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起航”到“領航”

——專家學者談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

作者:侯惠勤 胡長栓 佘雙好 吳宏政 鄭敬斌 於慧穎 李建波    發布時間:2022-03-18   
分享到 :

【編者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的學科,在我國學科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已基本確立,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強調“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建設之中,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滲透到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各個方面,構建起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從“起航”到“領航”的飛躍發展是時代賦予學術界的光榮使命與責任。為此,中國社會科學網約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就如何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發表真知灼見。

堅持唯物史觀才有學術話語權

作者:侯惠勤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並指出“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這種狀況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把唯物史觀真正落實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中,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唯物史觀奠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基礎

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簡單套用自然科學的標准,標榜價值中立、非意識形態化,走的是實証化的道路。這樣,現象與本體、科學與倫理、應然與實然、價值與真理等,在其學術體系中就存在著固有的割裂。表現在具體的學科中,就會出現兩種相反的趨勢:一種是知識的抽象化,不斷追求自然科學般的精確,數學模型化、可重復性、可証偽成為判斷科學性的必要條件﹔另一種是人性的抽象化,以不容置疑的人性預設,作為各學科基本原理的前提。例如所謂“經濟人”“道德人”“無賴假設”等,抽象人性成為非批判的獨斷論前提。這表明今天的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總體上是為現存的社會制度和現有的利益格局服務的,談不上科學。

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性不應局限於實証科學的科學性。就研究對象而言,哲學社會科學不僅要研究具體的、經驗的事物,即“細小敘事”,還要研究事物的總體,首先是世界的客觀存在及其變化發展的規律,即“宏大敘事”。就研究方法而言,不是價值中立,而是要解決研究的立場、價值取向如何符合科學的要求。唯物史觀奠定了哲學社會科學作為科學的三大理論基礎。其一,人類歷史活動的動機絕非主觀性天下,而是建立在客觀目的上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科學地加以考察。列寧將這一思想准確地表述為:“事實上,人的目的是客觀世界所產生的,是以它為前提的,——認定它是現存的、實有的。”其二,人類歷史活動絕非隻能聽從偶然性擺布的迷宮,而是存在著客觀規律,可以科學地認識和掌握。馬克思通過“社會經濟形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等科學范疇,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並科學地解決了從哲學到人文社會科學的各類概念、范疇,歸根到底是社會運動和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反映,因而歷史是“正本”,而文本范疇則只是“副本”,是對歷史的闡發和反映。其三,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不能局限於實証方法,而必須依靠唯物(歷史)辯証法及其基礎上的各種方法綜合運用,把康德設定的人類理性不可逾越的界限“自在之物”作為研究前提,這就是“考察的客觀性(不是實例,不是枝節之論,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因此獲得了雙重普遍意義:其一,它為科學信仰提供了理論支持,不僅成為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所有科學研究的世界觀方法論,而且成為所有追求科學信仰者的必修“真經”﹔其二,它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即在科學解決現象與本體、信仰與知識、事實與價值等的基礎上,通過揭示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建構與之相應的知識體系。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科學本質上是歷史的科學,是以客觀規律為基礎的知識體系,而客觀規律就是歷史的客觀必然性。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關於思維的科學,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是一種歷史的科學,是關於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當代西方的哲學社會科學排斥客觀規律,注定了它從根本上是非歷史、非科學的。其中的民主、自由、法治、人權、民意等核心概念都是靜止、孤立、既有的,沒有生成過程,更沒有未來的發展,因而,從根本上說是抽象的。把客觀規律的研究作為學科的根基,注入鮮活的歷史發展內容,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方向。

