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誠報春暉:恩格斯的骨肉親情

——一位杰出的革命家思想家情感世界初探

作者:韋建樺    發布時間:2022-07-18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分享到 :

﹝摘 要﹞

革命導師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們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正直品質、坦蕩襟懷、淳朴性格,與他們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中彰顯的浩然正氣、遒勁風骨、獻身精神,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作為杰出的革命家,恩格斯的思想行為是統一的整體﹔他的親情觀、倫理觀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恩格斯的親情故事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它從一個側面清晰地說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原則與道德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生動地詮釋了一個革命家人格的豐富維度﹔它使我們認識到,革命導師的崇高品節和博大胸懷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價值理念、人生信念、道德觀念是相契相應、互通互融的。我們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璀璨的中華文明不斷創造新的奇跡、呈現新的輝煌。

﹝關鍵詞﹞

恩格斯 馬克思主義 革命原則 道德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引言:“這位嚴峻的戰士和嚴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顆深情摯愛的心”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恩格斯是與馬克思共同創立科學理論、共同推進偉大斗爭的革命導師。馬克思曾懷著由衷的敬意指出:“弗裡德裡希·恩格斯是當代社會主義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克思的評價不僅反映了恩格斯的卓越建樹和貢獻,而且反映了他的崇高境界和品節。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恩格斯性格剛毅、決策果斷、膽略過人,勇於突破難關、克敵制勝,被列寧稱作“嚴峻的戰士”﹔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他頭腦冷靜、目光敏銳、思維縝密,善於剖毫析芒、洞幽燭微,被列寧譽為“嚴正的思想家”。

這樣一個以“嚴峻”和“嚴正”著稱的人,內心深處會有一個溫潤和煦、深厚蘊藉的情感世界嗎?

列寧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在談到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情誼時,用鄭重而又親切的筆調寫道:“這位嚴峻的戰士和嚴正的思想家,具有一顆深情摯愛的心。”

我們都知道,這裡所說的“深情摯愛”,不僅是指恩格斯對馬克思個人的情義,而且是指他對整個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情。列寧的目光果然無比深邃,他隻用了一句質朴無華的話,就揭示了恩格斯人格魅力和人生成就的重要成因。

確實,正是懷著一顆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深情摯愛之心,青年恩格斯毅然舍棄優渥恬適的生活和世人艷羨的前程,堅定不移地將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革命斗爭﹔正是懷著一顆對科學真理和崇高事業深情摯愛之心,恩格斯勇敢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用堅韌頑強的意志踐行誓言、實現初心,讓生命綻放絢麗的光彩,奏響雄奇的樂章。

恩格斯的深情摯愛之心,如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種子,一旦在實踐的土壤裡萌發、在斗爭的風雨中生長,就持續延展、不斷充實,形成一個蓬蓬勃勃、郁郁蔥蔥的情感世界。我們看到,在恩格斯的情感世界裡,無論是愛憎還是憂樂,是喜怒還是悲歡,歸根結底都蘊涵著對人類進步事業的堅定信念、對崇高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這樣的情感純正懇摯、潔淨無瑕,其內涵遠遠超越了一己之得失、一時之好惡,真是“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稱得上是人世間的“大情感”。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在論述人類的“大情感”時曾指出:“隻有情感,而且隻有大的情感,方能使靈魂達到偉大的成就。”

恩格斯的人生歷程印証了狄德羅這句名言。

矢志不渝地堅守崇高革命理想,義無反顧地獻身於人類進步事業,這是恩格斯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是他的整個情感世界最牢固的基石。這個基石承載著他內心珍藏的各種真摯情愫,包括風雨同舟的戰斗友情、相濡以沫的純潔愛情、感人至深的骨肉親情。

恩格斯與馬克思的戰斗友情,大家都很熟悉,因為那些感人的事跡多年來一直在群眾中廣為流傳﹔至於恩格斯與愛爾蘭貧苦女工白恩士的純潔愛情,以及他在愛情和婚姻生活中顯現的高潔品格,人們通過各種傳記也有所了解。唯獨恩格斯情感世界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骨肉親情,長期以來在各種紀念文章和作品中鮮有提及。

恩格斯出身於一個工廠主家庭。在涉及他的親情問題上,曾經有過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恩格斯沒有親情可言,他從踏上革命道路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而且必須與家人斷絕來往,據說隻有這樣做才是堅持革命原則。另一種觀點認為,恩格斯參加革命后從未中斷與家庭的聯系,從未割舍對親人的感情,這種狀況表明他在堅持革命原則方面還顯得“不夠徹底”。這兩種觀點在事實認定方面差異很大,而它們對於所謂“革命原則”的解讀卻如出一轍,其中都包含著不科學、不正確的判斷。

我們必須弄清基本事實以及恩格斯的真實態度。恩格斯的一生是毫不動搖地恪守革命原則的一生。無論處於多麼艱難險惡的環境,恩格斯都把踐行和捍衛革命原則看得重於生命、高於一切。在他的心目中,共產黨人的革命原則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長期斗爭,實現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這個先決條件下,共產黨人應當滿腔熱情地支持群眾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實踐,包括誠心誠意地尊重和維護群眾所珍視的人間真情、人類良知和人性菁華,並努力消除歷代統治階級在這些領域造成的各種扭曲、痛苦和災難。如果對群眾的純真感情採取漠然視之或斷然否定的態度,硬要把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同群眾的質朴情感對立起來,那就無異於歪曲、違反和踐踏革命的原則。

