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時代的春節

原標題:延安時代的春節
作者:胡鬆濤    發布時間:2022-03-1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

抗戰期間,在延安召開的群眾大會。 本版圖片均由視覺中國提供

2009年8月29日,北京,中南海新華門影壁上的“為人民服務”題詞,該題詞為毛澤東手書。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寫《論持久戰》。

2021年10月18日,陝西延安,紅軍長征革命聖地紅色旅游景點南泥灣黨徽廣場,成為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完成兩萬五千裡長征,奠基陝北。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東渡黃河離開陝北。中共中央在陝北13年,以堅貞之志節和務實之作風,辦黨,辦政權,辦人民武裝,辦群眾組織,辦工農業生產,辦文化教育,辦一切革命事業……移風易俗,建立起一個新世界。陝甘寧邊區成為抗戰的堡壘,民主的模范,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聖地。本文採擷革命者和邊區人民過春節的幾個片段,由此可以窺見延安時代艱苦奮斗、朝氣蓬勃的嶄新氣象……

1936年春節,准備東征,毛澤東創作《沁園春·雪》

這是黨中央達到陝北過的第一個春節。

陝北窮,經過長征的中央紅軍更窮,窮得揭不開鍋了。春節前,毛澤東寫信向當地駐軍紅25軍軍長徐海東借錢,一開口,借2500塊大洋。這可不是小數目。這是借錢,同時包含著試探與考量。紅25軍是紅四方面軍的部隊。紅四方面軍的張國燾在長征中另立中央,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做張國燾的工作,希望他糾正自己的錯誤。徐海東對黨忠心耿耿,以前不認識毛澤東,見毛澤東親自開口向他借錢,十分吃驚,他問供給部部長:咱們的家底有多少?部長說:7000塊。徐海東命令:留下2000塊,拿出5000塊,送中央。這筆錢為中央紅軍解了燃眉之急。后來毛澤東深情地說:“徐海東是對革命有大功的人。”

1月22日,臘月二十八,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通過《關於張國燾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決定指出:“張國燾成立第二黨的傾向,無異於自絕於黨,自絕於中國革命。”黨中央電令張國燾立即取消他的一切“中央”,放棄一切反黨的傾向。

1月24日,大年初一,瓦窯堡街頭響起零零星星的炮仗聲。沒有肉,毛澤東隻能吃了幾個素餡餃子。然后,他一聲不吭地面對地圖思考著什麼。

當時的陝北根據地隻有保安、安塞和瓦窯堡三鎮,地域十分狹小,養活本地人都很困難。中央紅軍和紅25軍加起來1萬余人,要維持生存並尋求發展,必須向三鎮之外想辦法。毛澤東提出,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河東征。毛澤東和張聞天商定,在延長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具體作戰方案。

1月26日,正月初三,毛澤東、張聞天帶領隨行人員從瓦窯堡出發前往延長。這天徒步85華裡,中午啃了幾口冷饃饃,晚上達到延川縣王家圪凸村,住老鄉家的窯洞裡。

1月27日,正月初四,毛澤東一大早出發,翻山越嶺,下午4點多趕到延長縣后斷家河村,晚上住在段成章家。段成章看到一個大個子紅軍和他的隨從個個和藹可親,專門包了肉餡餃子給他們過年。

陝北高原,溝壑縱橫,很容易迷路。正月初五早晨,大個子紅軍請段成章引路,去延長縣城。段成章二話沒說,就領著紅軍上路了。第二天段成章返回時,大個子紅軍遞給他一塊銀圓,說:“你們一家人很好,在你們家吃了飯,住了宿,你又給我們帶了路,這是補償錢,到街上買幾個燒餅,路途好吃。”段成章不要錢,轉身要走,大個子紅軍一把拉住他說:“那干糧也得拿,要不然50多裡山路你餓著肚子怎能走回去呀!”說著,拿了兩個饃饃,硬塞到段成章手裡。段成章走在街上,有人悄悄告訴他:“那位大高個就是毛澤東,你可做了件大好事哩。”段成章一聽,后悔沒有多跟毛主席說幾句話。他回到村裡見人就說:“我給毛主席帶了路。”

1月31日,正月初八。毛澤東在延長主持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東征問題。東征的意見一提出,就引起爭論。大家記得,紅軍長征經過湘江、大渡河、金沙江、烏江等幾條江河,都是生死之戰,現在好不容易有個落腳之地,又要離開根據地東渡黃河,許多同志心存顧慮。林彪不贊成東征。彭德懷擁護毛主席的東征決定,提出東征之后須“絕對保証同陝北根據地的聯系”。毛澤東不高興地說:“你去絕對保証,我是不能絕對保証的。”他採納了彭德懷的意見,強調說:“東征開始后,一定要保証黃河各渡口在我手中,使我進退有據。”

