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小的指揮所裡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

——紀念中共中央轉戰陝北75周年

作者:仲平    發布時間:2022-04-06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1947年3月,隨著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宣告失敗,蔣介石開始調集兵力向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發起重點進攻。3月13日,胡宗南指揮15個旅共14萬余人,分兵兩路,向延安發起進攻。中共中央審時度勢,在組織軍民積極防御,妥善安排好人員、文件、物資等各項工作的情況下,於3月18日晚8時從容有序地撤離延安,開始了1年零5天轉戰陝北的偉大斗爭。

審時度勢,撤出延安。延安作為當時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全世界聞名的革命聖地,在全黨全國人民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主動放棄延安、撤出延安,對全黨全軍上下,感情上一下子接受不了。他們紛紛表示,要不惜一切代價,誓死保衛延安。黨中央縱觀全局,果斷地作出撤離延安的決定。

在撤出延安之前,毛澤東接見參加保衛延安的人民解放軍部分領導干部,對他們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要告訴同志們:少則一年,多則二年,我們就要回來,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今天我們放棄延安,就意味著我們將來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國。隨后的歷史發展,一步步地印証了毛澤東的預言。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揮下,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戰軍收復了延安。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了南京。12月10日,蔣介石逃離大陸,退守台灣。

留在陝北,以身吸敵。為了實施對陝甘寧邊區的重點進攻,蔣介石集中了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鄧寶珊等部共計25萬人的兵力,從南、西、北三面對陝甘寧邊區進行圍攻。我軍在邊區當時隻有約3萬人的部隊,兵力上裝備上都處於絕對劣勢,形勢極其嚴峻。

1947年3月下旬,黨中央從全國的戰局考慮,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部分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編成中央縱隊,繼續留在陝北,主持中央工作。同時,為了有利於開展工作,決定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晉西北或其他適當地點(后來確定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進行中央委托的領導土地改革、群眾運動和根據地建設等工作。不久,又決定成立中央后方工作委員會,擔負敵情偵察、后勤保障以及保障全黨全軍通訊聯絡暢通等任務。

黨中央堅持在陝北與敵人斗爭,既鼓舞了全黨全軍的士氣,又挫敗了國民黨的企圖,還可以吸引和消滅大量國民黨的兵力,減輕其他解放區的壓力。為了順利實現這一戰略意圖,黨中央在陝北跋山涉水,從一個山村轉移到另一個山村,最頻繁時,中央縱隊在20天內跨靖邊、橫山、子洲、綏德、米脂、葭縣6個縣境,住過13個村庄。當時,中央縱隊共有800人,其中警衛部隊僅4個連,而在周邊不遠處追擊的國民黨軍有數萬人,可謂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黨中央以驚人的毅力和高度的鎮定,在陝北不斷地與敵人周旋,達到了吸引敵人、調動敵人、消滅敵人的目的。

指揮高超,大量殲敵。面對來勢洶洶的國民黨軍隊,留在陝北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沉著應對,充分調動敵人,使國民黨軍頻頻“武裝游行”,疲於奔命,稍有不慎,就被殲滅。在1947年3月下旬,利用敵人急於尋找主力求戰的心理,一面設置疑兵,將胡宗南部董釗第1軍5個整編旅引向延安北邊的安塞,扑空后垂頭喪氣地返回延安﹔一面組織西北野戰兵團主力設伏於延安東北的青化砭,將在延安東北警戒策應的胡宗南部第31旅(欠第91團)2900多人一舉殲滅,打好了穩定人心的第一戰。

4月上中旬,指揮西北野戰兵團採用“蘑菇戰術”,在瓦窯堡西南50裡的羊馬河,全殲了胡宗南部135旅4700余人。5月初,指揮西北野戰兵團利用胡宗南部補給基地蟠龍鎮空虛之際,果斷向蟠龍鎮發起猛攻,全殲守軍整編167旅等部6700余人,取得了蟠龍鎮大捷。這樣,經過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就穩住了陝北的戰局。

7月底,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西北野戰兵團正式番號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兵團”,簡稱“西北野戰軍”。8月上中旬,先是指揮西北野戰軍攻打榆林,吸引胡宗南部北上,以策應陳謝兵團南渡黃河,挺進豫西。8月19日,西北野戰軍乘鐘鬆率領的整編第36師孤軍從榆林南下至沙家店時,先將其分割包圍,接著發起全面進攻。至20日黃昏,胡宗南的三大主力之一整編第36師6000余人被殲滅,徹底改變了陝北戰局。之后,西北野戰軍大舉南下,取得宜川大捷﹔接著,西北野戰軍以凌厲攻勢,發起黃龍山戰役。1948年3月19日,在撤離延安1周年之際,西北野戰軍發表公報:撤離延安的1周年間,共殲國民黨軍99000多人,收復與解放城鎮22座。

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在陝北山茆溝壑間頻繁轉移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密切關注著全國范圍的戰局變化,通過電波,對全國各大戰場及時地進行指導、組織和決斷。1947年4月15日,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給西北野戰兵團作出電報指示,為西北戰場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戰方針和任務。在西北戰場形勢好轉之后,黨中央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山東戰場,在指揮華東野戰軍取得孟良崮戰役重大勝利之后,又就山東戰場作戰方針問題發出指示電,為山東戰場作戰指明了方向。

從5月初至6月下旬,黨中央根據整個戰局變化,逐步醞釀並及時作出了由內線作戰向外線作戰轉變的決定。從6月底開始,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劉伯承、鄧小平指揮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裡躍進大別山,在長江以北的鄂豫皖地區實施戰略展開。陳賡、謝富治兵團從晉南強渡黃河,出擊豫西,在豫陝鄂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陳毅、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在豫皖蘇邊地區實施戰略展開,策應劉鄧大軍南進。三路大軍挺進中原,以“品”字形陣勢配合作戰,創建新的中原解放區。同時,黨中央還決定,由許世友、譚振林指揮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由彭德懷、習仲勛指揮西北野戰軍,分別在南線的兩翼鉗制敵人,以策應3支大軍的行動。這就逐步形成了三軍進擊、兩翼鉗制的戰略態勢。

指揮如此大規模的人民戰爭,身處陝北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工作條件極其艱苦而簡陋,在先后兩次住了近兩個月的王家灣,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擠住在老鄉騰出來的兩孔半窯洞裡。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是在最小的指揮所裡,指揮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戰爭。

統攬全局,高瞻遠矚。身處陝北的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緊緊把握革命事業發展脈搏,在指揮各路大軍順利進軍的同時,立足全局,放眼長遠,組織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就土地改革、整黨、整軍、財經、統一戰線、國統區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確立了大政方針,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和辦法。隨后的歷史發展証明,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研究確定的這些政策和策略,有力地夯實了取得革命成功的基礎,大大加快了革命的進程。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從經濟上、政治上翻了身,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空前提高,有力地從人力、物力方面支援了解放戰爭。國統區的工作和解放區的工作遙相呼應,逐步形成了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二條戰線。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9月13日在參觀陝北楊家溝革命舊址時強調指出:“中國革命必然勝利在這裡就能找到答案。高瞻遠矚啊!毛主席在這裡既指揮西北戰場,又指揮全國戰場,同時考慮的還有新政權建立之后的事。”

一年多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在陝北的山茆溝岔間,指揮著全國各路大軍奮勇作戰,取得了輝煌戰績。為了能夠更方便地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黨中央決定離開陝北,於1948年3月23日東渡黃河,前往華北與中央工委會合。

由此,戰略決戰的大幕徐徐拉開。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04月0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