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於文蘭在華北聯合大學

作者:柯六六    發布時間:2022-05-12    來源:百年潮
分享到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投降書上簽字,抗日戰爭終於取得勝利。母親離開延安,於1945年12月6日進入位於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的華北聯合大學學習。

華北聯大於1939年7月7日在延安成立,是將原有的四所陝甘寧邊區黨的干部學校: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合並而成。這些學校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僅陝北公學在兩年中就為抗日的各條戰線培養了6000多名干部。毛澤東說:“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陝公。”在華北聯大成立時,毛澤東親臨祝賀,他站在沒有擴音設備的延安橋兒溝天主教堂廣場,對全校幾千名師生說:“我也贈給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五天后,華北聯大的全體師生帶著毛澤東的贈言,奔赴晉察冀邊區,華北聯大成為邊區的最高學府。

成仿吾是華北聯大的校長。他早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制造兵器。1931年從德國回國后參加革命,在紅軍時期做黨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此后,他一直在戰火中辦大學。在母親的華北聯大畢業証書上,蓋著校長成仿吾的紅色大印。母親十分尊敬成校長,新中國成立后,每當他與夫人方琳來上海,母親都要前去拜望。成校長博學,精通多國文字。他曾對我的小妹妹傳授他的學習方法。他說:“我學日語,先是通讀日文字典,然后一頁一頁地背,背會一頁就撕掉一頁,因為這一頁字典上的內容都保存在我的記憶之中了!”

1975年,成校長寫信給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指出當時發行的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等中譯版的譯文,與德文原著對照,不甚確切。毛主席便委托成校長,由德文原著重新翻譯。1976年,母親在北京小住時專程去成校長位於中共中央黨校的家中拜訪,他正忙於此事,並送給我們他的新譯本。成校長對學問對工作認真負責,投入了全部心血。

1945年,母親在華北聯大教育學院教育系讀書。教育系不僅開設教育概論和文教政策課,還開設教育行政、小學教育、社會教育等課程。華北聯大的師資大多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教科書中除了社會科學、馬列主義是新編的教材外,其他學科的教材與當時大學的課本基本一致。華北聯大分設教育學院、外語學院、文藝學院,等等。新中國成立后,華北聯大各分院改為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外語學院、外交學院、外貿學院,等等。

1945年日本投降后,朱德總司令命令解放區各路大軍,向被我軍包圍的敵佔大城市展開大反攻和准備接收。華北聯大也准備進北平。但國民黨軍隊搶佔了北平、天津等大城市,華北聯大教育學院便隨進攻張家口的部隊從阜平來到張家口。教育學院接收敵偽鐵路局一批房舍作為校舍,學校開始有了比較正規的教室、禮堂、宿舍和食堂。在教育學院就讀的母親在張家口照了張相,她頭戴軍帽,身穿軍裝,腰系皮帶,面露微笑,是很英俊的一位女兵。

母親在大學裡經歷過一次艱苦而難忘的“小長征”。成仿吾校長在《戰火中的大學》一書中詳細介紹了這次歷時三個月、行程800裡的“小長征”:1946年9月,“隨著國民黨發動內戰,向解放區全面進攻,飛機的轟炸不斷威脅張家口。我人民解放軍遵循黨中央、毛主席的‘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戰爭的勝負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有生力量之消長的戰略方針,已經准備撤出張家口,所以這時學校也離開了曾經定居大約一年的張家口,轉移到了晉北廣靈縣的農村”。“華北聯合大學在廣靈停留了大約一個多月”,“師生們幫助當地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的要求。此外,我們也組織了教學活動”。“11月間,我們開始了向冀中轉移,中間經過靈丘、阜平、唐縣、安國、深澤等縣,於年底到達束鹿縣,全程800裡左右。這是一個不短的行程,特別對平津一帶跑出來的知識分子來說,更是一個艱苦的行程”。“這一段行軍生活,都深深印在聯大師生,特別是印在平津一帶來的知識分子的腦海中”。“同學們受到很大的鍛煉,特別是在通過冀西山區時,看到被敵人‘掃蕩’過的農村,斷牆頹壁,群眾衣不蔽體,使同學們受到很大的教育”,“都把這次行軍稱作小長征”。

母親的同學,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之1999年3月回憶道:“1945年至1947年,我和於大姐同在華北聯大教育學院學習,是老同學了。1946年10月國民黨大轟炸,我們學校從張家口轉移到河北束鹿縣。2000多名學生分散在農村各處,教育學院住常家屯。上下午都有課。大課在露天場地上,學生們自帶小馬扎坐著聽課﹔小課在地主家裡上,他房子大。課本都是油印的。我們的筆記本是邊區造紙廠生產的,紙張發黃,又薄又脆。先寫鉛筆字,寫滿了再在上面寫鋼筆字,一個本子當兩個用。每人每月發一塊錢零用。食堂以小米飯、大白菜為主。學院實行半工半讀,每人上交一定的勞動報酬,比如幫老鄉拔麥子所得的報酬上交一些,自己留一些。每人發一套制服,不夠穿的自己買布做。我們學院的學制為兩年。但在大軍南下時急需大批干部,有些學生幾個月就畢業了。我們那時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是很艱苦的,有的學生怕苦,個別人要離開,也有想自殺的。”

