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我國積極同有關國家協調政策,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比如,同俄羅斯提出的歐亞經濟聯盟、東盟提出的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哈薩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間走廊”、蒙古國提出的“發展之路”、越南提出的“兩廊一圈”、英國提出的“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波蘭提出的“琥珀之路”等多個發展戰略規劃進行了政策協調和對接,為雙方的發展,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找到一個很好的結合點。

第二,設施聯通。所謂設施聯通就是要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加強設施聯通。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的基礎。經過努力,“一帶一路”建設在設施聯通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比如,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正式開通,習近平總書記同老撾人民革命黨通倫總書記通過視頻連線共同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68】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四萬列,打通73條運行線路,通達歐洲23個國家的160多個城市,運輸貨品達五萬多種。【69】從雅加達到萬隆的鐵路推進順利,通車后兩地行車時間將從原來3個小時縮短為40分鐘。從埃塞俄比亞到吉布提的鐵路也取得重要進展,修好之后兩地行車時間將從過去7天縮短為12小時,被稱為“新時期的坦贊鐵路”。還有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的建設,也都進展良好。其中,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集裝箱吞吐量從2010年世界排名第93位,大幅提升到2020年的第26位。【70】

第三,貿易暢通。所謂貿易暢通,就是要不斷改善營商環境,推動貿易的暢通。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規模約30億,不論是市場規模,還是發展潛力,都非常大。要實現貿易暢通,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推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美國等西方國家曾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但今天的中國被認為是世界上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旗手。中國推進改革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倡導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

第四,資金融通。所謂資金融通,就是以建設融資平台為抓手,擴大資金的融通。早在2013年10月,習近平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議時,就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重要倡議,支持本地區發展中國家包括東盟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71】。這充分說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規劃“一帶一路”的時候,不僅有倡議,有設想,還有實實在在的舉措。2015年1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並開業。這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推動完善現有國際經濟體系、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建設性重要舉措,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具有重大意義。

第五,民心相通。民心盡管不像設施、資金、貿易那樣看得見、摸得著,但非常重要。“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72】。早在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時,習近平就把“加強民心相通”作為重要內容,強調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搞好區域大合作,必須得到各國人民支持,必須加強人民友好往來,增進相互了解和傳統友誼,為開展區域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73】人文交流在中國與世界聯系當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實現“一帶一路”跨越那麼多文明、那麼多國家的重大建設,需要進行很好的人文交流,需要老百姓從心裡的認同、接受。

(三)深刻理解把握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原則

共商共建共享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原則,是“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思維、新的合作模式的集中體現。2014年6月,習近平在北京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所謂共商,就是集思廣益,好事還得大家商量著辦,使“一帶一路”更好地兼顧各自的利益,體現各自的智慧和創意。所謂共建,就是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雙方的優勢和潛能都充分發揮出來,聚沙成塔、積水成淵,持之以恆加以推進。所謂共享,就是讓“一帶一路”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內,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開創發展新機遇,謀求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這是中國提出這一倡議的初衷,也是希望通過這一倡議實現的最高目標。

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是共贏的,各國共同參與,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這條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74】“一帶一路”作為一項宏偉的工程,涉及許多國家,在推進過程中要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協調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第一,要統籌處理好登高望遠和腳踏實地的關系。“一帶一路”建設,既要規劃藍圖,做好頂層設計,又要通過扎實工作一步步把藍圖變為現實,特別是要有早期收獲。第二,要處理好我國利益和沿線國家利益的關系。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於我國自身發展,而是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75】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並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要統籌我國同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異性的利益關切,尋找更多利益交匯點,調動沿線國家積極性。第三,要統籌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的關系。“一帶一路”建設要靠政府強力推動,但同時,“一帶一路”涉及到許多經濟方面的建設,不管是設施聯通、貿易暢通還是資金融通,都要發揮好市場的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項偉大創舉,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充滿東方智慧的、實現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和廣受歡迎的公共產品。這一倡議順應了世界大勢、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得到了許多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截至2021年12月,已有145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76】“一帶一路”建設一大批重大合作項目已經落地生根。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一帶一路”倡議將使相關國家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增長2.8%—9.7%、全球貿易增長1.7%—6.2%、全球收入增加0.7%—2.9%。【77】“一帶一路”建設已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中國共產黨人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証明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注釋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7頁。

2.《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8頁。

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3頁。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8頁。

5.《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63頁。

6.《習近平同志〈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出版發行》,載於2018年10月15日《人民日報》。

7.《習近平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27頁。

8.《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59頁。

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60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405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406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406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413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1卷第422頁。

15.參見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309—310頁。

16.《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

17.《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157頁。

18.參見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340頁;《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332頁。

19.參見《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頁。

20.《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40—41頁。

21.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14頁。

22.張玨《宋慶齡生前談孫中山》,載於《黨的文獻》1994年第5期。

23.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110頁。

24.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83頁。

2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09頁。

2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40頁。

27.《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10頁。

2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 頁。

29.《習近平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17頁。

3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7頁。

31.參見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54—256頁。

32.參見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18—422頁。

33.參見《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41—42頁。

34.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30頁。

35.《習近平關於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248頁。

36.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84—485頁。

37.《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4頁。

38.《聯合國報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4.7%》,載於《人民日報》2021年1月27日。

39.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頁。

40.《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63頁。

41.《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頁。

42.《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8頁。

43.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10頁。

44.參見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76—80頁。

45.見《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4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8頁。

47.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10頁。

48.參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68—470頁。

49.《亞洲文明對話大會2019北京共識》,載於2019年5月25日《人民日報》。

5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4卷第383頁。

51.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4卷第383頁。

52.《習近平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127頁。

53.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頁。

54.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90頁。

55.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載於2020年9月23日《人民日報》。

5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載於2020年12月19日《人民日報》。

57.《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載於《人民日報》2021年10月27日。

58.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33頁。

59.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30頁。

60.《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16頁。

61.《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105頁。

62.《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4頁。

63.《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82頁。

64.參見《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82—185頁。

65.《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頁。

66.《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4—5頁。

67.《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0頁。

68.《習近平同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共同出席中老鐵路通車儀式》,載於2021年12月4日《人民日報》。

69.《中歐班列——沿線國家互利共贏的紐帶》,載於2021年8月2日《人民日報》。

70.《弘揚絲路精神實現互利共贏》,載於2021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

71.《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1頁。

72.《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81頁。

73.參見《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

74.《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80頁。

75.《習近平談“一帶一路”》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104頁。

76.《人民日報社評選 2021國際十大新聞》,載於2021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

77.《弘揚絲路精神實現互利共贏》,載於2021年12月17日《人民日報》。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原主任)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