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贛邊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精神誕生地

作者:劉芮杉    發布時間:2022-06-22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江西省永新縣牛田村湘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湘贛邊革命根據地,位於湖南、江西交界地帶,涵蓋羅霄山脈東西兩側24個縣(市、區),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是秋收起義、湘南起義、平江起義的發生地和井岡山精神的誕生地。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此后,中國共產黨在湘贛邊界先后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與湘贛革命根據地,使其成為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的戰略側翼,以及三年游擊戰爭中黨在南方的重要支點。

匯聚井岡,開辟革命新路

大革命失敗后,黨的八七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由湘鄂贛邊界的工農武裝與革命士兵整編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發起了著名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打出了人民軍隊的第一面軍旗。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毛澤東總結教訓,主張放棄攻打長沙,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部隊抵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毛澤東決定對剩余部隊進行改編,實行支部建在連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官兵平等的建軍原則,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這也成為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

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選擇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不僅因為在大革命期間湘贛邊界各縣曾建立過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且有袁文才、王佐等人已成功領導過農民武裝,更因該地區具有良好的作戰地勢,利於后續革命。1927年10月,秋收起義部隊登上井岡山,開始在茶陵、寧岡、永新、遂川、酃縣等地發動群眾,建立各級工農武裝和民主政權。1928年2月,根據地軍民打退國民黨軍隊的第一次“進剿”,成立了新(永新)遂(遂川)邊陲特別區蘇維埃政府,標志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以及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的開辟。

“朱毛”紅軍會師,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壯大奠定了基礎。湘南起義后,由於湘南特委執行盲動主義政策,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無法在當地立足,被迫向井岡山地區轉移。1928年4月,毛澤東與朱德所率部隊在寧岡會師,兩軍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紅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武裝力量得以增強。此后,根據地軍民採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爭策略,先后打退江西國民黨軍隊第二、第三、第四次“圍剿”,將根據地擴展到寧岡、永新、蓮花全境,以及遂川、酃縣、吉安、安福等部分地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

為鞏固政權,井岡山開展了土地革命運動。登上井岡山后,工農革命軍就開展了打土豪籌款的活動。1928年2月,打土豪運動在個別地區發展為分田運動。1928年5月,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成立后,土地革命運動在邊界各縣掀起高潮,激發了廣大邊界群眾的革命熱情。

同時,黨的建設與軍隊建設的許多原則也在這一時期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親自主持了6名黨員的入黨宣誓儀式,撰寫了黨的歷史上第一份入黨誓詞。除了支部建在連上,黨組織在各級軍隊建立了黨代表制度,形成了《黨代表工作大綱》中的規定和要求,進一步加強對軍隊的領導。毛澤東還總結軍隊開展群眾工作的經驗,陸續頒布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要求提高士兵政治素養。如《井岡山的斗爭》中提到:“經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知道是為了自己和工農階級而作戰。”

星星之火,湘贛南北燎原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為湘贛邊界兩個根據地的建設樹立了榜樣。1928年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平江起義部隊主力抵達寧岡后,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分五路向井岡山進攻。為掩護根據地,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進軍贛南。但留守井岡山的紅五軍隨后也被迫突圍,井岡山一度被佔領。1929年5月,紅五軍主力回師寧岡,恢復了部分根據地。在紅五軍的支持下,湘贛邊界特委決定以永新為中心,著手建設湘贛革命根據地。同年8月,紅五軍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成功經驗帶到了湘鄂贛邊界。

1929年10月,紅五軍分為五路縱隊,在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帶開辟根據地。1930年,湘鄂贛邊特委先后組織數十萬群眾,發動“三一八”武裝大示威和紅五月大暴動,在平江、大冶等地建立起政權。1930年6月,湘東北、贛西北、鄂東南等11個縣建立起較為鞏固的根據地。1931年7月,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召開黨員代表大會,成立湘鄂贛省委和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

在湘贛邊界的南方,1929年10月,湘贛邊特委組織永新、蓮花、寧岡三縣赤衛隊攻佔永新城,並組織軍民先后8次攻打吉安。1930年7月,紅三軍團一舉攻佔守備空虛的長沙城,一時轟動全國。撤出長沙的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合並為紅一方面軍,在湘贛邊特委的支持下一路向東攻佔吉安,沿途連克湘東數縣,將湘東與贛西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1931年10月,這兩塊根據地合並成立湘贛省,建立湘贛省蘇維埃政府。自此,井岡山的火種,點燃了湘鄂贛與湘贛一南一北兩塊革命根據地的燎原之火。

兩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頒布土地、肅反、經濟、文化、勞動、婚姻、紅軍等各方面的決議與法規,積極貫徹《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使貧下中農分得了土地。土地革命為黨組織和紅軍的壯大奠定了基礎,1932年下半年,湘鄂贛省主力紅軍與地方武裝增至2.5萬人,湘贛省兵力也發展到1.3萬余人,湘贛邊界的兩塊根據地達到鼎盛階段。

拱衛蘇區,堅持游擊斗爭

在歷次反“圍剿”斗爭中,湘鄂贛與湘贛兩個革命根據地作為中央蘇區的戰略左翼,為保衛蘇維埃政權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於與中央蘇區僅一江之隔,湘贛蘇區在四次反“圍剿”斗爭中都牽制了大量敵軍。在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中,蔣介石分別指派7個師和12個師的兵力進攻湘贛革命根據地。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緊鄰南昌、武漢等敵人統治中心,長期被大量敵人包圍,根據地多次遭受嚴重破壞。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根據地軍民付出巨大犧牲,最終擊退敵人的進攻。湘贛邊革命老區不僅在戰略上策應了中央蘇區,還輸送了大量子弟兵和物資,僅永新一個縣就有10萬人參加紅軍,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也有24萬人參加紅軍,有力支援了中央蘇區的反“圍剿”斗爭。

即便遭遇嚴重失敗,湘贛邊界的軍民依然堅持斗爭,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南方的重要支點。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由於執行中革軍委“攻勢防御”、“御敵於國門之外”等錯誤戰略,湘鄂贛省委與紅十六師大部犧牲,湘贛根據地也在敵人的進攻下難以維持,紅六軍團受命西征,湘贛邊界留守的紅軍被迫上山游擊。在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期間,湘鄂贛和湘贛根據地與中央失去聯絡,但始終堅持斗爭,為革命保存了火種。

在湘贛邊革命老區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新型人民軍隊,探索出了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與根據地建設相統一的寶貴經驗,有力回應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質疑,在實踐中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和軍事戰略思想。以游擊戰“十六字訣”為代表的毛澤東軍事思想,也在湘贛邊界的長期軍事斗爭中被反復驗証。

湘贛邊界軍民作出的巨大犧牲,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起點,凝聚成了寶貴的井岡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為主要內容的井岡山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不論斗爭形勢如何艱巨,從這裡燃起的革命火種始終不曾熄滅,在這片土地鍛造出的革命隊伍、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仍然在書寫著新的篇章。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