基於這種認識,恩格斯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在勇敢頑強地堅守無產階級立場的前提下,一直與親人保持聯系。對於自己的這種做法,恩格斯在1892年9月1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作了坦誠的說明﹔此外,他還留下了近百封家書,通信的時間延續了數十年之久,這些書信充分體現了他在這個問題上的鮮明而又堅決的態度。

恩格斯當然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家庭的社會地位、政治態度和宗教信仰﹔在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他承受著重重壓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堅持用語言、用行動、用一顆熱誠的心表達對親人的關切,特別是對慈母的摯愛、眷注和孝心。在這個過程中,他通過鍥而不舍的努力,始終滿懷信心地堅持對全家老幼的思想和觀念進行正確引導。他認為自己這樣做完全符合共產黨人的革命原則,因此他經常同馬克思以及其他戰友溝通這方面的情況,特別是同年輕同志分享自己從親情中獲得的體會,使大家深受感動和啟發。

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理論家,恩格斯的思想行為是統一的整體,是一塊不可分割的“整鋼”。他的親情觀、倫理觀是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他的親情故事裡,我們可以具體地領悟一個偉大哲人和智者對生活的獨到見解。這些見解不僅能讓我們真切地認識到科學真理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可以使我們細致入微地感受到它的溫度。可見,恩格斯的親情故事不僅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它從一個側面清晰地說明了無產階級的革命原則與道德價值之間的內在聯系,生動地詮釋了一個革命家和理論家人格的豐富維度,從而糾正了各種似是而非的誤讀和誤解,澄清了一些長期流傳的偏見和成見。

恩格斯的親情故事告訴我們,革命導師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們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的正直品質、坦蕩襟懷、純朴性格,與他們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中彰顯的浩然正氣、遒勁風骨、獻身精神,同樣具有重要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作為偉人和常人所展現的風採與秉性,相互滲透、熔為一爐、不可分割,完整地反映在他們創立的科學理論之中。可見,要想了解一位革命家的精神風范,不僅應當重視那些氣勢宏大的歷史敘事,而且必須關注那些溫暖人心的平凡故事。

當然,恩格斯生前從未想過自己的親情故事會對后人產生什麼重要作用和影響。他當年所做的一切,動機極為單純:只是為了在各方面真正盡到一個兒子對母親應盡的責任,其中也包括努力讓母親和全家人對他獻身的事業逐步有所了解、有所認識、有所感悟﹔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故事正因為單純,才具有動人心弦、發人深省、催人淚下的力量!

為了厘清恩格斯的親情故事的原委和豐富內容,我們專門搜集、稽考、梳理和研究了他留下的全部家書、相關著作以及各種珍貴資料。在這裡,我們不妨從恩格斯少年時代的一首詩談起,然后去逐步了解他在守護親情過程中的曲折經歷,探尋其中蘊藏著哪些質朴自然而又卓異閃光的精神特質。我們相信,認識這些特質,不僅有助於理解他的戰斗友情和純潔愛情,而且有利於認識他的整個情感世界和人生境界。

中華民族有一句千載流傳的格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我們從恩格斯的親情故事中可以了解到,這位偉大的戰士無論是處於重要歷史關頭,還是面對個人尋常生活,其內心深處都始終堅守著崇高的人生信念和價值准則,保持著至真至誠的赤子之心。

一、“我的母親是個很好的人,我很愛她”

“親愛的外祖父,你對我們總是那樣和藹可親,

每當出現坎坷,你總是扶助我們向前行進!

……

我祝願你,外祖父,新年幸福,

祝願你健康長壽、無憂無慮、愉悅歡欣,

祝願你萬事如意、吉祥幸運,

這一切祝願,都出自孫兒對你摯愛的深情。”

這篇文學習作題為《獻給我的外祖父》,是恩格斯於1833年歲末寄給他的外祖父、語言學家伯恩哈德·范·哈爾的新年賀詩。詩中那些稚嫩而又率真、朴素而又感人的語句,反映了一個13歲少年敬重長輩、熱愛親人的純真之心。作為保留至今的恩格斯全部著作中的第一篇作品,這首詩由於抒發人間至情而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恩格斯家族是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的一個名門望族。在這個家族中,普魯士封建主義的傳統和基督教虔誠主義的觀念根深蒂固。恩格斯的父親是一個精明干練、擅長經營的工廠主,同時又是一個思想保守、篤信教義的基督徒。他愛自己的子女,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健康成長﹔而所謂“健康成長”,在他看來就是恪遵祖訓、謹承家業,嚴守教規、虔信聖經。他完全沒有想到,這一套“名正言順”“天經地義”的教育方案,竟在他的長子弗裡德裡希·恩格斯那裡遭到了抵制和抗拒。

原來,就在父親偏執地灌輸種種陳舊觀念時,恩格斯的純朴心靈受到了進步思想和優美情操的滋養。他的外祖父知識廣博、學養深厚,胸懷磊落、思想開明﹔他的母親熱愛生活、喜歡文學,性情爽朗、正直善良。恩格斯從幼年起,就在外祖父和母親身邊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進入中學后,在一些視野開闊的教師的引導下,恩格斯接受了人文主義和理性精神的教育,產生了對思想自由和精神獨立的熱烈向往。此后,恩格斯不顧父親施加的壓力,在探求真理的艱辛跋涉和刻苦磨礪中度過了青春歲月。

1844年,24歲的恩格斯發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標志著他實現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翌年,他出版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揭示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慘遭剝削和壓迫的社會根源,指出工人階級的偉大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創建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的新社會。這部著作進一步明確宣示了他的人生目標:在世界觀和政治立場上同自己出身的階級徹底決裂,將全部生命奉獻給勞苦大眾的解放事業。