唯物史觀奠定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基礎

就研究方法而言,不是價值中立,不是非意識形態化,而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真正貫徹到學科建設中。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對於哲學社會科學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是我們整體性把握社會、把研究成果上升到歷史規律認識的前提。所以,哲學社會科學的所有學科,都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學習。第一,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原則,改變孤立、靜止的所謂“純學術”研究狀況。要回到“什麼是學問、什麼是知識”這一最本原的問題上,真正弄懂哲學社會科學的真學問不僅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而且最高的成果就是從中作出規律性的概括,形成具有前瞻性的預判。與這一成果相比,其它的成果都隻能是階段性、局部性的成果。第二,要把唯物(歷史)辯証法貫徹到學科的學術范疇和話語體系的建設中,要區分范疇因不同現實依托而形成的不同層級,更要把握范疇因現實的歷史性而具有靈活性,從一個范疇向另一個范疇轉化的可能性,不能將范疇孤立、僵化。第三,要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出發,建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核心話語和基本問題,堅決克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學科核心話語脫鉤的現象。即學科的基本問題和核心話語必須與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一致﹔法學、政治學的基本問題和核心話語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國家觀為依據﹔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核心話語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為基礎﹔如此等等。在這一過程中,要通過科學批判和學術爭鳴澄清思想、統一認識,撥亂反正、守正創新。

必須切實改變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的抽象個人認識主體,把人民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認識主體。沒有人民主體,就沒有客觀規律的認識主體。毛澤東指出:“階級就是一個認識的主體。最初工人階級是一個自在的階級,那時它對資本主義沒有認識。以后就從自在階級發展到自為階級,這時它對資本主義就有了認識。這就是以階級為主體的認識的發展。”人民主體還是個人本位決定了不同的研究導向。首先,決定了是否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否以客觀真理和客觀規律為追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必然要研究事物的本質,探索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社會的變革發展﹔而個人本位的研究導向,由於把個人理性視為人類理智的極限,否認認識客觀規律的可能性,則必然停留在現象,止步於日常生活,熱衷於“細小敘事”,在方法論上就是迷信經驗論和實証主義,迷戀抽象人性的假設。其次,決定了是否以人民的需要和實踐為根據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學術研究,必然關心人民的需要,深入人民的實踐,提出真問題,提煉真思想,提高真學問,把社會效益和學術追求統一起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始終立足於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以此為學術研究的源泉。而以個人本位的研究導向,必然把人民的需要和社會效益視為空洞的“宏大敘事”,視為非學術的意識形態而鄙視以致拒斥,游離於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之外﹔必然隻把個人的需要看作是真實的需求,把自利性視為最根本的人性,個人利益的博弈是其全部學術的動力﹔必然從不變的人性假設出發,不僅視野狹小,而且必定夾雜著大量混淆是非的偽問題、無病呻吟的偽風雅和自娛自樂、自說自話的偽學問。再次,決定了是否真正具有科學探討的精神和學術爭鳴的勇氣。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要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而批判錯誤思潮、引領社會風尚、提升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覺自由就是其內在要求。這種出於公心的學術批評,對於淨化學術環境、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術發展十分必要。而以個人本位的研究導向,則崇拜自發性,標榜自由,實質自我中心,甚至見利忘義﹔以個人好惡取舍,必定嘲笑崇高,躲避責任,偽裝清高﹔對西方亦步亦趨的盲目跟風,和名義反對所謂“依附性人格”,實際上否定黨對學術的領導和科學世界觀方法論指導的閉門造車,就是這種研究的兩個偏向。

貫徹唯物史觀必須抵制“非意識形態化”

西方主流意識形態不厭其煩地聲稱,馬克思主義只是披著“科學”外衣的意識形態,因為建立在嚴格決定論基礎上的歷史必然性,只是一種歷史預言,一個“宏大敘事”。實際上,把科學局限在實証科學的范圍,正是西方意識形態無力解決知識和信仰統一性的結果。自康德始,現象和“物自體”、科學和倫理的二元論就逐步成為西方的主導意識。科學必須“價值無涉”,必須非意識形態化,馬克思主義是意識形態而不是科學也似乎成為不証自明的教條。

