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作者:張南    發布時間:2022-08-05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黨的十三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黨的十二大以后,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進,迫切需要中國共產黨在深刻分析基本國情、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應遵循什麼樣的基本路線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作出明確回答。在這樣的背景下,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這次大會被稱為“是我們前進的裡程碑”,充分表明其在黨的歷史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

黨的十二大以后,改革開放由此全面展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新局面。其特點是:農村改革在鞏固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改革的重點逐步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由試點發展到全面鋪開﹔其他領域也隨之邁出改革步伐。

1983年1月,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作為198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下發。此后,中共中央連續發出三個“一號文件”,進一步穩定和完善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87年,全國有98%的農戶實行了這種責任制,億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從根本上動搖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要求在農村設立鄉政權。到1984年底,全國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設,實行了近27年的人民公社制度至此不復存在。這是農村經濟和政治體制的重大改革。

在農村改革的推動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穩步展開,但是總的來看這些改革還是初步的、零碎的,必須要擺脫舊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忽視商品經濟等舊觀念的束縛。在這樣的背景下,1984年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並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的重大理論貢獻是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鄧小平對《決定》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決定》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性質、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提出的新認識以及在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上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為深入推進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根本理論指導。

以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搞活國有企業為中心展開,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實行廠長(經理)責任制,並在大多數國有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對一些小型國有企業實行租賃經營,在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為了搞活國營企業,建立優勝劣汰的激勵機制,這一時期還試行了企業破產制度。1986年12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標志著企業改革又前進了一大步。

黨的十二大以后,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推進,特別是經濟特區發展勢頭強勁。1984年初,鄧小平先后考察了深圳、珠海、廈門和上海,他在考察中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証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根據鄧小平的意見,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對外開放初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在沿海形成了包括2個直轄市、25個省轄市、67個縣,約1.5億人口的對外開放前沿地帶。

隨著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扎實推進,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為了進一步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自黨的十二大開始,大批年富力強的干部得到使用。1985年9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對中央領導層進行較大規模的調整,使中央領導層在年輕化方面前進了一大步,有力推動了干部新老交替和干部隊伍結構的改善。為了集中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1983年至1987年,全黨自上而下、分期分批對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進行全面整頓,黨內思想、作風、組織嚴重不純和紀律鬆弛的狀況有了改變和進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各方面改革的陸續展開和推進,我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體制改革、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在黨的十三大召開之際,如何對這9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進行總結﹔如何使改革開放政策得到科學理論的支撐,從而保持長期的穩定性、連續性﹔如何概括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和形成的基本路線﹔如何規劃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如何深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保証我們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勝利前進,成為全黨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黨的十三大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召開的。

(二)

以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為起點,十三大的籌備工作拉開了序幕。鄧小平直接指導了黨的十三大報告的起草和大會的籌備工作。

鄧小平一再強調,十三大的報告要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改革的性質講清楚,闡明我國的改革是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而不是搞資本主義,這樣就可以把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認識統一起來,更加勇敢地更加大膽地投入改革。他還強調,加快和深化改革,尤其是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議程,應該是十三大的主題和基調。1987年2月,鄧小平同幾位中央負責人談話,在談到十三大報告起草時,明確提出:“十三大報告要在理論上闡述什麼是社會主義,講清楚我們的改革是不是社會主義。要申明四個堅持的必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必要,改革開放的必要,在理論上講得更加明白。十三大報告應該是一篇好的著作。”同年3月8日,在會見坦桑尼亞總統姆維尼時,針對一些人對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誤解,鄧小平指出:“今年下半年,我們要召開黨的十三大,大家看了十三大的結果就會清楚。總的講,我們有四個不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變,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變,對外開放政策不變,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方針不變。”