會議決定,成立“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由彭德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

2月7日,元宵節。毛澤東從袁家溝出發,冒著大雪,登上高家坬,觀察黃河兩岸地形,為渡河東征做准備。高家坬處於群山之上,極目遠眺,千山萬壑,白雪皚皚。毛澤東浮想聯翩,詩興大發,回到袁家溝,在白育才家窯洞的小炕桌上,揮毫寫下千古絕唱《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古老歷史造就的深邃的歷史胸懷,美麗深沉土地培養的寬闊目光,唯人民獨尊意識打造的革命史觀,身為草莽而心在廟堂的創世紀意識,槍杆子筆杆子橫掃一切的強大氣場,在這首詞中水乳交融般完美體現,營造和呈現出自然美、歷史美、風流美、今朝美“美美與共”的美妙意境,承載了中國共產黨的豪邁氣質和博大精神。

2月20日,毛澤東率大軍東渡黃河。兩個多月裡,席卷山西50余縣,籌款40余萬塊,補充新兵8000人,獲得大批物資,極大地改善了紅軍的補給狀況,提高了戰斗力,還擴大了陝北根據地。但令毛澤東無比傷心的是,陝北根據地的創建人劉志丹在東征中犧牲了。

1939年春節,《黃河大合唱》誕生,毛澤東創詞“為人民服務”

1939年,中國的半壁河山淪於日本侵略者手中,抗日戰爭進入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不甘心做亡國奴的大批流亡學生,看到中國共產黨才是可以拯救民族希望之所在,紛紛涌向陝北,尋求抗戰救國的出路,一時間,天下人心歸延安。

延安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陝甘寧邊區1939年頒發的《各機關津貼標准》將機關工作人員的津貼劃分為五級,最高的一級,5元,發給中央領導及各部門局長以上干部,毛澤東、張聞天、朱德以及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都是每月5元﹔營團級4元,連級3元,排級干部每月2元,最低的五級是1元,發給勤雜人員、戰士等。同時期,魯迅藝術學院的教員一律12元,助教6元,知識分子(包括作家、藝術家、醫生、技術人員等)的待遇,明顯高出黨政軍系統。

國民黨在1月召開的五屆五中全會上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針,並且對陝甘寧邊區進行政治和經濟的封鎖,揚言“不讓一粒糧、一尺布進入邊區”。針對國民黨的反共政策,毛澤東為了維護抗日統一戰線,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應對策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16個字,后來廣為流傳,成為毛澤東的金句。

為了應對國民黨和日本侵略者對邊區的封鎖,1939年1月,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第一屆參議會上提出“發展生產,自力更生”的口號。2月2日,在延安生產動員大會上,毛澤東號召大家:“自己動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困難。”邊區的部隊、機關、學校的生產運動逐漸開展起來,最終發展成大生產運動。

春節前夕的2月12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延安。醫療隊的五位大夫為表示對中國的熱愛,均在各自的姓后面加了一個“華”字:愛德華、柯棣華、巴蘇華、卓克華、木克華。印度的傳統飲食是甜的,幾位醫生在延安吃不到糖,個個想念糖的甜蜜。春節期間,他們看到延安紛紛揚揚的大雪,感嘆說:“看上去像糖,如果下的是糖該有多好。”

2月18日,除夕夜。在延河邊上的一個窯洞裡,煤油燈忽明忽暗,在醫院療傷的詞作家光未然(張光年)一口氣朗誦了400多行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1938年秋冬在黃河兩岸行軍,祖國壯麗的山河讓他激動,八路軍奮勇抗戰的事跡讓他感動,他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根據作曲家冼星海的建議,他把《黃河吟》改寫成《黃河大合唱》歌詞。除夕之夜,是《黃河大合唱》歌詞的首次亮相。冼星海一聽完光未然的朗誦,霍地一下子站起來,一把把歌詞本子抓在手中,激動地說:“這個東西由我來譜,我有把握把它譜好。”

光未然知道冼星海譜曲時有吃水果糖的習慣,可是滿延安沒有一個賣水果糖的店,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賣白砂糖的櫃台,買了二斤給冼星海,那砂糖1元1斤。