把非意識形態化作為研究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內的科學研究的“學術正統”,在我國已經成為需認真糾正的傾向。我們歷來強調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含“歷史和邏輯相一致”“理論聯系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革命的批判的分析”等,在一些人的“學術”研究中已被“屏蔽”,更別提“階級分析”“自然辯証法”“唯物辯証法”了,取而代之的是“實証分析”“文獻閱讀法”“田野調查”“口述歷史”等中性化方法。我們與時俱進首先要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而不是將其拒斥﹔吸收的應是確有建樹的學術新成果,而不是“文獻閱讀法”一類故作中立的學術泡沫。要區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兩種“多視角”:一種是有利於推進真理性認識的討論和提問,以立場觀點方法的共識為前提﹔另一種是持對立的立場和方法論,把“多視角”作為顛覆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手段,顯然,第二種“多視角”就不是百家爭鳴可以解決的,而必須訴諸正確開展的輿論斗爭。

(作者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於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辯証法的結論

胡長栓

理論思維和實踐思維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思維邏輯,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也主要體現為理論的發展和實踐的演進,體現為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在辯証中的不斷統一。“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証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1]毛澤東揭示的認識論所反映的實踐和認識之間的辯証關系,實際上就是人類理論和實踐的辯証法。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不僅在根本上體現著實踐需要,是一個解決實踐問題的現實過程,而且也應內在地體現著理論品性,成為一個實現理論發展的思想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理論兩個重要的范疇具有同樣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他們共同表達著人類理論和實踐的辯証法。立足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重要的理論范疇已經確立並得到廣泛認可。著眼理論,還需要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確立為中國理論的重要范疇,代替具有明顯意義閾限性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概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邏輯的辯証統一中,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和實踐完成理性升華,超越實踐的具體性,實現理論的普遍性本質。

從理論到實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滿足中國實踐需要的歷史,在本質上體現著實踐和理論辯証發展中從理論到實踐的實踐邏輯。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一開始就是實踐需要的產物,深刻體現著“國家的需要”。馬克思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2]自1840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救國實踐的先后失敗,不僅說明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新興資產階級不可能完成救國救民的重要歷史使命,也充分說明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就不可能實現“器技強國”,也不可能完成“改制救國”,隻有找到一種先進的理論,才能滿足救國救民實踐的需要。五四運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工讀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作為當時重要的社會改造理論都曾先后粉墨登場,產生了廣泛影響,但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完成了救國大業、實現了建國大業、創造了富國大業,開啟了強國大業。“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和人的解放的科學理論,最能滿足中國的實踐需要,最能解決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如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剝削的問題、反對封建主義壓迫的問題等。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在實踐和理論的辯証發展中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若不和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3]在人類實踐和理論的辯証關系中,相對於解釋世界的理論來說,問題更在於改變世界的實踐,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產生以后,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再回到實踐中去,從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實現自身的理論本質,並檢驗和發展自身。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大的譜系來看,馬克思恩格斯之后,馬克思主義先后回到了各種不同的具體實踐,也相應產生了各種不同“意味”的馬克思主義,如在蘇聯的實踐中產生了蘇聯模式馬克思主義,在東歐國家的實踐中產生了東歐的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中產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等。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無疑最充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質,這不僅表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所不斷取得的巨大歷史成就,也表現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所得到的檢驗和証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機所得到的孕育和煥發,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所得到的進步和升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辯証發展過程,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本質。

