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掃千軍如卷席:建寧大捷的歷史光照現實

作者:班永吉    發布時間:2022-06-18   
分享到 :

2022年,建寧大捷91周年。91年前,根據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方針,1931年5月16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將國民黨軍第二十八師和第四十七師1個旅大部殲滅,27日,攻克廣昌城,殲守敵第五師一部。廣昌戰斗后,紅一方面軍總部抵達建寧縣裡心鎮,決定集中方面軍主力攻打建寧。31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一方面軍總部同紅三軍團、紅十二軍主力,出敵不意突襲建寧縣城,取得第二次反“圍剿”中的第五個勝仗。毛澤東滿懷豪情地填詞《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裡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

5月31日,毛澤東、朱德率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總司令部進駐建寧城北溪口天主堂。之后,毛澤東在建寧多次召開總前委會議,指揮紅軍擴大根據地、建立紅色政權、籌集作戰經費,作出了“千裡回師贛南”打破第三次“圍剿”的戰略決策。自此,建寧大捷一役,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建寧地處閩西北、武夷山麓中段,是原21個中央蘇區縣之一,是第二次反“圍剿”勝利后、准備第三次反“圍剿”的指揮中心,在五次反“圍剿”革命斗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建寧是第一次反“圍剿”后的籌糧籌款之地,第二次反“圍剿”的完勝之地,第三次反“圍剿”前期准備的決策指揮中心,第四次反“圍剿”的戰略支點和后方基地,第五次反“圍剿”的重要戰場。在這裡,創建了我軍第一個紅軍無線電總隊,組建了中國軍史上最早的山炮連。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10位開國元帥中有8位、10位開國大將中有6位、57位上將中有25位在這裡戰斗和生活過。

建寧革命根據地在中央蘇區的創建、鞏固、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一是建寧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和鞏固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二是建寧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從一個側面有力証明了毛澤東關於工農紅軍作戰基本指導思想的正確性﹔三是建寧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為紅軍無線電總隊和山炮連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紅軍無線電台的建立和使用,在政治上使得蘇區中央局和上海的中共中央聯絡得更加緊密,便於黨中央對蘇區中央局的統一領導﹔在軍事裝備上提升了現代化技術水平、培養了無線電應用人才﹔在軍事斗爭上深入了解敵情、制定正確的作戰方針,從而為取得反“圍剿”的最終勝利提供了保障。

學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建寧大捷歷史啟迪我們未來的方向。

必須堅持正確的黨史觀和科學的方法論。歷史是由事件和人物所構成的連續性變化,內容十分豐富,也非常宏大,關鍵要准確把握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建寧革命史是我們黨用鮮血、汗水、勇氣、智慧和力量寫就的,是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砥礪前行的一段歷史,更是苦難中鑄就輝煌、挫折后毅然奮起、探索中收獲成功、轉折中開創新局、奮斗后贏得未來的歷史。

必須堅持初心使命、堅持自我革命、堅持英勇斗爭。黨的發展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曾遭受過挫折。但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自我革命。縱觀建寧革命史,這不僅是一部軍事史,更是一部黨的自我革命和英勇斗爭史。紅軍在建寧的發展,歷經了十分殘酷的斗爭,正因為紅軍樹立了徹底解放工農大眾的遠大理想,並且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由此才能面對無數艱難險阻而百折不撓。

必須堅持把調查研究作為看家本領。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馬克思主義所蘊含的科學性、真理性鮮明地寫在黨的旗幟上,指導思想的科學性必然要求實踐方法的科學性。調查研究作為通向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真理道路的橋梁紐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復興的實踐中,運用科學思維,不斷提升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本領的具體體現,更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理論聯系實際來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內在工作要求。在建寧期間,毛澤東同志就經常深入群眾,訪貧問苦,了解情況,關心群眾生活,他對警衛員說:“一個領導者要把調查看作吃飯一樣經常、重要,一天不串門,就像一天沒有吃飯。”正是憑借嚴謹細致的調查研究,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中,毛澤東為紅一方面軍制定了“誘敵深入”戰術,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並決定先打西路較弱的國民黨第五路軍一部,然后向東橫掃,最終取得了軍事斗爭的勝利。

歷史總結過去,更照亮著未來。在新的趕考之路上,要傳承紅色精神,升華紅色精神,把譜寫新時代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變成自覺行動,以堅定的信念、擔當的勇氣,找准坐標,把握方向,提振精氣神,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踐行初心使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上海黨史信息報·鏡周刊》2022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