黨的十三大很好地貫徹了鄧小平的要求。1986年10月,十三大報告的起草工作正式開始。經過反復討論,起草工作負責人於1987年3月向中央政治局常委鄧小平報告了起草設想。提出,報告全篇擬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立論的根據。因為以此立論,才有可能把必須避免“左”右兩種傾向這個大問題說清楚,也才有可能把我們改革的性質和根據說清楚。如能這樣,對統一黨內外認識很有好處,對國外理解我們政策的長期穩定性也很有好處。3月25日,鄧小平看了這個設想后,寫了一句話:“這個設計好。”此后,報告起草小組就按照這個思路,開始了具體的起草工作。

1987年5月,報告初稿完成。經過兩次大的修改后,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在北戴河就第三稿進行討論,根據與會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見形成第四稿,決定發到黨內外約5000人的范圍征求意見。10月20日,黨的十二屆七中全會在對第六稿修改150多處后,形成提請黨的十三大審議的第七稿。25日,根據代表團討論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又作了數十處修改,形成第八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參加大會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著全國4600多萬名黨員。開幕大會由鄧小平主持。大會作的報告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報告分七個部分:一、歷史性的成就和這次大會的任務﹔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三、關於經濟發展戰略﹔四、關於經濟體制改革﹔五、關於政治體制改革﹔六、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七、爭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勝利。十三大報告把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整個報告立論的基礎,從這個基本國情出發來說明我國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建設、避免“左”右兩種傾向等各項任務。

黨的十三大首次採用差額選舉的方式選出了由委員175人、候補委員110人組成的中央委員會,由委員200人組成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由委員69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大會選出的新的中央委員會委員中,55歲以下的佔46.3%,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佔73.3%,在干部年輕化和知識化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大會分別通過《關於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部分條文修正案〉的決議》《關於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關於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

1987年11月2日,黨的十三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鄧小平雖然退出了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常委會,但小平同志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仍然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關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為黨領導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繼續發展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

黨的十三大的中心任務是堅持和發展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路線,加快和深化改革,進一步確定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大政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

黨的十三大最主要的貢獻,是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十三大報告強調,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也正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

黨的十三大同時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從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總起來說,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后的階段﹔是由農業人口佔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產業人口佔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

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黨的十三大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黨的十三大又一重大貢獻是提出了“三步走”經濟發展戰略。中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生產力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是實現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因此,黨的十三大著眼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對我國經濟建設作出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是我們黨關於中國經濟現代化長遠發展目標的總構想,它把黨的十二大所規定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進一步豐富和具體化了,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致力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雄心壯志,是一個積極可靠、激勵億萬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宏偉戰略。

黨的十三大還對加快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關於經濟體制改革,大會重點闡述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針對改革中的某些疑惑和爭議性問題,闡述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二是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強調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應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計劃和市場的作用范圍都是覆蓋全社會的﹔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三是圍繞轉變企業經營機制這個中心環節,闡述了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的主要任務,這就是:分階段地進行計劃、投資、物資、財政、金融、外貿等方面體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計劃商品經濟新體制的基本框架。大會為此要求:按照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搞活全民所有制企業,促進橫向經濟聯合的進一步發展,加快建立和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逐步健全以間接管理為主的宏觀經濟調節體系﹔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繼續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和正確的分配政策。

經濟體制改革的展開和深入,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愈益迫切的要求。大會認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是要興利除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於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達到了這個近期目標,就能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奠定良好的基礎,進而逐步實現長遠目標。大會報告從進一步下放權力、改革政府工作機構、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會協商對話制度、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黨的十三大還對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作了深入論述。大會指出,黨必須經得起執政和改革開放的考驗,這是新時期黨的建設必須解決的最重大的課題。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黨內反對腐敗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必須從嚴治黨。要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走出一條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設來加強黨的建設的新路子。

(四)

黨的十三大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開辟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意義,強調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代化建設相結合的產物,是扎根於當代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統一認識、增強團結的思想基礎,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大會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特別是大會闡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在原有基礎上有了新的提升。

(作者單位:吉林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