從實踐到理論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論是對於人類的實踐,還是對於人類的認識來說,都必然包含著從實踐到理論和從理論到實踐的雙重過程,這個過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每一循環“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高一級的程度”從實踐到理論的結晶,反映著實踐和理論辯証發展中實踐“力求趨向思想”的理論訴求。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是在馬克思主義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上,對偉大實踐不斷升華形成的科學理論。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4]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了解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浴血奮戰、百折不撓,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為了解決“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進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進行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正是這些偉大實踐檢驗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后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由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踐中實現了更高一級程度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是中國實踐價值的實現,也是中國實踐不斷完成的結果。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實是不夠的,現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5]在實踐和理論的辯証法中,實踐若不把自身上升為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就隻能淪落為具體化的經驗,就不能完全實現自身的價值,就不能推動自身繼續向前發展。實踐的價值需要由實踐的理論性來確証,正如理論的價值需要由理論的實踐性來確証一樣,科學的理論必然導向成功的實踐,而成功的實踐也必然產生科學的理論,實踐的理論化不僅是實踐實現自身本質的需要,也是實踐實現自身的必然結果。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展,一方面實現了中國實踐最后的理論價值,標志著中國實踐不斷的徹底完成。如毛澤東思想的創立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理論價值,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理論價值,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完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實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理論價值,標志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實踐不斷取得成功必然的理論結晶,因為成功的實踐往往會形成與其相適應的理論成果,並推動理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隻有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范疇中,才能完成理論與實踐辯証法的后半程,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自身發展的全過程。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隻有作為同等重要的兩個理論范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理論和實踐才能完整被掌握。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頁。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頁。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教授,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副秘書長)

 

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建設中的引領示范作用

佘雙好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一門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體系的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設立順應了現代學科綜合化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的要求,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特征,構建了一種新的學科體系建設的模式,即以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為視角、以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為中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歷史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等結合起來的學科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構建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學科自信的表現,符合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其學科體系構建方式本身就突破了傳統分學科方式的學科建設模式。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的構建在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構建過程中起到了先導和示范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構建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示范引領作用。

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中的作用

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引領作用,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計劃是中央文件明確提出的任務,這既是立足中國大地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應有之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內在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的要求。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目錄中,隻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以馬克思主義冠名的獨立設置的一級學科,其他以馬克思主義冠名的相關學科均處於二級學科地位﹔從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實際情況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具有比其他相關學科更大的影響力,如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不能發揮引領作用,其他學科也缺乏在一級學科層面、在整個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層面、在整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層面的影響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理應在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帶頭示范開展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高舉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旗幟。同樣,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中央專門設立的學習宣傳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門機構,如果不能舉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旗幟,其他學院也很難有地位和力量扛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的大旗。因此,應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在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建設作為構建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的先導示范工作,切實抓緊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

進一步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

馬克思主義是在解決人類發展問題過程中形成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雖然有不同的組成部分,也可以從分門別類的其他學科角度進行研究,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最終升華為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因,是馬克思對所處的時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因此,要按照馬克思回應時代和人類社會問題,對分門別類學科知識的綜合升華的規律,進一步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來看,要進一步聚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加強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把馬克思主義研究推向新的境界﹔在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建設中的一個特別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術化、學理化研究,形成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科體系。要進一步理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各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等學科之間關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黨的建設的關系﹔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相關學科關系來看,要進一步區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等學科之間的邊界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探析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整體進行研究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同其他分門別類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各學科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各二級學科之間的內在關系,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

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協同創新和與其他學科交流機制建設

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群建設,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哲學社會科學其他學科協同發展。學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協作與交流,需要對話與爭鳴,要在進一步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共黨史(含黨的建設)等相關學科邊界的同時,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群建設,進一步壯大馬克思主義學科研究的整體實力,形成整體效應。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發揮主導作用,團結和凝聚馬克思主義學科研究隊伍和力量,開展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之間的協作。同時,要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對話溝通機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對話、交流和協作,共同在構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發揮積極作用。

形成整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效應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間的協作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並不是一個單純學科建設的內部事務,也不是某一個學校具體學校建設的事情,它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的整體的學科建設的重大事項。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需要整體綜合效應,隻有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整體質量和水平得到巨大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領航作用才能更好實現。因此,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引領示范作用,需要頂層設計,從總體上合理布局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結構,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整體水平。要充分發揮基礎和條件好的學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勢,支持和帶動其他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部引領作用,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整體優勢。

(作者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的“馬克思典范”

  吳宏政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已經發展到應自覺思考如何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時候了。建構上述“三大體系”,馬克思本人及其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光輝典范,簡稱“馬克思典范”。