恩格斯的舉動在家族中引起了巨大震動,正如多年后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在回憶文章中所說的那樣:“恩格斯出生的家庭在社會上極有地位,也許這種家族還從來不曾有過像他那樣在生活道路上完全和家世背道而馳的子弟。”

多少年來,老恩格斯一直擔心自己的長子會“誤入歧途”,成為家族中的“不肖子孫”﹔為此,他處處對兒子嚴加管束,甚至悍然決定讓恩格斯在中學畢業前輟學經商,以確保他免受“危險思潮”的“蠱惑”。如今,這位心勞日拙的父親眼看自己的希望化為泡影,往日的殷憂成了現實,自然會感到無比懊喪而又憤懣。那段時間,恩格斯不得不面對雷霆震怒的父親,每天在高壓下備受煎熬。

恩格斯在致馬克思的信中描述了他的艱難處境和郁悒心情。他憤慨地表示:“這個徹頭徹尾地信仰基督教的普魯士家庭裡的沉悶生活,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於是,他態度堅決地離開了這個令人窒息的環境。

這是恩格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決定,是他在革命生涯中邁出的重要一步。他的步伐堅定而又穩健,內心充滿對未來斗爭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母親,是母親的情緒與健康。離家之前,他在致馬克思的信中訴說了自己的擔憂:

“我的母親是個很好的人,只是在我的父親面前一點兒也不能自主,我很愛她﹔要不是為了我的母親,我一刻都不想對我那個狂熱而專橫的老頭兒作絲毫的讓步。但是我母親一憂傷就要生病,每當她特別為我而生氣時,馬上就要頭痛一個星期。”

恩格斯從德國巴門來到比利時布魯塞爾,與馬克思並肩戰斗。1848年革命失敗后,他們相繼來到英國。在倫敦生活期間,恩格斯看到馬克思一家處於極端貧困窘迫的境地。經過反復考慮,他感到唯有自己去經商,才能幫助馬克思一家維持生活,讓馬克思繼續從事理論研究和革命工作。

1850年11月,恩格斯來到設在英國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公司辦事處工作。在此后長達20年的時間裡,恩格斯一直在這裡過著“埃及的幽囚”般的生活。白天,他不得不出入公司辦事處和交易所,同資本家打交道﹔到了晚上和假日,他就集中精力從事理論研究和革命活動。

在遙遠的異國他鄉,恩格斯果敢沉毅地投入革命斗爭,接連不斷地應對嚴峻挑戰,焚膏繼晷地完成繁重任務。然而,即使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也沒有忘記故鄉,沒有忘記遠方的親人。

他最思念、最牽挂的人,是自己的母親。

二、“毫無疑問,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母親是恩格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位老師。

正是母親,在他幼年的心靈中播下了求真向善、崇道明德的第一粒種子,使他從小就養成了憐貧濟弱的同情心和嫉惡如仇的正義感,立志做一個有愛心、有血性、有擔當的人,努力做好分內的事,爭取成為一個閃光的“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正是母親,經常向他講述人生道路的坎坷與艱辛,勉勵他自覺錘煉意志、不斷增強毅力,在困境中保持開朗樂觀的情懷,在危急時彰顯從容不迫的氣概,“要像一座卓立的塔,絕不因為暴風而傾斜”﹔

正是母親,引導他刻苦學習、知難而進,以孜孜矻矻、自強不息的精神和積銖累寸、水滴石穿的恆心,不斷汲取廣博的知識,牢記“隻有恆心可以使你達到目的,隻有博學可以使你明辨世事”﹔

也正是母親,不顧基督教虔誠主義的禁錮,鼓勵他閱讀進步理論書籍和優秀文學作品,使他一步步走向廣闊的精神天地。在恩格斯20歲生日的時候,母親悄悄地送給兒子一套被虔誠主義者列入“禁書”的《歌德全集》,使他受到了鼓舞和激勵,開闊了襟懷和視野,從此將歌德在《浮士德》中寫下的那句膾炙人口的箴言鐫刻在心中——“勇於進取者永遠長生!”

狄更斯說過:“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她們當做最好的朋友。”

恩格斯身邊就站立著這樣一位母親。

她不是革命的教育家,但她對童年和少年時代的恩格斯進行的引導,使這個孩子養成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操、誠實的品行和勤學的習慣,不僅為他日后的奮進和發展奠定了必要基礎,而且對他畢生的精神境界和行事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在革命隊伍中,恩格斯的曠達樂觀有口皆碑。在日常生活和斗爭中,他總能放下心理負擔、拋開憂愁焦慮,保持一種風輕雲淡、氣定神閑的態度。即便在身臨逆境的時候,他也依舊從容淡定、談笑自若、幽默詼諧。這種氣概使他在艱難曲折的征途上始終保持精神上的優勢,為此他感到欣慰和自豪。

恩格斯曾在致弟弟海爾曼的信中表述過這種自豪的心情,他寫道:“當我看到許多人純粹為了無關緊要的事而無緣無故地自尋煩惱的時候,我認為自己是幸福的,我一直精神飽滿,對任何小事都能一笑置之。”

當戰友們對恩格斯的這種素質表示歆羨時,他總是強調,是母親的優良稟賦和言傳身教在他身上鑄就了這種品格。

恩格斯的這一說明給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后來在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凡是聽過恩格斯講述他的老家往事的人都很清楚,他那‘樂天的性格’是和他的母親一脈相承的。”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1868年4月初,48歲的恩格斯在一份《自白》中表示,在人的各種美德中,他最喜愛的美德是“樂觀”﹔在世間流行的各種箴言中,他最喜愛的箴言是“從容不迫”。這些話鮮明地反映了恩格斯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態度﹔而這種性格特征的成因,則可以追溯到他童年和少年時代在母親身邊受到的教育。