《黃河大合唱》的歌詞為天才的飛騰提供了有力的跳板。冼星海一邊拿著鉛筆寫譜,一邊抓把砂糖吃,轉瞬間,糖水化為美妙的樂句。沒有鋼琴,作曲家打著手勢,搖頭晃腦地哼唱,眼睛熬紅了,頭發散亂了,嗓子沙啞了。在第五天晚上,他放下手中的鉛筆。偉大藝術的母胎裡,新的生命哇哇誕生。這一年,冼星海34歲,光未然26歲。

“魯藝”是世界上最困苦的藝術學院。學院乃至整個延安沒有大提琴、小提琴和豎琴,更沒有鋼琴。演奏《黃河大合唱》的樂器不夠,魯藝音樂系的師生自己動手做。洋油桶蒙上晒干的羊肚皮,插上一根一米多長的木頭作琴杆,又從飼養員那裡討來馬尾做弓弦,做成了延安歷史上第一把大低音胡。茶缸裡裝上沙粒做成沙錘,把鋼勺子放在水缸裡攪動出水聲波浪聲……這些“土樂器”為《黃河大合唱》的伴奏作出了歷史貢獻。

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禮堂首演,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前來觀看。《黃河大合唱》以黃河象征中華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運,展現了抗日戰爭的悲壯畫面,展現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表現了中華民族閱盡苦難、排山倒海的力量。演出取得空前成功。冼星海在日記中寫道:“《黃河大合唱》今晚演得相當成功。當我們唱完時,毛主席和幾位中央領導同志都站起來,很感動地說了幾聲‘好’。我永不忘記今天晚上的情形!”

歷史還不會忘記2月20日,這天是大年初二。毛澤東在給張聞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為人民服務”概念。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毛澤東把“為人民服務”定為中國共產黨的宗旨。“為人民服務”成為共產黨人不可動搖的政治倫理和價值認同,成為每個共產黨人心中的信條和行動准則,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最顯著標識。“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一切成功的最根本秘訣。

1943年春節,扭“擁軍秧歌”,看“大片”《南泥灣》

“正月裡來是新春,抬上豬羊出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送給那英勇的八路軍,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給咱英勇的八呀路軍……”

1943年的春節,延安的老百姓敲鑼打鼓,吹著嗩吶,扭著秧歌,將豬、羊、雞、雞蛋還有軍鞋等,送到部隊駐地,慰問八路軍,那真是熱鬧啊。

1943年,是中共中央進駐陝北的第8個年頭,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仍處於戰略相持階段。在中國軍民的頑強抗擊下,侵略者的敗勢初顯,戰略反攻指日可待。大生產運動的開展,打破了敵人對陝北的封鎖,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在一派紅紅火火的氣氛中,延安人民迎來了春節。

2月4日,農歷除夕。延安南門外的廣場上,幾十支文藝團體競相表演,各顯其能,熱烈的氣氛驅走了凜冽的寒風。最引人注目的是魯迅藝術學院150人組成的“魯藝秧歌隊”。他們的節目以擁軍優屬、宣傳生產為主題,“踢場子”“推小車”“跑旱船”“挑花籃”……抒發人民群眾對翻身解放的感激之情,表達對革命勝利的喜悅與期盼。這些經過改造的秧歌,去掉了舊秧歌中的低俗內容,緊密結合現實生活,成為寓教於樂的“解放秧歌”和“翻身秧歌”,古老秧歌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最受歡迎的是王大化和李波的《擁軍秧歌》。魯藝戲劇系教員王大化放下身段,一身民間秧歌手的扮相,頭上扎個朝天小辮子,腰間系著一根紅布條,手拿一面小銅鑼,腳上穿著一雙帶彩球的鞋子﹔學員李波穿著紅花棉襖紅棉褲,背一隻小鼓,一副陝北村姑扮相。王大化會表演,隻見他,上得場來,左右扭著腰,腿抬得高,腳落得輕,步子飄飄,幾步扭下來,贏得一片喝彩﹔李波嗓子亮,“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一聲未了,贏得一片叫好聲。演出場地周圍,屋頂上是人,草垛上是人,牆頭上是人,樹杈上是人,半面山坡上也站滿了觀眾。老百姓說:“過去魯藝的戲看不懂,這回看懂了。”延安的春節,成了人民的藝術節。

“天下聞名的朱總司令,一心愛咱們老呀百姓,為咱們日子過得美,發動了生產大呀運動,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發動了生產大呀運動……”