馬克思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提供了“價值典范”

和“自然科學”不同,哲學社會科學總體上是“有立場”的,因而,哲學社會科學是“價值之學”。一方面,我們並不排除有些哲學社會科學的觀點在東西方是一致的,甚至對於各民族來說都是一致的,比如,沒有任何一種哲學否認“真誠是美德”。尤其是,人類作為“有意識的存在”,必然具有某種價值觀上的共同性,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基礎。但是,另一方面,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文化和文明以及價值觀確實又有所不同,特別是在“政治價值”(即通常所說的意識形態)的意義上差別巨大。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在政治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仍然處在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分析的狀況:世界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這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由此代表著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這就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以西方資產階級為代表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這種情況下,哲學社會科學作為“價值之學”,是無法逃脫兩種意識形態限域的。因為在根本上,意識形態的政治價值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共同體的最高價值。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同意所謂的哲學社會科學“價值中立”或“價值無涉”而僅僅是“客觀真理”的觀點。在這方面馬克思為我們提供了典范。

隻有代表世界歷史進步方向的思想理論,才能引領世界歷史。馬克思主義是代表資本主義社會以來的世界歷史發展方向的,因此,並不是中國“主觀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獨斷”,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具有世界歷史的客觀明証性,這就是,在對於人類社會發展和批判的意義上,至今無人超過馬克思這位大思想家。這是在西方世界公認的,而不只是中國。因此,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引領哲學社會科學,這不是中國對馬克思的“偏好”,而是由世界歷史的客觀真理性所決定的。目前,我國有些哲學社會科學學者還沉浸在西方的思想觀點、邏輯范疇、思維框架當中,這是因為“學術自我”的不成熟(有學者稱其為“學徒狀態”)。這種影響具有客觀歷史必然性,是由中國近代以來的國情所決定的。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原創性建構問題的自覺,首先要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這應該是首要的。

馬克思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提供了“原創典范”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和引領世界歷史進程的光輝典范,這為我們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提供了“先天條件”。西方很多學者批判馬克思主義思想,特別是在蘇東劇變之后,出現了一系列“反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這看起來好像馬克思在西方世界“不受待見”,而實際上則不然。馬克思主義從誕生開始就是批判資本主義世界的。然而,恰恰是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批判,才使馬克思的思想理論賦有最大的“原創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由馬克思主義批判舊世界的本質所決定的,即它必然實現飛躍。因為它要“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就得首先超越現存世界。再來看馬克思。他打破了唯心論的束縛,從人類的現實問題出發,實現了對德國古典哲學的超越,實現了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超越,實現了對空想社會主義的超越。這是馬克思實現的最基本的“三大飛躍”。可見,如果今天的經濟學研究還“唯西方馬首是瞻”,這相對馬克思來說是“倒退”,馬克思在19世紀就已經徹底批判西方經濟學的前輩了,而我們今天又回到馬克思之前了。

另外,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多數學者對馬克思的批判,這不僅不能說明“馬克思錯了”,而是反倒說明“馬克思太重要了”!因為,馬克思的思想理論是對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批判,在他們看來馬克思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所以西方學者才批判馬克思。這本質上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國內有些學者不明白這一點,甚至還認為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的研究“很客觀”,因而,有些學者寧可相信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的理解和解讀,而不相信中國學者自己的理解和解讀,於是出現“言必稱西方”的情況。由此,我們想到了美國哲學家莫爾頓·懷特對黑格爾的評價:“幾乎20世紀的每一種重要的哲學運動都是以攻擊那位思想龐雜而聲名赫赫的19世紀的德國教授的觀點開始的,這實際上就是對他加以特別顯著的頌揚。我心裡指的是黑格爾。”正因為一位思想家太重要了,所以才值得批判。這一邏輯也適用於今天西方學者對待馬克思的態度。因為他從人類現實問題出發,為人類社會歷史指明了有些人(資產階級)不願意看到的“未來”——共產主義。而這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大原創性貢獻。