我們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恩格斯直到暮年都對母親懷有深厚感情,原因就在於他始終銘記著:母親不僅給了他生命,而且在他剛剛學步時就給了他最基本的人生指針。

羅曼·羅蘭曾經生動而又深刻地指出:“毫無疑問,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確實,對於恩格斯來說,母愛的火焰不僅溫暖了他的身心,而且映照了他生命航程的起點,讓他銘記終生、受益終生。

三、用行動表達對母親的深情,把對慈母的愛包蘊在對人民的大愛之中

恩格斯熱愛母親,孝敬母親,以滿腔熱忱報答母親的恩情。在他看來,忠誠於天下勞苦大眾,投身於人類解放事業,就是從根本上記取母親的教誨、不負母親的期望。同時,他又經常提醒自己:對母親的愛不應當只是抽象的願望、籠統的許諾、空洞的言辭,必須有具體細致的安排、持之以恆的關切、實實在在的行動﹔要處處為母親的平安、健康和幸福著想,要讓她老人家時時感受到兒子的愛,要盡可能讓她的內心更加踏實、更加舒暢、更加亮堂。

恩格斯的努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聯系革命運動的實際,真誠地向母親闡釋自己的信念,讓真理的光芒照進母親心田

恩格斯走上革命道路以后,母親的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相信兒子正直善良的品質,相信他一定會循正道、崇大義﹔另一方面,她又覺得世道澆漓、人心難測,擔心兒子會受人挑唆,陷入泥沼。恩格斯很清楚,他離家愈久,母親就思念愈切、憂慮愈深,而這種心情勢必影響母親的健康。因此,盡管工作繁忙,恩格斯仍然經常抽空給母親寫信,及時報告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狀況,以免母親挂念。同時,他還注意抓住適當時機,用母親能夠領會的語言講述革命的形勢、闡釋自己的觀點,使母親對工人運動的起因和目標逐漸有所了解。恩格斯認為,幫助善良正直的母親認識和理解人類進步事業,這是他應盡的責任。

恩格斯在1871年10月21日從倫敦寄給母親的信就是一個例証。那一年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后,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旗幟鮮明地表示支持。這一公開舉動使遠在德國巴門居住的母親寢食難安,因為她閱讀了當地報刊大肆誣蔑巴黎公社的虛假報道,在消息閉塞的情況下誤信了資產階級制造的謊言。這位74歲的母親專門寫信給兒子,對他進行勸誡,希望他“斷絕”與馬克思的往來﹔因為母親認為,“正是馬克思”使她心愛的兒子“迷失了方向”、“走上了邪路”。

恩格斯仔細閱讀了母親的來信,對老人家的焦慮心情表示理解﹔經過反復思考,他在回信中委婉而又堅決地闡明了自己的無產階級革命立場。他用確鑿的事實駁斥了德國《科隆日報》《埃爾伯費爾德日報》等資產階級報刊詆毀和攻擊巴黎公社的無恥讕言,指出這些媒體把法國“警察局的每一個捏造和賣身投靠的巴黎下流報紙對於公社的每一個誹謗,都當作福音書一樣在德國各地傳布”﹔他列舉了母親熟知的一系列歷史事實,說明很多年來各國統治者的慣用伎倆就是編造“各種各樣駭人聽聞的故事”,把反抗壓迫的群眾“誹謗為真正的食人生番”,進而對群眾進行慘無人道的大規模屠殺。

恩格斯語重心長地寫道:“親愛的媽媽,我希望你在報紙上讀到這些捏造的惡行時,會記起這些”,這樣你對巴黎公社的社員們“也會從好處著想”。

恩格斯在揭露反動勢力血腥暴行的同時,以鮮明的態度為馬克思辯護,為巴黎公社的戰士們辯護。他在信中告訴母親,自己正在堅定不移地推進人間正義事業,盡力“履行自己的義務”,以求無愧於母親早年的教誨。他寫道:

“我絲毫沒有改變將近30年來所持的觀點,這你是知道的﹔而且每當事變需要,我就不僅會堅持它,在其他方面也會去履行自己的義務,對此想必你也沒有感到意外。我要是不這樣做,你倒應該為我感到羞愧。即使馬克思不在這裡或者根本沒有他,情況也不會有絲毫改變。所以,歸罪於他是很不公平的。當然我還記得,從前馬克思的親屬曾經斷言,是我把他引壞了。”

“我要是不這樣做,你倒應該為我感到羞愧。”——這簡短的語句蘊涵著豐富的內容,以一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了兒子對母親的了解、信任與敬重,因而在老人家心裡引起了深深的感動和共鳴。

就這樣,恩格斯不僅澄清了事實、辨明了是非,而且懇切地重申了自己的堅定信念。母親覺得,自己的兒子深明大義、行為端正,是值得信賴的人﹔雖然他離家很遠,但他的心始終與母親的心緊緊相連。

恩格斯的信猶如一陣清風,使焦灼緊張的老母親一掃愁雲、走出陰影,頓覺心中充滿陽光。

(二)通過各種努力,爭取對父親的思想產生積極影響,解開母親多年的心結

恩格斯的父母情意甚篤。雖然母親有時不贊成父親的做法,但這絲毫也沒有改變她對父親的一片深情。恩格斯曾在致弟媳夏綠蒂的信中這樣寫道:“要知道,婦女愛自己的丈夫,超過我母親愛我父親的並不多。”

