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八十五載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

作者:賈鐵英    發布時間:2022-05-05   
分享到 :

在2022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先后走進思政課智慧教室、博物館、圖書館,了解學校促進思政課教育改革創新、學校歷史沿革、教學科研成果、加強文獻古籍保護利用和促進理論研究成果轉化應用等情況,並主持召開師生代表座談會。

習近平強調,中國人民大學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在黨的關懷下發展壯大,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鮮明的紅色基因。一定要把這一光榮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好,守好黨的這塊重要陣地。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黨創辦人民大學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陝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了《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並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隆重舉行開學典禮,成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一、陝北公學:“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陝公”

1937年“七七”事變以后,為造就成千上萬的革命干部,滿足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中共中央於1937年7月底決定創辦陝北公學,並於8月任命成仿吾為陝北公學校長兼黨團書記。在辦學過程中,陝北公學以“忠誠、團結、緊張、活潑”為校訓,實行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直屬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領導,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直接領導創辦的一所革命的大學。陝北公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是“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為此制定了“幫助青年獲得抗戰中實際工作的方法與民族自衛戰爭的最低限度的理論基礎”的教育方針,並根據“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原則制定教學計劃,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教學內容少而精、教與學一致”確定為教學工作的原則。

從陝北公學成立至並入華北聯合大學離開延安的兩年間,毛澤東親自審定了陝北公學的校訓、校歌,先后十次為師生授課,六次為陝公題詞。1938年3月3日,毛澤東在對陝北公學第六至第十隊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時說:“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陝公!”

辦學兩年,陝北公學共培養6000多名學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是陝北公學教育的偉大成果,是陝北公學對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不朽貢獻。

二、華北聯合大學:“插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劍

1939年夏,抗日戰爭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日寇、國民黨頑固派加緊進攻解放區。6月,中共中央決定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四校聯合成立華北聯合大學,開赴華北敵人后方辦學。7月7日,華北聯合大學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長,設社會科學部、文藝部、工人部、青年部。

1939年7月至10月,華北聯大師生東渡黃河,穿越敵人重兵把守的同蒲線,“逆行”三千裡,到達晉察冀邊區阜平辦學。華北聯合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為革命實際斗爭的需要而培養革命干部,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貫徹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則”。學校堅持 “團結、前進、刻苦、堅定”的校訓,實行軍事化管理,培養出來的干部都能適應在戰爭條件下工作的需要。民主人士李公朴考察華北聯大后說,它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辦起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是“插在敵人心臟上的一把劍”。

1940年起,學校向正規化方向發展,將各部改為學院,設有社會科學院,下設法政系、財經系﹔教育學院,下設教育系﹔文藝學院,下設戲劇系、音樂系、美術系、文學系﹔工學院,下設機械系、採礦系。除原有的專修科外,增設了本科和預科。后成立法政學院、群眾工作部、中學部。這時全校共4000多人,其中學員 3000多人,是華北聯合大學鼎盛時期。

1941年8月至1943年是晉察冀邊區最困難的年代,敵人的掃蕩、封鎖使根據地縮小,邊區糧荒嚴重,生源減少。華北聯合大學經過兩次縮編,隻保留了教育學院,改由邊區行政委員會領導。在此期間,許多干部、學員在對敵斗爭中犧牲。

抗日戰爭期間,華北聯合大學在殘酷的敵后戰場辦學6年,培養干部逾萬。其中政治經濟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工作干部3000多人,文藝干部1000多人,政治理論、文學藝術、教育、政法、財經等方面的教師和理論人才數百人,短期培訓干部2000多人。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決定在張家口全面恢復華北聯合大學,任命成仿吾為校長兼黨委書記。設政治班、教育學院、法政學院、文藝學院、外語學院,復建了文工團。全校共約1100人,其中教工約400人,學員約700人。華北聯合大學明確學校的教育方針是“政治思想教育先行,思想教育與業務教育並重,教學必須同實際密切結合”,並規定:在解放戰爭的情況下,學校的辦學方向以辦短期訓練班為主,兼顧將來,積極建設學校,為向新型正規大學過渡作准備。從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華北聯合大學共培養了政治、經濟、教育、文學藝術、外語、新聞等方面的干部約2000人。

三、華北大學:“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中心”

1948年春,中共中央決定將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合並,成立華北大學,以便集中力量擴大辦學規模,為迎接全國解放培養大批建設干部。