馬克思為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提供了“精神典范”

馬克思的人類性情懷和科學精神,為我們提供了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性“三大體系”的主體性力量。馬克思指出,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在馬克思身上凝聚著深深的人類性情懷和“愛智慧”的科學精神。馬克思在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又幾經流亡的生涯中,寫下了浩瀚的思想理論著作。一般說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然后才是思想家,但這兩者是不能分開的。馬克思雖然不是“學院派”,但馬克思的思想理論一點而都不遜色於西方“學院派”學者,甚至在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和洞見上,遠遠超出了“學院派”學者,包括康德和黑格爾這樣的學院派哲學家。這是事實。那麼,是什麼東西支撐著馬克思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仍然能夠創作大量的經典作品?概括起來就是人類性情懷和科學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性的“三大體系”建設,絕不僅僅是一種“主觀願望”,它必須要訴諸人類性情懷和“愛智慧”的科學精神才是可能的。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應該秉承馬克思的人類性情懷和科學精神,繼續推進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上,實現哲學社會科學原創性的“三大體系”建設。

由此我們也不能不想到,今天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提升,但仍需要有所警醒,特別是在有功利性的價值觀侵蝕學術界的情況下,這種狀況是制約“三大體系”建設的最大阻礙。如何繼承馬克思“超功利”的人類性情懷和科學精神,或許是今天建設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最根本的主體性力量。或者說,隻有堅持一種純粹的人類性情懷和科學精神,才會有孫正聿教授意義上的“‘有我’的哲學社會科學”,才會有吳曉明教授意義上的“學術的自我主張”。

(作者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處理好“六對關系”,助力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流學科建設

鄭敬斌

建設一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任務,也是助力實現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目標的重要抓手,對於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好意識形態工作、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基礎地位。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回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空境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無疑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把握機遇、回應挑戰,在辯証把握一系列關系中進一步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真正彰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價值。

學科建設與學科領航的關系

新時代明確學科定位對於學科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2005年正式設立以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培養出了一大批政治站位高遠、理論功底扎實的人才,也涌現出大量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恢弘實踐的學術成果。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依然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短板依然明顯,學科基礎還較為薄弱。尤其是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回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空境遇,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在注重自身建設、鞏固基礎地位的同時,更要發揮好學科領航的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 “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計劃”。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在教材中“失蹤”、在論壇上“失聲”的困境,面對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難題,新發展階段下要求我們積極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進而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的新征程。

學科規模和學科質量的關系

學科規模是學科發展的體現,但學科質量卻是學科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為了適應國家戰略的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自設立以來經過建設發展,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從而為學科的建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立足新時代,學科規模已然不再是學科發展的第一需要。相反,學科質量理應成為優質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建設一流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實現從重規模到重質量的轉變,遵循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科研創新內在規律,把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要求。一方面,要重視學科人才培養質量。高質量的人才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隻有建設好人才隊伍,才能提升學科整體實力。因而,要加大對優秀人才的培育工作,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層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的教育培養。另一方面,要提升學術水平。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是衡量學科綜合實力的核心要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研工作者要及時關注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將優秀的研究成果寫在中國大地。

學科扶持與學科自立的關系

一流學科的發展既是學科自身成長的內在邏輯,也是國家和社會需求推動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如今發展得如火如荼,這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重視和扶持。然而,在當前的一流學科建設中,要轉變發展思路,在扶持中學會自我成長。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探索學科自身建設成長的規律,在遵循學科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大膽創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踏踏實實、穩步前進,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更要服務新發展格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建設,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要強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科化、學術化和學理化研究和闡釋,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道義力量,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從而以理論的科學性保障學科的合法性。