正因為如此,恩格斯與父親之間的矛盾就使母親處於無奈、無助的境地。她既熱愛丈夫,又疼愛兒子﹔看到他們父子倆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作為妻子和母親,她感到非常難過而又一籌莫展。恩格斯離家以后,一想到母親備受煎熬的樣子就心疼不已。為了母親的健康,恩格斯決心從自己做起,努力爭取打破僵局,好讓母親盡快走出陰影。雖然父親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和宗教信仰,但恩格斯認為,他完全可以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以寬廣的胸懷、平和的心情、理性的態度、親切的方式對待父親﹔他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他能夠逐步對父親的思想產生積極的影響。

恩格斯很快就把這些想法變成了實際行動。他在與家人的通信中,注意向老父親致以誠摯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特別是當父親生病的時候,恩格斯總是在第一時間表示關切。每當父親到英國來辦事,他都做好安排,悉心照應。這一切,使恩格斯的母親感到莫大的欣慰。1859年夏天,母親隨同父親一起來到恩格斯生活的城市曼徹斯特,恩格斯一直陪著他們。在此后的幾個星期,他又專門陪同雙親前往蘇格蘭游覽山川名勝。在旅途中,恩格斯看到父親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特別是看到母親時時露出欣喜的笑容,他感到自己總算盡到了應盡的責任。

1860年3月,恩格斯的父親因病逝世,恩格斯聞訊后立即返回家鄉。在此期間,他每天都陪著母親,照應她、安慰她、勸導她,直到4月份才重返英國。父親的逝世對於母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她畢竟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最后的歲月與兒子和睦相處,從而實現了她多年的心願。為此,她感謝兒子的理解,感謝他用誠摯的愛撫平了自己心裡的創傷。

恩格斯努力與父親和睦相處,最初只是為了讓母親放心。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對恩格斯的了解逐漸加深﹔老人雖然不可能完全轉變立場和信仰,但他對兒子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恩格斯對父親也從怨懟到熱情、從拘謹到親切、從生硬到溫和。

父親逝世以后,恩格斯為了寄托緬懷之情,特意將家中存放的一幅父親的油畫肖像帶到英國,在許多年內一直珍藏在自己身邊。后來在與弟弟們的通信中,他還經常提起已故的父親,說“如果不是傷寒奪去他生命的話,也許會活到現在”。1893年7月29日,恩格斯撰寫了遺囑,其中專門提到了父親的遺像﹔他鄭重交代:“我遺囑將我這裡的我父親的一張油畫像給我弟弟海爾曼,他若在我之前去世,則給他的兒子海爾曼。”1894年11月14日,恩格斯在給他的遺囑執行人的信中再次強調,在他去世后,應“立即”將他的遺囑副本轉交給他的弟弟或侄子。這些事實說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程,恩格斯始終惦記著自己的親人。

(三)自覺擔當起長子和長兄的責任,讓母親和弟弟們感受到一個革命者的襟懷和氣度

父親逝世后,恩格斯更加關注母親的起居和健康。他衷心希望母親度過平穩、舒心的晚年生活。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恩格斯很清楚,要使老人的生活順順當當、寧靜愉悅,最重要的條件是家庭關系的和諧﹔而正如英國詩人雪萊所說:“家庭關系的和諧依賴於各方履行自己的義務。”那麼,在一個大家庭裡,應當由誰來協調各方履行義務呢?

恩格斯認為,這通常隻能是“一家之母”。他在談到自己母親的經歷時指出:“我了解一家之母對一個人口眾多的家庭的成員起著什麼樣的紐帶作用,即使在子女們親密無間的情況下,她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家之母把晚輩聯結成為一個大家庭。”當然,在正常情況下,發揮這種紐帶作用並非難事,但當家庭內部產生齟齬、出現紛爭時,這樣的責任就會變成巨大的壓力。

恩格斯的母親就承受過這種壓力。19世紀60年代初,恩格斯的幾個弟弟在父親辭世后要求正式繼承父輩留下的一筆遺產。他們經過私下商量,決定平分這筆財產,而將恩格斯排除在外,理由之一是這位長兄從1849年起一直居住在國外。在作出這一決定以后,他們通知恩格斯,要求他馬上在契約上簽字,明確表示自願放棄繼承的權利。

多少年來,恩格斯一貫視金錢如浮雲,但弟弟們的做法使他“感到很不愉快”,因為他們把這個違背情理的決定說得“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恩格斯認為:“我的弟弟們無權要求我無緣無故地為他們的利益而放棄我的權利。我的要求是絕對合理的,而且我又是非常及時地提了出來,以便在討論這個問題時被考慮進去。”

就在這時,恩格斯獲悉母親對弟弟們的做法非常不滿。連日來,老人家與恩格斯的幾個弟弟進行了多次“談判”,千方百計爭取為恩格斯討回公道﹔然而“談判”十分艱難,一直沒有任何進展。老人家為自己的孩子們可能發生遺產糾紛而極為焦慮,坐立不安。

恩格斯當即對整個事情進行反思。他清醒地意識到,因財產問題而傷及手足之情本來就很不值得,如果由此而損害家庭關系的和諧,造成親人之間的裂痕,進而影響母親晚年的情緒和健康,那就勢必鑄成大錯,日后定將追悔莫及。