母親上大學時參加了土改和農村教學。成仿吾在《戰火中的大學》一書中介紹了這一段經歷:“由於又回到了農村,理論就更加密切聯系實際了。當時,冀中正在搞土改復查工作,我們各個學院都參加了所在村的復查工作。”“教育學院教育系的同學,他們在1947年3月至9月,用了半年的時間,到冀中一個工作基礎比較好的深澤縣去進行鄉村小學教育,社會教育和教育行改的實習和研究。他們分散到二十幾個村庄去工作,每月集中匯報一次。”“六個月后,他們回到學校裡,進行了一個半月的總結討論。”“總結以后,同學們懷著極大的信心走上工作崗位”,“1947年10月土地會議和土地法大綱公布后。我校大部分師生又都參加了當時大規模的分配土地的工作”。

小時候常聽母親回憶她的大學生活時說,你們這些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隻有到農村去生活一段時間,才能真正懂得天高地厚這四個字的含義。

母親在河北農村實習半年。一提起老鄉們,她就很動情:“老百姓對我們真好啊!”村子裡的大娘們見她常常頭暈,抓給她一把紅棗,或塞給她幾隻石榴,親切地說:“快吃吧閨女,這東西能補血!”夏夜悶熱,母親和幾個女同學爬上屋頂去睡覺,農村土房都是平屋頂,秋收時可以在上面晒糧食。脫離干燥蒸熱的地面,屋頂上似乎涼快些,母親和同學們仰望夜空數星星,終於睡著了。老鄉們每到半夜就會喊醒她們回屋去睡,關心地說,夜深時分在露天睡覺容易受濕著涼生病。她們摸了摸當枕頭枕的那雙布鞋,果然被露水浸潮了。

母親說,她在河北農村教書時與老鄉同吃同住:“農村婦女最辛苦,天一亮就開始干活,直忙到天黑,睡覺前兩腳先互相磕打,把鞋底上的土磕打掉,再脫鞋上炕。當地缺水,要走很遠的路去挑水。遇到旱季,連做飯用水都不能保証,根本談不上每天的個人洗漱了。當地人一年到頭洗不上澡不是稀罕事,不是不想講衛生,而是不具備最起碼的衛生條件。主婦們手腕的內側看上去總是白白淨淨的,她們常做莜面卷,把和好的莜面放在手腕上搓出長條條,卷成一隻隻面卷卷,立著碼放在籠屜中,上火蒸熟。心靈手巧的農家婦女能把粗糧做成各式的花樣,盡量讓家人吃得舒坦。”當地的主食是莜面,顏色發灰,很粗糙,不容易消化,母親因此引起嚴重的便秘。貧苦的人家,連莜面都不夠吃。

母親在河北懷來縣農村參加土改工作隊,男同學發槍帶在身上,因為時有土匪、國民黨兵襲擊工作隊的事件發生。搞土改住在老鄉家裡,吃派飯,也就是到村子裡各家輪流去吃,人家吃什麼你跟著吃,家家戶戶的飯食都差不多,莜面就咸菜,吃完付錢。工作隊分配兩個學生負責一個村子的土改工作,學習做群眾工作。這是華北聯大的一門大課。

翻開母親大學時代的筆記本,看得出她是一個勤奮用功的學生,在發黃的紙頁裡密密麻麻寫滿偏紫色的鋼筆字。有語文課、英語課、黨史課的筆記,有列寧的文摘、斯大林的語錄,有近代史年表,有文藝學院院長沙可夫介紹蘇聯情況的會議記錄,等等。

母親在剪報簿貼的都是時事要聞,今天讀來仍然吸引人:

“新華社在華東前線報道的關於萊蕪之戰,殲敵5萬余人的經過。”

“合眾社羅馬24日電:有一萬農民與婦女從羅馬四郊傍山的城鎮,乘卡車向羅馬集中,要求土地改革、面包與工作。”

一則題為《蔣管區經濟危機》的剪報寫道:

“5日,蔣管區各地黃金美鈔繼續飛漲,蔣幣再跌。上海黃金每兩漲達49萬元。平、津黃金每兩漲達58.5萬元。計漲40%。小米每斗漲87%。米每斗漲75%。”

母親通過學生們的民主選舉,當選為學生會成員。成仿吾在《戰火中的大學》一書中介紹道:“在張家口,我們學校每當學生會的選舉,都形成一次民主生活的高潮。從小組提預選人名單起,至候選人總投票止,一直都在沉著、熱烈、緊張和愉快的氣氛中進行。”“無論是誰,當選了都一定會感到這是群眾擁護的無上光榮,因而就會更加倍地努力為群眾服務。”

華北聯大的學生走到群眾中是好干部,扛起槍來是好軍人,上了舞台是好演員,著名藝術家陳強、王昆、郭蘭英等都是華北聯大的校友。

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成立之后,華北聯大改名為華北大學,吳玉章任校長。有的畢業生在工作簡歷表中不填寫自己的大學學歷。吳玉章同志知道后批評說:“為什麼不填?應該填,你們是華大學生!”

華北聯大校友中有一位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韓敘。我的小妹妹80年代赴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讀書,在一次聚會上巧遇韓大使,他一見小妹便親切地說:“我和你母親是大學同學!”母親提起韓敘說:“他在華北聯大讀書時很年輕,很帥氣,叫我於大姐。我經常看見他坐在宿舍窗台兒上吹口琴,他吹得很好,只是曲調有些憂傷。”

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了。華北聯大從束鹿縣的農村遷到距石家庄20華裡的正定縣城。1947年11月28日,母親從華北聯合大學畢業。

1947年12月11日母親到達石家庄市,12月25日分配到石家庄聯合中學男中任教。1948年2月5日,母親調到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參加石家庄八區土改工作。

(作者:柯慶施之女)

(來源:《百年潮》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