學科自主與學科借鑒的關系

准確把握並深刻理解自主發展與吸收借鑒的關系是建設一流學科的切入點。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黨和政府也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宣傳和教育工作。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經歷了從學科專業意識萌芽階段到學科建立和發展階段的蛻變,學科體系、學科功能、學科水平不斷提升。伴隨著馬學科的日益強大,目前在學科建設中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自主發展,不再是借鑒式發展。但學科的自主發展,並不代表著閉塞、中庸、為了安全而安全。相反,要在自主中實現融通,在借鑒中促進自主。筆者認為,《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黨建等學科聯動發展”,強調“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其指向之一便是如此。可以說,隻有堅守立場,在自主中借鑒,在自主中融通,搭建交叉學科的國家級平台,才能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真正做到不忘本來、創新發展。

學科包容與學科邊界的關系

學科包容是學科生命張力的彰顯,學科邊界是學科本質內涵的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包容性是基於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包容性,這也是學科強大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伴隨時代的發展、格局的擴大,開放性的大環境使得學科包容性更加凸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包容主要體現在它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積極成果、體現在它對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上,但這並不代表學科會包容任何事物、任何知識。基於學科包容的特點,有些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術槽、學科槽太淺,但學科包容不代表學科無序,我們在強調包容的同時,也更加強調學科邊界的重要性。學科邊界是該學科的特有屬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也應具有清晰的學科邊界。學科邊界模糊會導致學科質量不高,比如,目前學術研究雖轟轟烈烈,但是研究的重復性較多,研究內容也大多是空話,無法給具體的實踐操作提供理論基礎。因此,盡管包容的屬性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也要注重對學科邊界的劃分,推動學科內涵式發展。

人才數量與人才質量的關系

一流人才為一流學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撐。近年來,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繁榮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加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這一重要陣地。據教育部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總數已突破10萬人。這充分彰顯了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強大精英吸納能力。但在實現人才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如何真正保障學科人才的質量,促使人才隊伍由高速度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是建設一流學科的關鍵。一方面,要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突出學科責任感。馬學科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教書育人的本領,積極探索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方法,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以良好的教風帶動優良的學風,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另一方面,要堅定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增強學科認同感。馬學科教師應“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戰士。人才質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新時代下要扎實做好高質量人才培養工作,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接續奮斗中追逐新未來。

總之,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我們要擔負起時代使命,為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應有的努力與貢獻。

(作者系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青年學者)

 

加強學科建設,為增強思政課效果夯實基礎

於慧穎

如何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說服力,增強大學思政課的效果,這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的歷史性課題,是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神聖責任與努力方向。東北師范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是“雙一流”建設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教育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的成績。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這一學科的教學與研究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最早開辦政治教育本科專業的高校之一,涌現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成仿吾、“紅色理論家”鄭德榮等名家,這是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扎實根基和優良傳統,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深厚的學術根脈。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秉持為國家意識形態戰略服務基本定位,踐行“尊重的教育、創造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堅持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推進了“集成創新、協同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索了本碩博一體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行了責權利統一的學科方向帶頭人負責制,完善了基於學科方向團隊的教學科研一體化組織形式,聚焦重大學術領域方向,產出了一系列服務國家意識形態發展戰略的高水平學術成果,教師隊伍建設數量和水平獲得顯著提升等。