在恩格斯心目中,維護母親的健康才是全家重要的事情,相比之下,自己的利益何足挂齒!為了消除母親的煩惱,為了維護親人之間的和諧,他毅然決定舍棄自己的權利,答應弟弟們的要求。於是,他痛痛快快地在契約上簽了字,隨即將契約寄回家中。

在做完這一切以后,恩格斯頓感心中釋然。他專門寫信向母親報告了上述情況,誠懇地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親愛的媽媽,為了你,我克制住了這一切以及許多其他事情。世上任何東西都絲毫不能使我讓你在晚年因家庭遺產糾紛而黯然神傷。”

“我決不讓這樣的問題再來煩擾你,驚動你。”

恩格斯怕母親放心不下,過了數日再次寫信安慰母親:

“親愛的媽媽,你不要擔心我會由於事務上的問題生弟弟們的氣﹔這我連想都沒有想過。”

“親愛的媽媽,不要煩惱。對我來說,這事已經完完全全結束了,甚至我簽署協議時的那種不愉快的感覺也已經完全成為過去,已經徹底消除和淡忘了。我想過,這件事對我來說只是有些不愉快而已,而你在談判期間所經受的不愉快,必定比我多得多,深得多﹔我高興的是我能夠大筆一揮就把這一切作個了結。我還會有成百個別的企業,但是我永遠不會有另一個母親。”

“我還會有成百個別的企業”——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這只是恩格斯為了寬慰母親而信筆寫下的詼諧之語﹔最重要的是,他想在慈母面前表明自己的拳拳之心:人生在世,隻有一個母親﹔作為兒子,他決不能因為個人利益而不顧母親的健康,也決不會為了一點遺產而丟棄自己的人格。

在前一封信中,恩格斯已經懇切地表示:如果弟弟到英國來,“我一定像往常那樣盡我兄弟之誼”﹔在這一封信中,恩格斯再次向母親保証:

“你可以相信我對無論哪一個弟弟都不會有絲毫的抱怨。我們以后還經常需要互相照顧,況且,你也知道,我根本不是那種一味抱怨人家而不識好歹的人。”

恩格斯的態度使母親喜出望外、無比欣慰,也讓弟弟們深感愧怍、由衷欽佩。

全家人都看到,恩格斯雖然多年來一直在域外為自己的信念奮斗不息,但漫長的歲月和迢遞的山川並沒有阻隔他對親人的惦念,反而使他的心與家人貼得更近。他們沒有料到,這個投身於革命事業的人,始終懷著對親人的深情,不僅善於溝通和協調,而且勇於擔當和任事,處處顯示出一個長子、長兄的襟懷和氣度。從恩格斯身上,母親和弟弟們感覺到,真正的革命者內心確實深藏著人間大愛,而親情就自然而然地蘊含於其中。

從此以后,諸位弟弟和妹妹更加敬重自己的兄長,而恩格斯也更加熱誠地關心他們,在百忙之中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協調關系,引導他們做正直勤勉、誠信善良的人,希望他們盡心盡責,照顧好年邁的母親。這一切,在恩格斯的家書中留下了真實的記錄。

因為恩格斯主動為母親分憂,承擔起協調各方的重任,真正發揮了“紐帶作用”,所以弟弟、妹妹們都忠實地履行義務,使母親真切地感受到了家庭氣氛的和諧。就這樣,老人家“在自己的子女中找到了慰藉,在我們這些兒孫中間又度過了十四年”。

恩格斯深知母親十分惦念他,因此他盡可能多寫一些信給母親,好讓她放心。1869年6月30日,恩格斯終於擺脫了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羈絆,結束了長達20年的“幽囚”一般的生活,重新成為“一個自由的人”。此時此刻,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母親。翌日,他在信中寫道:

“親愛的媽媽:今天是我自由的第一天,我覺得要更好地度過這一天,莫過於立即給你寫信。”

“我剛剛獲得的自由使我高興極了。從昨天起,我已經完全變成另一個人了,年輕了十歲。今天早晨,我沒有到那陰郁的城市裡去,而是趁天氣晴朗在田野裡漫步了幾個小時。”

“再見吧,親愛的媽媽。衷心問候大家。如果你們有旅行計劃,請告訴我,以便我盡可能按這些計劃來安排﹔根據我現在的情況,你們先不要考慮我。”

恩格斯的親切關心,使母親感到自己的長子好像每天都在身邊。

1873年10月,母親病重,恩格斯迅即返回故裡,日夜守候在母親病榻之側,細心照應。老人不幸溘然長逝,恩格斯極其哀痛,認真安排了追悼活動。此后,他努力安撫家人情緒,妥善處理家中事務,勉勵大家和睦相處。直到11月20日,恩格斯才懷著失去慈母的悲慟離開故鄉,重返英國。

母親走了,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從此恆久地留在恩格斯心間。直到他自己也成為一個老人,他還經常回憶自己早年在母親身邊的情景,並向朋友們講述母親的經歷,同他們一起談論母愛的聖潔和偉大,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和思念之情。

(四)在母親逝世以后,一如既往地踐行自己的承諾,熱情關心和引導弟弟、妹妹以及他們的下一代

父母相繼逝世以后,恩格斯清楚地意識到家庭內部必然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他在給老朋友路德維希·肖萊馬的信中寫道:“母親去世以后,各自分居的新家庭開始感到獨立得多,於是相互間的來往也無意中越來越少了。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自然進程,但是這個進程所引起的變化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並不因此有所減輕,這就是為什麼在我的和您的母親都比父親長壽的家庭裡,一旦失去了母親,會令人倍感悲痛。”