北方大學1945年11月成立於晉冀魯豫邊區,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和邊區人民政府創辦的一所規模較大、學科專業比較齊全的高等學府,由范文瀾任校長,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下設行政學院、財經學院、教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藝術學院。北方大學以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從事和平建國的各種專業人才為宗旨,確立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方針,按照學以致用的原則,大膽創新,不斷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課程設置,並把政治思想工作同教學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提倡自由思想、民主討論、互相學習、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風。北方大學建校兩年多共培養各種專業人才1000多人。

1948年8月24日,華北大學成立,校址設在河北省正定縣城。華北大學受中共中央華北局領導,吳玉章任校長,范文瀾、成仿吾任副校長,錢俊瑞任黨委書記。華北大學以培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服務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方面的干部為辦學宗旨,下設四部兩院:一部為政治訓練班,對知識青年進行短期政治思想訓練﹔二部為教育學院,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和教育干部﹔三部為文藝學院,培養文藝干部﹔四部為研究部,從事研究和培養、提高大學師資﹔兩院是工學院和農學院。

1949年4月,華北大學遷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關於放寬招生條件、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為解放全中國迅速培養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華北大學把辦學重點放在一部,招收學員15000余人,並在正定和天津各辦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學員畢業並走上工作崗位,至此,華北大學圓滿完成了為全國解放培訓干部的歷史性任務。

華北大學孕育了新中國一批各種類型的高等院校。1948到1949年期間,為了適應文化教育事業大發展的需要,一些下屬單位陸續脫離學校獨立辦學。除主體部分發展為中國人民大學外,工學院獨立出來發展為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農學院與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合並成立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二部外語系離開學校,同北平外事學校合並為北平外國語學校(現北京外國語大學)﹔三部離開學校后分別籌建、創立了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央歌劇院、中國京劇院等。華北大學還抽調部分干部、教師分赴中原和廣東,籌建中原大學(后並入湖北、廣東地區部分高校)和南方大學(后並入華南師范大學)。從1948年8月到1949年底,華北大學共為國家培養干部19194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中國人民大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培養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素養和專業知識的新中國的建設人才,中共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為基礎,合並中國政法大學,調來華北人民革命大學部分干部組建中國人民大學。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一次政務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議,通過《關於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任命吳玉章為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胡錫奎、成仿吾為副校長。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國人民大學黨組,胡錫奎任黨組書記。

隨著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前進,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中國人民大學自1950年命名組建以來的歷史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年到1952年的初創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人民大學除認真組織好教學外,還積極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制定教學計劃和各種規章制度,組建教研室、培養師資、進行科學研究、開展政治思想教育、組織全體人員學習馬克思主義。到1952年底,中國人民大學已經初具規模,設有9個系、38個教研室、1個編譯室,此外還有專修科、預科、馬列主義研究班、研究生班、馬列主義夜大學、夜校、函授專修班和附設工農速成中學,3年內共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2318人。

第二階段是1953年至1965年在探索中前進的時期。1953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中國人民大學為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對辦學任務和學科專業進行調整,開辟了一條培養新型工農知識分子的道路。到1956年,中國人民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培養馬列主義師資和財經、政法干部為主的綜合性大學。1957年以后,中國人民大學的系科設置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個學院 、12個系、3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設有19個專業。從建校到1965年15年間,中國人民大學為國家培養各類畢業生65870名,包括2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留學生,取得科研成果2397項。

第三階段是從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時期,學校被迫停辦。

第四階段是從1977年至2011年在改革開放中迅速發展時期。1977年9月,鄧小平提出:“人民大學是要辦的,主要培養財貿、經濟管理干部和馬列主義理論工作者。”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負責籌備恢復中國人民大學的工作。7月7日,國務院在國發[1978]129號文件中重申:中國人民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大學。恢復中國人民大學對於加強馬列主義社會科學理論人才、經濟管理人才和高等學校政治課師資的培養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任命成仿吾為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郭影秋為黨委第二書記、第一副校長。1978年8月,中國人民大學恢復和新建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法律、中國語言文學、新聞、中國歷史、檔案、計劃統計、財政、工業經濟、貿易經濟、農業經濟、經濟信息管理等15個系,學校設有24個本科專業、14個碩士研究生專業。學校在黨的正確路線的指引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職能,朝著多學科方向協調發展。

第五階段是從2012年至今在新時代砥礪奮進的時期。中國人民大學全體師生員工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周年賀信精神,圍繞學校第十四次黨代會確定的總體目標和“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始終不忘“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的辦學宗旨,不忘“始終奮進在時代前列”的責任擔當,不忘培養“人民共和國的建設者”的光榮使命,不忘“與黨和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政治追求,不忘“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思想庫建設、國際影響力提升、大學形象建設和美麗校園建設“五大戰略”,為把學校早日建成“人民滿意、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斗。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