服從服務於培養高質量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大力增強思政課教學效果進行一流學科建設,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將更加認真扎實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把著重通過高水平思政課做好立德樹人工作作為努力方向,按照學校黨委統一部署,全面加強學科建設,繼續保持學科的國內領先地位,不斷提升學科的國際影響。在人才培養方面,將以“小而精”的規模定位和本碩博一體化的培養思路,培養“有思想、講政治、懂理論、善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社會學本科專業融通培養,構建“頂天立地馬核心”的人才培養結構體系。同時,著力提升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和創新能力,卓有成效地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形成具有鮮明特色、在國內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隊伍建設方面,將按照學校發展規劃,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厚植師德文化,同時把個人發展同團隊建設有機統一起來,使人才隊伍管理模式不斷優化,人才隊伍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匯聚形成一流的師資隊伍。在科學研究方面,我和我的同事們一樣把科研和教學並重,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在完成思政課教學基礎上,將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作,特別是加強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研究,努力產出立足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前沿、能夠開展國際對話、所提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具有引領性的一流研究成果,在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方面作出貢獻。在團隊建設和評價體系方面,形成了有利於教師創造力不斷提升的教學、科研、團隊三位一體的學科組織形式和績效評價體系,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實現上述學院學科建設和發展規劃的任務,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專業教師,我們個人需要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使我們的思政課對廣大學生更具有吸引力、說服力。對培育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鑄造良好政治品質等方面發揮更多更大作用。作為教師特別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是要努力學習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關於立德樹人、關於培養有理想有情懷的社會主義新人等重要論述,提高認識、提升水平、改進方法﹔學習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思政課要做到“八個統一”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在課堂上展現的情懷最能打動人,甚至會影響學生一生。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真正學懂弄通掌握好、運用好相關理論,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讓思政課成為一門有溫度的課,也為自身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二是全面落實東北師范大學“十四五”發展規劃,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部署,立足本學科發展優勢和學校自身特色,遵循馬克思主義學科整體性建設原則,要充分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深入挖掘其思想精髓,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科學性、層次性和整體性。根據筆者多年教學實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要更重視各二級學科之間的分工協作和學術交流,防止形成學科壁壘,保証專業建設上的整體性。同時,也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一級學科之間的充分交流,比如與政治學、哲學等臨近學科之間進行資源互用共享,相互借鑒、相互交流,保証學科發展上的整體性,促進自己作為專業教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方面整體水平的提高。

三是要關注現實、緊密聯系現實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在實踐中豐富、發展是這個學科的重要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處於新的歷史發展方位,實踐中有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解釋新時代面臨的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並且對這一系列“新”作出新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推動理論創新和學術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

四是大力加強學術研究,努力為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多作貢獻。構建特色鮮明、科學嚴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實現學術研究和學術表達的中國化時代化,是我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也是增強高校思政課教育效果的一個基礎性任務。作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教師,從理論和實踐上對上述問題予以回答,是我們提高教學水平、增強教學效果的前提性任務。要充分認識實現這些任務的極端重要性,努力學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等方面重要論述,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深入探討,進行理論創造,努力在總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在對本學科諸多理論、概念、重大問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在構建和完善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方面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系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

 

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李建波

1942年2月1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講時,用“箭”與“靶”作比喻,形象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命題。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際,怎樣互相聯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有的放矢’”,“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

2022年1月11日,也是在中共中央黨校,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

時隔八十年,身處不同的時空環境,面對不同的機遇挑戰,黨的兩位領袖關注的卻是同一個問題,說明什麼?說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對黨的極端重要性,說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現實緊迫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於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並用以指導實踐。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作了全面總結,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艱難探索中,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証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政治保証、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並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可見,黨的百年奮斗史,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和發展史,也是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史。今天,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我們必須擔起該擔的責任,拿起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並為后繼者所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我們黨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它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基本結論經受住了實踐和時間的考驗,已經証明是正確的,必須始終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失去動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必須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關鍵。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所以,馬克思主義也必須與時俱進,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中國,如果墨守成規、思想僵化,沒有理論創新的勇氣,不能科學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僅黨和國家事業無法繼續前進,馬克思主義也會失去生命力、說服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直面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 這是我們黨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不斷激發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基本經驗。

再次,必須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理論創新,說到底是要解決問題。我們黨非常重視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黨的每一次理論創新都來源於實踐,聚焦時代課題,最后又會回到實踐中,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科學研究我國發展和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切實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難題。

最后,必須捍衛“兩個確立”,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保証。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願,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在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發展中展現出強大真理力量和獨特思想魅力,也從根本上保証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傳承性、延續性和創新性。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激勵全體中華兒女不斷奮進,匯聚起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礡力量。

(作者系中共無錫市委黨校基本理論教研室主任、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