鑒於這種情況,恩格斯覺得更應當主動地承擔責任,繼續履行自己在母親生前所做的承諾。

在此后的歲月裡,他同弟弟和弟媳、妹妹和妹夫以及他們的孩子聯系更加緊密。他努力協調“各自分居的新家庭”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像以往一樣親密和諧。他在通信中與弟弟妹妹們談時事,談讀書,談工作,談情誼,談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在提到二弟艾米爾時,他說:“我和艾米爾始終有著特別親切的關系,不管我們的觀點分歧多麼大,我們之間畢竟有共同的地方,就是我們倆都在研究科學問題,不去計較直接的實際利害。”恩格斯與其他弟弟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他從來不把兄弟之間曾經發生的不愉快的往事記在心裡,而總是反復提到弟弟們對自己的支持和幫助。他曾在信中強調:“有一件事我永遠不會忘記。父親去世以后,我在這裡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身體又病得無法作出任何冷靜的正確的決定,那時正是艾米爾以他的明確的觀點、果斷的精神和豐富的知識使我擺脫了這種困境。”

在兄弟之間,恩格斯就是這樣一個不計前嫌而總是牢記別人長處和好處的人。對於親人,他總是熱誠相助,有求必應,不求回報,從無怨言。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他作為兄長應該做的事情,尤其是在親愛的母親離開人世以后。在他的努力下,這個大家庭的成員過著和諧的生活。弟弟妹妹們的子女都特別喜歡恩格斯,認為他不僅博覽群書、學養深厚,而且坦誠正直、熱情爽朗,無論對自然、社會還是對人生都有深刻的認識,確實是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輩。

恩格斯的母親如果知道這一切,定會含笑於九泉。

誰都知道,要守護親情,就不能不經常面對家庭內部的繁雜事務。恩格斯當然很清楚革命工作與家庭事務孰重孰輕,在他的心目中,兩者的分量判若雲泥,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每當形勢緊張或任務繁重的時候,恩格斯總是從大局出發,暫時中斷與家人的聯系,以便全身心地投入革命斗爭﹔等到條件許可的時候,他才及時給親人們寫信。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從來沒有因為從事革命工作而對母親的平安健康和家人的熱切期望不聞不問﹔也沒有因為關心母親和家人而使自己的革命工作受到絲毫影響。

在艱巨復雜的斗爭中,恩格斯時時處處都以革命事業為重,同時憑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從容沉穩地處置了一般人難以兼顧的關系,既孝敬了母親、加深了親情,又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發揮了卓越的領導作用,在革命實踐和理論研究工作中建立了震古爍今的不朽勛業。

四、革命導師的崇高品節和博大胸懷讓我們產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動和喜悅

在世界革命舞台上,恩格斯是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勞苦大眾的杰出領袖﹔在家庭生活中,恩格斯是慈母貼心的兒子、弟弟妹妹敬重的兄長。戰友們看到,在同一個人身上,偉人的崇高與常人的朴實融合無間,黨性的光輝和人性的風採交相映照。正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和辯証統一,熔鑄成恩格斯光風霽月的人格風范﹔也正是這樣的形象,讓戰友們感到分外親切。奧地利工人運動活動家維克多·阿德勒曾經深情地說:“弗裡德裡希·恩格斯集學者、戰士、普通人於一身。他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既有威力又有魅力的人。高深的造詣和堅毅的意志在他身上融為一體。”這就是恩格斯在戰友們心中留下的鮮明、深刻的印象。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稱他是“一個完整的人”——這是質朴的評價,更是崇高的贊譽。

普天之下,古往今來,孝敬長輩、友於兄弟的人何止千萬,為什麼恩格斯的事跡特別感人?這是因為他不僅關愛自己的親人,而且甘願為天下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幸福而無私奉獻、作出犧牲。當年,魯迅先生在為自己的信念而奮戰的時候,曾經懷著深厚的感情寫道:“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魯迅《這也是生活》)這句話也可以用來表述恩格斯心中對人民的大愛,而他的親情就涵容於這種大愛之中。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恩格斯的親情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和感人至深的力量。

恩格斯畢生從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他和馬克思都有著堅如磐石的階級立場和革命信念。斗爭是他們的生命要素,但他們歷來反對將階級斗爭學說庸俗化、極端化、絕對化的做法,反對把無產階級的革命性、先進性、堅定性解釋為不講人性、不近人情、不合人道的東西。他們認為,這種做法與剝削階級對共產黨人的詆毀遙相呼應,隻會影響科學理論的聲譽、傷害廣大群眾的感情、破壞革命陣線的團結。

馬克思和恩格斯熱愛平凡、素朴而又富有朝氣和情趣的普通人生活。兩位導師留下的書信以及親友們的回憶文章充分說明,他們和我們一樣,喜歡“人間有味是清歡”(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的淳朴溫馨的生活,也喜愛“草草杯盤供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王安石《示長安君》)的親切和諧的氛圍。他們尊重每一個普通人的情感,贊美正直善良、純潔忠厚的秉性,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這種深摯的人文情懷和社會理想使他們的內心總是充滿陽光。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立和發展無產階級科學理論的過程中,對人性問題進行過深入的考察和科學的論述,對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進行了徹底的批判。根據他們的科學論述,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是在一定的社會制度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形成的人的特性,它取決於社會生活特別是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因而在歷史上是不斷演變的﹔現實的、具體的人性,在階級社會裡往往打上階級的烙印。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在創造性的勞動和奮斗中表現出的自身的特性之美,就是人性美。它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和實踐精神,反映了人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蘊含著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因而對社會的進步具有積極作用。然而,在私有制條件下,人性美受到了踐踏和玷污。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要使人性美重新高揚,讓每一個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就必須依靠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進行徹底的革命,消滅私有制,實現共產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告訴我們,他們是多麼珍重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奮斗實踐中形成的純潔自然、未曾異化的美好品格,多麼希望通過社會變革實現人的徹底解放。正因為如此,他們贊頌工人階級恪守的人間“真情”,指出隻有這個偉大的階級才“向我們放射出人類崇高精神之光”﹔他們十分珍惜同志之間、戰友之間肝膽相照的友誼和親如手足的“人情味”,非常尊重普通群眾真誠熾烈的親情,特別是純潔無私的母愛。

