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陳列在黨史展覽館中的文物實物“ 活起來 ”

—評學習時報《紅色文物》專版

作者:吳向東    發布時間:2022-07-08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史學習教育,高度重視革命文物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布革命聖地、紅色舊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就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証,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
  2021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並帶領黨員領導同志重溫入黨誓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寶貴經驗傳承好、發揚好,銘記奮斗歷程,擔當歷史使命,從黨的奮斗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自覺,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一條紅線貫穿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始終,充分運用紅色資源,展示好黨史的主流與本質,使百年黨史展覽同中國共產黨的精神相吻合,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和其中蘊含的偉大奮斗精神,反映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頑強奮斗的偉大歷程,全過程、全方位、全景式展示黨的不懈奮斗史、不怕犧牲史、理論探索史、為民造福史、自身建設史。
  在黨史展覽中運用大量有價值、有分量、有代表性,“鎮得住”“壓得住”的紅色文物實物,用文物實物說話,以物証史、以物敘事,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的一大特色和亮點。展覽共展出文物實物4500多件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一級文物原件420件。這些紅色文物實物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重要承載和重要展示,從第一面黨旗、軍旗,到開國大典毛澤東同志升起的國旗、習近平總書記授予部隊的軍旗﹔從國產東方紅拖拉機,到嫦娥五號任務月面展示國旗﹔從戰爭年代革命將士的血書,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脫貧攻堅責任狀……一抹抹紅色代表著我們黨走過的紅色歷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現了我們黨的夢想和追求、情懷和擔當、犧牲和奉獻。展覽開幕以來,克服疫情影響,100余萬人次參觀展覽,近距離感受這些珍貴紅色文物實物帶來的溫暖與感動、啟迪與深思,睹物明史、睹物生情、睹物思人,深刻感受到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參觀者表示一定要守牢紅色江山,賡續紅色血脈,使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為深化紅色文物研究闡釋宣傳,不斷擴大黨史展覽館所陳列紅色文物的社會影響,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黨史展覽館選取各個時期的經典紅色文物實物共50件(組),與學習時報聯合開辟專欄,推出了“紅色文物”系列文章,通過講述文物實物背后的歷史細節及其蘊含的價值意義,讓陳列在展櫃中的文物實物“活起來”,發揮黨史展覽的教育功能,促進黨史知識的傳播,啟發讀者在回望黨的光輝歷程中汲取奮進力量,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紅色文物”系列文章呈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紅色文物”系列文章從黨史展覽在展展品中選取了各個歷史時期、歷史節點上有分量、有代表性的文物實物:從李大釗英勇就義的絞刑架,到新時代英模使用過的用品﹔從毛澤東各種版本的《論持久戰》,到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提綱手稿﹔從《共產黨宣言》首譯本、黨的七大使用過的投票箱,到建黨百年時鑄成的小康寶鼎……一件件文物實物化身為一個個歷史片段,串聯起中國共產黨人百年來上下求索的偉大征程,使讀者對黨領導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脈絡形成更為直觀的感受、更加生動的理解。
  “紅色文物”系列文章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系列文章選取了多位革命烈士、優秀共產黨員的遺物或相關文物:《可愛的中國》和《清貧》手稿,記錄了方志敏烈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深情和殷殷期許﹔留給兒子的簡短遺書,寫下了趙一曼烈士舍小家、為大家的無悔抉擇﹔敵人殺害劉胡蘭烈士所用的鍘刀,見証了共產黨人寧死不屈的崇高氣節,詮釋了什麼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安炳勛、孫佔元等烈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的武器,展示了英雄兒女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回答了“誰是最可愛的人”﹔黃文秀生前穿過的馬甲,凝結著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種種艱難和挑戰,見証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用生命譜寫的青春之歌。系列文章圍繞這些文物實物,闡明歷史背景,挖掘歷史細節,力求將人物與故事有血有肉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感動人心的同時,使讀者深切意識到,正是偉大的精神力量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甘於奉獻、勇於犧牲。
  “紅色文物”系列文章梳理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懈的理論探索。系列文章選取了多份重要的手稿、提綱和重要文獻資料: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是“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珍貴手稿,是閃爍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殿堂的思想光芒﹔《共產黨宣言》首譯本凝結著真理特有的甘甜味道,它的出版標志著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系統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開端﹔毛澤東關於調查研究的系列文物,為黨留下了一份傳家寶,折射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兩個“歷史決議”本著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精神,在重要的歷史關頭深刻總結了歷史經驗,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推進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是黨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光輝文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如春雷乍響,引起了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是推動思想解放的名篇。系列文章介紹這些手稿和文獻的主要內容,闡述相關史實,勾勒出黨立足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和基本國情開展理論探索的歷史進程,引導讀者對黨的指導思想的基本內容、發展脈絡進一步加深認識和理解。
  “紅色文物”系列文章歌頌了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患難與共的魚水深情。系列文章選取了從群眾中征集來的幾件文物實物:井岡山時期紅軍分給農民李尚發的食鹽陶罐,是我們黨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見証﹔農民唐和恩在淮海戰役千裡支前路上使用過的小竹竿,刻著一路走過的88個城鎮和村庄名稱,是數百萬群眾在解放戰爭中鼎力支援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小小縮影﹔山東棲霞金礦事故中,井下被困人員寫下的“聯系不到你們,我們就找不到黨了”的字條,是人民群眾在生命攸關的緊急時刻,對黨發自內心的托付與信賴。系列文章深入探究這些平凡之人、平凡之物背后不平凡的故事,向讀者展示出了一段又一段溫暖人心的歷史剪影,生動展現了黨與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魚水深情,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遠不割裂也不可能分開。
  “紅色文物”系列文章力求以准確的史實、朴實的文筆、客觀的審思、真摯的感情向讀者呈現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描寫展示歷史細節的同時,系列文章以直擊心靈的語言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與集體記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豐富生動的黨的歷史,使讀者能夠在增長歷史知識、經受精神洗禮的基礎上,直觀而又深刻地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引導廣大讀者走進黨史展覽館,走近紅色革命文物,了解黨史,引發思考,駐足回味,汲取力量。
  “紅色文物”系列文章自2021年11月推出以來取得了積極反響,線下線上都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充分肯定和好評。各級領導同志、眾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通過多種渠道表達了對系列文章的贊賞與喜愛,認為文章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知識性、可讀性,紅色文物實物選得好、展得好、寫得好,激發了對黨史展覽和黨史學習的興趣,對於黨史學習教育具有很大幫助。學習時報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眾多讀者點擊、閱讀、轉發,人民網、光明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學習強國等權威宣傳平台也對文章進行轉載和推送,其中,《“千年第一思想家”的珍貴手稿》一文被《求是》雜志轉載。
  “紅色文物”系列文章,形象而生動地展現了珍貴歷史文物實物背后的故事,客觀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物實物反映的歷史規律和精神力量,啟發讀者更加全面地理解黨的百年歷史,從而在回望歷史的過程中汲取奮勇向前的力量,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作出了貢獻。
  (作者系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黨委書記、館長)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07月08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