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內涵

作者:胡長栓    發布時間:2022-04-18    來源:天津日報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歷史坐標,是黨和國家制定方針政策、進行戰略決策的歷史依據,也是凝聚社會共識、動員社會力量的歷史基礎。邁向新征程、奮進新時代,就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內涵。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這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內涵提供了根本指引。

一 新時代是實現更加平衡充分發展的時代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因,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因。社會的發展就體現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解決與轉化,歷史通常也因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不同而劃分為不同的時代,決定不同的社會主要任務,賦予不同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了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轉化,這既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也決定了新時代實現更加平衡充分發展的理論內涵。

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硬道理,極大解放了生產力,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帶來了經濟社會巨變,改變了社會生產的落后狀況。但一方面由於歷史條件限制,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不平衡問題,比如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東中西部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結構的不平衡等,都影響著社會的繼續健康發展,影響著共享的社會主義原則。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斷滿足和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充分也進一步表現出來,發展質量不高也在諸多領域存在。立足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和社會主要任務,著眼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狀況,還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毫不動搖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科學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思想,強弱項、補短板、促升級,把實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作為新時代重要的理論內涵和實踐遵循。

二 新時代是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本質的時代

我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最初在對資本主義兩極對立的批判中,堅持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形成了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等有關社會主義本質的教條化認識,這種認識在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初期建設中曾起過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深入,其片面性也日益突凸顯出來。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對“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科學認識。

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決定了在推動社會歷史發展中面對突出問題、善抓主要矛盾的方法論原則。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社會生產的落后狀況和人民對物質文化日益增長的需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變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狀況,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就成為這一時期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最好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生產相對落后狀況的改變,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總體滿足,特別是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使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面臨的突出問題,在繼續推動生產力發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基礎上,實現發展成果的人民共享、保証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就成為新時代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拼搏奮斗最重要的時代號角。

三 新時代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時代

人民的需要是歷史前進的動力,社會進步總是表現為人民需要的不斷滿足與產生,人民需要的不斷滿足與產生是歷史發展的重要標志。近代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先后滿足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人們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需要,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等,隨著這些歷史需要的不斷滿足,人民也不斷產生新的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美好生活向往”成為全體中國人民新的歷史需要,這是我們黨和人民接續奮斗取得巨大歷史性成就的必然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和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敏銳洞察人民需要的新變化,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牢記黨的初心使命,踐行黨的性質宗旨,注重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把滿足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美好需要,作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重要業績,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推動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取得了巨大歷史成就。面對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日益復雜動蕩的國際局勢,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發展最大內生動力,體現了堅定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充分的歷史唯物主義自信,使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成為新時代的最強音。

四 新時代是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先后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消滅了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實現了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歷史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必然性邏輯,賦予新時代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歷史的辯証法彰明了歷史的發展既有其客觀的必然性,也離不開主觀上的能動性。新時代在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邏輯中,承繼著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實現的歷史進步,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新時代在未來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中,體現著我們黨和人民深沉的智慧、歷史的主動,是我們自覺書寫歷史的主觀創造。新時代黨和人民對完成民族復興歷史使命的高度自覺,把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的主題主線,形成了對“兩個確立”理論意義和實踐要求的深刻認識,深入總結黨百年奮斗不斷取得成功的歷史經驗,科學擘畫“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從嚴管黨治黨,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使新時代在思想、政治、組織、社會等各方面成為必然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代。

五 新時代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一個由原始封閉狹隘地域性的民族歷史,不斷走向開放交融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歷史的過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交往的日益擴大,世界市場在資本主義掠奪性開拓中的形成,人類在客觀上已開始處於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之中。馬克思主義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歷史規律,確立了人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揭示了共產主義的世界歷史前提,並指出隻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無產階級才能解放自身、解放全人類,建立一個人類有史以來一直向往和追求,公平、正義,和平、和諧,富裕、友愛的美好社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我們黨和人民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客觀把握,也是堅持共產主義信仰、順應人類對美好社會向往的主觀自覺,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和人民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深切關懷。

理論的意義總是要在現實的需要中彰顯,需要的迫切性往往決定著理論的意義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當今世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最迫切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一方面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各國人民最美好的向往。另一方面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世界經濟增長乏力、金融危機陰雲不散,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強權政治、恐怖主義、難民危機、傳染性疾病等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與發展,壓迫著人民對美好世界的向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和理念作為實現人類社會新發展的新文化,反映了當今世界最迫切的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百年來接續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中國成為當今最重要的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更有條件、有能力,有責任、有自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教授)

(來源:《天津日報》2022年04月18日 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