2月5日,正月初一,秧歌隊鬧春鬧到棗園,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都來看演出。鼓聲隆隆,腳步聲聲,塵土飛揚,黃塵滾滾。毛澤東身上落了一層黃土,他看得哈哈大笑。這時身邊有人給毛澤東拿來一個大口罩,毛澤東不戴,一把把口罩扯了下來。演出結束后,毛澤東說:“這還像個為工農兵服務的樣子。”朱德總司令說:“不錯,今年的節目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藝創作,就是要密切結合政治運動和生產斗爭啊!”他意猶未盡地說:“這都是去年開了文藝座談會,你講話的新氣象!”曾幾何時,日寇的飛機空襲來了,延河邊的人們都慌著跑警報,老鄉跑老鄉的,知識分子跑知識分子的,兩撥兒人連跑警報都不在一條道上跑。經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洗禮,“土包子”和“洋包子”打成一片,同心同德同娛樂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找准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打心眼裡高興。

這個春節,魯藝等單位的新秧歌引起轟動,魯藝秧歌隊演出40場,觀眾兩萬多人。同時引起全城轟動的還有電影《南泥灣》,這是延安文藝工作者拍攝的第一部電影。

大生產運動中,三五九旅把沒有人煙的“爛泥窪”建設成陝北的好江南——“南泥灣”。總政電影團把這一輝煌事跡拍攝成電影《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即《南泥灣》)。因為條件限制,拍出來的是無聲電影。為達到更好的放映效果,在軍委三局、魯藝的支持下,電影團的同志借來擴音設備、留聲機和唱片,在放映現場為影片配上音樂,現場進行解說,達到有聲影片的效果,創造了延安自制“有聲電影”的奇跡。這部影片除夕首演,受到朱德、葉劍英、賀龍同志的高度贊揚。根據朱德總司令的指示,電影從2月5日開始在各單位輪流上映。大年初一,在總政軍民聯歡會放映﹔大年初二,在八路軍大禮堂招待勞動英雄及文化界﹔從大年初三開始,到部隊直屬單位和中央直屬單位放映。正月初九,在楊家嶺大禮堂招待中央機關……

這一年的春節,延安第一次開展“雙擁”(即“擁護政府、愛護人民”和“擁護軍隊、優待抗日軍人家屬”)運動。春節之前的1月15日,陝甘寧邊區政府發布《關於擁護軍隊的決定》,確定1月25日至2月25日為邊區擁軍運動月。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元月15日《解放日報》上撰文《造成擁軍熱潮,增強擁軍工作》,強調“軍隊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血肉相連而不可分開的”。 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和政治部也在1月25日發布《關於擁政愛民月的工作指示》,確定從2月5日至3月4日為擁政愛民運動月。2月1日,八路軍留守兵團公布《擁政愛民公約》十條,這是人民軍隊歷史上的第一個擁政愛民公約。

“八路兄弟們個個能,保衛咱邊區陝呀甘寧,幫咱們種來又幫咱們割,哪一家百姓不呀領情,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哪一家百姓不呀領情。你領情來我也領情,趕上那豬羊向呀前行,一心愛戴咱朱總司令,一心擁護咱八呀路軍,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一心擁護咱八呀路軍。”魯藝秧歌隊、延安縣秧歌隊到部隊慰問演出,陝甘寧軍區司令員賀龍翹起大拇指說:“好節目,我非常贊成你們!”當即命令軍需人員:殺豬,蒸饅頭,招待秧歌隊員。從這個春節開始的“雙擁”運動,找到了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系的載體和抓手。久而久之,“雙擁”成為一個革命傳統,一個革命儀式,成為革命文化的一部分。

黃土高原呼嘯的西北風吹得窯洞門口的春聯嘩啦啦地響。春節期間,有人得知毛澤東今年50歲了,提出給毛澤東“做生”祝壽,毛澤東堅決不同意。他話題一轉,說:邀請棗園村年過60歲的老人來做客,為他們集體祝壽。

正月十五這天,毛澤東站在棗園小禮堂的門口,把20多位老人迎進屋子。炭火燒得屋子裡暖洋洋的。毛澤東問大家:干部和軍隊砍柴的時候,砍你們的樹沒有?借你們的東西還沒還?把你們的家具用壞了賠沒賠?放羊的時候,吃沒吃你們的庄稼?買你們的東西,錢給夠了沒有?他們對群眾的態度好不好……老人們爭相介紹說,干部和軍隊好得很,說話親切,態度和藹,見了老漢叫老大爺,見了老婆子叫老大娘﹔見人不笑不說話,做事商商量量的﹔農忙時候,他們還幫助我們干活兒,不吃群眾的飯,親熱得跟一家人一樣﹔你想,對這樣好的干部和軍隊,還能有什麼意見!毛澤東說:“你們批評我們,就是幫助革命。隻有批評我們,才能糾正錯誤把工作做好,革命就能早日勝利!”