對人性美的肯定和推崇,是恩格斯心中的革命情愫和進步理念的原初基點之一。在斗爭實踐和理論探索中,恩格斯的朴素感情逐步得到提升和轉化,最終升華為革命的理想和科學的信念。這一切,使我們不禁想起列寧的經典名言:“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由此,我們也聯想起中國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具有哲理意蘊的警句:“道始於情。”(《郭店竹簡·性自命出》)

恩格斯矢志不渝、一往無前的奮斗經歷和他那些感人肺腑的友情、愛情、親情故事連在一起,構成了一部氣勢如虹而又溫暖如春的壯麗史詩。這部史詩會使無數中華兒女為之動容。如果我們認真研讀恩格斯闡述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的著作,同時仔細閱讀他寫給志同道合的戰友、投身革命的工人、追求進步的學者以及尋找真理的青年們的書簡,然后再去看一看他與母親、弟弟、妹妹、侄子的通信,我們的眼前就會出現一位高瞻遠矚、胸懷天下而又平易近人、感情豐富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形象﹔我們的心中就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事業同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在這種情景下,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起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聯想起許許多多的古詩古訓、先哲先賢。從《詩經》裡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小雅·蓼莪》),到唐詩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李商隱《送母回鄉》)﹔從孔子主張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到孟子倡導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章句上》)﹔從老子闡述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到庄子強調的“丘山積卑而為高,江河合水而為大,大小合並而為公”(《庄子·則陽》)……中華民族千古傳誦的經典名篇所表達的人文精神、道德價值和歷史智慧,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靈魂。當我們全面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品德與人格風范時,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高尚節操和磊落襟懷,同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執中道、尚和合,重效驗、疾虛妄,愛自然、贊化育,憂天下、求大同的價值理念、人生信念和道德觀念,是相契相應、互通互融的。此時此刻,我們的內心深處就會產生“高山流水遇知音”(張孝祥《丑奴兒·玉節珠幢出翰林》)的感動和喜悅。

確實,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炎黃子孫的知音。正是他們運用深邃的思想、嚴謹的邏輯、中肯的語言和親切的方式,啟發我們樹立起對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自覺與自信,使我們真切地體悟到: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演進歷程中,形成了看待宇宙與人生、觀察自然與社會、思考歷史與未來的獨特文化和獨特精神,這種文化和精神憑借愈挫愈強的生命力、長盛不衰的創造力、海納百川的包容力和凝聚人心的感召力,卓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發展和進步作出了無與倫比的杰出貢獻﹔這種文化和精神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絕不是塵封的古董,它們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斷生成著的開放的系統,是在人民實踐中持續發展著的有生命的存在。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許多重大觀點具有天然的、內在的契合性,是中國人民接受並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深厚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進一步引導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必須特別重視挖掘中華文明的精華,激活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一方面要更加自覺地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更加主動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萃和要素融入馬克思主義,實現兩者的融合貫通。我們深信,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偉大進程中,我們必將更加完整准確地把握和運用歷史發展規律,通過不懈奮斗,使璀璨的中華文明青春永駐、風華長存,不斷創造新的奇跡、呈現新的輝煌。

我們的人生之路,山長水遠,不可能處處都平坦寬敞、柳暗花明﹔在這裡,時有風雪載途,時有坎坷曲折,有時還會遇到非常嚴峻的挑戰和考驗。但我們有幸與偉大的革命導師結伴同行。有他們的教誨和指引、示范和激勵,我們就能經常做到“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朱熹《學規類編》),在跋山涉水、激流勇進時不斷增長智慧和勇氣、獲得溫煦與光明,從而進一步主動自覺、樂觀自信地探求生活的真諦,實現生命的價值。

作者附記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留下了大量書信,其中有一部分是家書。長期以來,對於這些寫給親人的書簡,人們一般隻看重它們作為傳記素材的史料價值,很少關注它們的思想內涵。誠然,家書中通常不會有高瞻遠矚的戰略分析和深中肯綮的理論闡述,但是,家書的獨特性質和內容常常讓偉人的淳朴本色躍然紙上,使讀者感受到他們身上的人格之美和人性之光。在多年的經典文獻編譯工作中,我看到,革命導師的家書往往觸及鮮為人知的生活層面,生動地折射出他們的崇高信念和寬廣襟懷,具有彌足珍貴的思想價值﹔因此,在經典作家研究領域,這是一片值得用心耕耘的園地。本文是我為實踐這一思路所做的嘗試。鑒於恩格斯的親情是他的人生經歷和情感世界中的重要因素,而研究者很少論及,我決定先選擇這個視角,通過對家書和相關史實、文獻的考証,澄清一些誤讀和誤解,力求准確再現恩格斯的精神風范和個性風採,讓大家深切感悟這位革命家的赤子之心。

2021年重陽節初稿,2022年5月8日定稿於新京兆堂

(韋建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央編譯局原局長)

(來源:《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