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歷史 敬畏文化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文史的重要論述

作者:林雅華    發布時間:2022-06-27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史學習的重要性。這些重要論述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戰略高度,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深邃視野,深刻回答了用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學習文史,為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科學指南。

“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

中國古典詩歌中蘊含著深厚的教化作用。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強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這一重要論述將情、志、人三者有機統一於對古典詩歌精神氣韻的學習與鑒賞實踐中,為廣大黨員干部涵養人格魅力、提升人文素養、增強執政能力指出了一條有效的修養修為之道。2014年3月,在蘭考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吟誦自己早年創作的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詞作,借以表達對焦裕祿高尚精神境界的崇敬與弘揚,詞中“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等句,聲情並茂,令人感懷。習近平總書記的現場講話與舊作吟詠相互應和,不僅表現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與領導藝術,更以穿越時空的“詩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公仆情懷和奮斗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他強調:“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是一種以一當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閱讀。”通過研讀文學經典,經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不僅能夠學習更多的文史知識,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更能夠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同時,在研讀文學經典、涵養性情的過程中,領導干部能夠進一步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等重要關系,使得領導能力與領導水平不斷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中華民族傳誦千古的詩文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偉大的民族精神。”比如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賈誼的“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秋瑾的“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等等。中國的古典文化,尤其是“文以載道”的詩教傳統,是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財富。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講道:“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元代詩人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顏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從容清醒的定力與埋頭苦干的意志。2019年,面對意大利眾議長菲科的提問:“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沉靜而充滿力量,他說:“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是一個直抒胸臆、斬釘截鐵的答案,更是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無我”意識來表達一腔赤誠為人民的家國情懷。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發揮古典詩詞與優秀文學作品提升人格、淨化精神、成風化人的重要作用,使其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彰顯應有的時代價值。

“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

學習歷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了解歷史,就了解了世間大道﹔把握史學,才把握住社會規律。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善於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是我們黨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用“教科書”形容“歷史”,用“清醒劑”定義“歷史”,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歷史的高度重視、尊重和敬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還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歷史不是記憶的負擔,而是理智的啟迪。歷史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和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留下的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的“百科全書”,給未來發展提供啟示。歷史的聯系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展。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通過學習歷史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為開闊,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大為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修養大為增強,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得以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學習歷史,就要學習和吸取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思想財富,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歷經磨難而不衰的中華文明,蘊涵著豐富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諸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頑強意志,“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博大胸懷,“修齊治平、治國安民”的政治理想,“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執著追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學習的強調,有著鑒往知今的深切關懷。學習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豐富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經驗智慧﹔既有當事者對時勢的分析陳述,也有后人對前人得失的評論總結。可以說,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我們學習歷史,要結合我們正在干的事業和正在做的事情,善於借鑒歷史上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各種有益經驗。”治理國家和社會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規劃。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比如,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於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我們重要啟示。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領導干部要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在傳承寶貴思想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作出自己的貢獻。

“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除了要學習中國的歷史文化之外,還要注意吸收借鑒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他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作為古今中外文化精華的傳世之作,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更為光輝的前景。帶著深邃的歷史視角和廣闊的全球視野,我們更加認識到,復興不僅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賽道上的趕超,更是一個大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兼收並蓄的氣度﹔不僅是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更應是一個民族文明觀的自信表達。對待不同文明,不能隻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隻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不同文明之間進行對話交流,實現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藝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最好方式。因為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習近平總書記在外交活動的諸多講話中經常引經據典,從荷馬史詩到當代西方文藝名著,如數家珍,熱情洋溢,激情四射,詩意盎然,大大增強了對外交流的效果。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就引用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名句“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以此來揭示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贏得了普遍贊譽。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時講道:“讀法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史的書籍,讓我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政治演進規律的思考。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聖西門、傅立葉、薩特等人的著作,讓我加深了對思想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作用的認識。讀蒙田、拉封丹、莫裡哀、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喬治·桑、福樓拜、小仲馬、莫泊桑、羅曼·羅蘭等人的著作,讓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再比如,在2015年9月22日的西雅圖的歡迎宴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面向全體美國人民發表了重要演講,吸引了眾多中美政商界和友好團體人士出席。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談起了美國文學作品,“我青年時代就讀過《聯邦黨人文集》、托馬斯·潘恩的《常識》等著作,也喜歡了解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美國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還讀過梭羅、惠特曼、馬克·吐溫、杰克·倫敦等人的作品”。他還特別提到了海明威:“海明威《老人與海》對狂風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鯊魚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短短半個小時的演講數次被掌聲打斷,現場氣氛十分熱烈。習近平總書記熟稔於心的文化掌故與生動故事,不僅拉近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距離,更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開放自信的文化胸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學習和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是進行文明溝通的重要基礎。當今時代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代都更需要不同文明與文化之間的深入、多向度的對話與交流。在與東南亞國家會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抓住雙方共同的尚“和”文明傳統,指出“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也是東方文明的精髓。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在與中東國家交流時,習近平總書記從絲綢之路“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友好交往歷史說起,表示中國將繼續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地區穩定。在與非洲國家會晤時,習近平總書記時常從中非相似的歷史遭遇和共同使命談起,強調中國“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傳統義利觀,“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大國外交政策,希望中非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在與歐美國家對話時,習近平總書記將傳統文化中的互信觀念作為國家間交往的前提,強調要通過溝通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呼吁構建公平正義的國際新秩序。在與國際組織成員國交流和國際友人會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重申“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文史的重要論述,讓我們認識到學習文史不僅是涵養性情、提高修為的人生功課,也是強化家國情懷、提升執政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領導干部要通過研讀優秀文化歷史書籍,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6月2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