延安革命者接待客人的最高標准是“四菜一湯”。毛澤東給老人們夾菜、看酒,他說:“我是這裡的一個居民,跟大家接近得少了,這不對,今后,得和大家多接近。”其實,每年春節,毛澤東都要給駐地的鄉親拜年,鄉親們也年年拿著油饃和稠酒給毛主席拜年。一位老人說:過去,成年累月給地主干活兒,沒吃過飽肚子,沒穿過好衣裳,誰還給我祝壽?自從鬧革命,翻了身,吃穿沒困難了,毛主席還給我祝壽……

毛澤東說:祝你們健康長壽,希望你們發揮種庄稼的豐富經驗,大大地發展生產,過上更好的日子。

從棗園回家的路上,老人們乘著酒興,高興地扭起了秧歌,撒下一路歌聲:“正月裡來是新春,抬上豬羊出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送給那英勇的八路軍,嗨呀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給咱英勇的八呀路軍……”

1948年春節,黨中央在陝北的溝壑裡戰斗

1947年3月18日,國民黨胡宗南部隊佔領延安。毛澤東說:“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撤離延安之后,毛澤東轉戰陝北,拖住國民黨的大批軍隊,為全國的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毛澤東說:“我決心與陝北人民在一起,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他率領中央機關轉戰於陝北的溝溝壑壑,指揮著全國的解放戰爭和西北戰場。彭德懷率領西北野戰軍2萬多名指戰員與20多萬敵軍周旋,尋找和制造機會殲滅敵人。

1948年的春節,鞭炮聲與槍炮聲交織在一起。老百姓忙著支前和過年,毛澤東住在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的窯洞裡,忙著制定政策,忙著寫電報,為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進行精心的謀劃。這是中共中央在陝北過的最后一個春節。

2月7日,臘月二十八,鄉親們悄悄地在毛澤東窯洞的門口貼了春聯。毛澤東在窯洞裡起草了《劉鄧部宜組織中等的及大的殲滅戰》,以及《東北野戰軍應利用冰期殲滅大批敵人》。

2月9日,除夕,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東北局電報,糾正東北土地改革中打擊面過大的問題。

2月10日,大年初一。陝甘寧邊區各機關慶賀春節,秧歌隊、新劇團到各村表演。西北文藝工作團演出的《地主哭窮》《雙報仇》,群眾日報社業余劇團演出的《全家忙》《參軍》,受到歡迎。大胡子詩人柯仲平登台朗誦,即興創作了《勝利的秧歌》:“千年古樹開了花,人民力量從來沒有這麼大﹔扭呀扭,歌呀歌,人民要穩穩當當地來當家……我們就要打到南京去,我們就要活捉‘蔣該殺’!扭呀扭,歌呀歌,加油加油把油加,古樹開花要結果,勝利果實大又多﹔扭呀扭,歌呀歌,我們的扭是勝利的扭,我們的秧歌是勝利的秧歌!”

2月11日,大年初二。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糾正土地改革宣傳中的“左”傾錯誤》,這篇文章收入《毛澤東選集》。這一天,毛澤東還收到林彪2月12日致中共中央宣傳部的電報,電報請求有關部門編印《毛澤東選集》時,如果選用1930年1月5日毛澤東給林彪的那封信,“不必公布我的姓名”。這封信對林彪有所批評,他心裡一直有些犯忌。毛澤東為了照顧林彪的面子,后來把這篇文章改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批評林彪的話也刪掉了。

2月12日,大年初三。彭德懷、習仲勛命令西北野戰軍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縱隊分別從米脂、綏德、清澗、延安地區向宜川開進,准備宜瓦作戰。2月23日,噼噼啪啪的槍聲響起來,西北野戰軍發起了宜川瓦子街戰役,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役﹔3月3日,戰役勝利結束,擊斃敵軍長劉戡,敵人心理和精神都已經崩潰了。4月22日,人民解放軍收復延安,胡宗南部隊倉皇而逃。這一天,距毛澤東撤出延安1年1個月零3天。

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一行在吳堡縣川口渡口東渡黃河,離開戰斗了13年的陝北。黃河波濤洶涌,磨盤大的冰塊互相沖撞著發出巨響。過了黃河,毛澤東深情地回眸陝北,他說:“我們不會忘記他們對共產黨、對人民解放軍的一片深情和友誼。”

中國共產黨從陝北走向西柏坡,走向北京,走向全中國的勝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2年03月16日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