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見証
中英政府簽字時使用的國產台式英雄金筆
中葡政府簽字時使用的兩國國旗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陳列著一支見証香港問題和平解決的台式英雄金筆,筆長20厘米,筆台縱15厘米、橫15厘米﹔在它旁邊,還有一個見証澳門問題和平解決的會議桌旗,通高41.8厘米,通寬49.5厘米。
香港、澳門問題是西方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1840年鴉片戰爭后,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不平等條約。按照《展拓香港界址專條》(1898年簽訂)規定,新界(佔整個香港地區面積的92%)租期為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世紀以后被葡萄牙逐步佔領。
黨對歷史遺留問題高度重視,在充分考慮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尋求用和平方式來解決。早在1946年12月,毛澤東在同西方記者談話時就“香港問題”指出:“我們現在不提出立即歸還的要求,中國那麼大,許多地方都沒有管理好,先急於要這塊小地方干嗎?將來可按協商辦法解決。”后來,毛澤東在不同場合談到香港、澳門問題時提出:“需要採取另一種較靈活的方式去解決,或者採用和平過渡的方式,這就要花較多的時間了。在這種情況下,急於解決香港、澳門的問題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香港是通商要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控制它,對世界貿易、對我們同世界的貿易關系都不利,我們暫時不准備動它。”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新界租期臨近屆滿,英國政府試圖借機向我國施加壓力,取得管治香港的長期權力。1979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總督麥理浩時,明確表示不能同意他提出的在1997年6月以后新界仍由英國管理的意見。鄧小平強調:香港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問題本身不能討論。但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也會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決定。中國政府就處理香港問題確定了兩條原則:一是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不能再晚﹔二是在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
1982年9月,鄧小平在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會談時明確指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香港繼續保持繁榮,根本上取決於中國收回香港后,在中國的管轄之下,實行適合於香港的政策。鄧小平還強調:“如果在15年的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香港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如果說宣布要收回香港就會像夫人說的‘帶來災難性的影響’,那我們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鄧小平同撒切爾夫人的談話,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和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堅定決心。通過這次會談,中方掌握了收回香港的主動權,中英兩國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就解決香港問題進行商談。
談判開始前,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草擬了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12條方針政策。1983年4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這個12條,是我們下個月開始同英國談判的基本方針。談判首先要確定前提,就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這個問題是不容討論的。第二是1997年中國收回香港之后,香港怎麼辦?怎麼樣保持香港的繁榮?保持繁榮的辦法就是若干不變。第三是從現在起到1997年這14年過渡時期中,怎麼保証香港不出亂子,雙方都不做損害香港繁榮的事情,怎麼做到順利交接,確定香港人怎麼樣在各行各業,特別是政治、經濟、法律、對外事務等方面逐步參與的方式。”鄧小平還指出:“談判可能談好,也可能談不好,如果談不好,明年9月,我們也要單方面宣布1997年收回香港,並同時宣布中國收回香港以后的一系列政策,就是這‘12條’。‘12條’裡面有個‘50年不變’,這樣規定可以使香港人放心,減少他們的疑慮﹔可以使人們更感到我們政策的連續性、可靠性,有利於我們和英國談判,有利於順利收回香港和保持香港的繁榮。”
1983年6月,鄧小平接見出席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政協六屆一次會議的港澳地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在談到人們總是擔心1997年以后這一政策會不會“變”的問題時指出:“我們說不變。隻講不變還是空的。我們考慮定個年限,總的是保持香港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還有法律等等。我們先來個50年不變好不好?50年夠長了。講50年比不講年限好,更能使大家放心。”在談到香港過渡時期問題時強調:雙方都不要做損害香港繁榮的事情。中央政府還准備採取措施參與香港的經濟活動。這是增強港人信心的重要措施。
在前三輪談判中,英方執意“以主權換治權”,名義上同意交還主權,卻堅持治權不放,還通過輿論工具宣揚香港的繁榮離不開英國的管理。就在中英香港談判出現緊張狀態之際,1983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時談到香港問題,請其轉告撒切爾夫人:“英國想用主權來換治權是行不通的。希望不要再在治權問題上糾纏,不要搞成中國單方面發表聲明收回香港,而是要中英聯合發表聲明。在香港問題上,希望撒切爾夫人和她的政府採取明智的態度,不要把路走絕了。”
在“一國兩制”方針的指引下,中英雙方經過22輪談判,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正式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政府總理和英國首相在簽字桌本國國旗一側入座,使用中國的台式英雄金筆,代表本國政府在聯合聲明上簽字,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0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把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各項方針政策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
香港回歸進程啟動之后,澳門回歸問題也隨之提上日程。1986年6月,中國和葡萄牙兩國政府開始就澳門問題舉行談判。談判比較順利,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在北京正式簽署《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簽字桌中央擺放中葡兩國國旗,中國政府總理和葡萄牙總理分別在聯合聲明上簽字,宣布中國政府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為“一國兩制”構想在澳門的實踐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兩國政府在香港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兩國政府在澳門舉行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洗刷了民族恥辱,完成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要一步。香港、澳門從此走上同祖國共同發展、永不分離的寬廣道路。
實踐充分証明,“一國兩制”是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是正確的,是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
我們堅信,有偉大祖國作為堅強后盾,有中央政府和內地人民的大力支持,有香港、澳門回歸20多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夯實的發展基礎,有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團結奮斗,“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實踐一定能夠再譜新篇章,香港、澳門一定能夠再創新輝煌。
(《學習時報》2022年04月08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