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彈一星”研制歷史看“國之大者”

作者:班永吉    發布時間:2022-08-23   
分享到 :

“兩彈一星”工程是20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組織實施的以研制導彈、原子彈和科學試驗衛星為主要內容的重大國防工程。在此過程中鍛造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飽含“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的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就要以此教育廣大干部群眾心懷“國之大者”,培育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不懈奮斗。

國家博物館 圖

“兩彈一星”戰略的實施與成功因素

我國“兩彈一星”事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抵御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打破大國的核壟斷、核威脅、核訛詐以及軍備競賽的國際環境,為了維護中國地位,而作出的戰略抉擇,它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艱難抉擇與最終成功。

20世紀50年代中期,面對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激烈的軍備競賽趨勢,為盡快增強國防實力,保衛和平,促進我國科技事業和國防工業的發展,黨中央決定優先發展以導彈、原子彈為代表的尖端技術。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作出了發展“兩彈一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策。

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於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這一年,成立了以萬毅為部長的國防部第五部,負責領導特種部隊的組建工作﹔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負責統一領導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不久國防部第五部合並到國防科委。1959年6月,中蘇關系破裂,蘇聯終止合同,隨后撤走專家。毛澤東毅然決定:自己動手,從頭摸起,准備用8年時間,造出原子彈。他明確指出:“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中央把原子彈工程定名為“596工程”,要造“爭氣彈”。

1960年,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69年9月23日,我國成功進行首次地下核試驗﹔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鄧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志。”

2021年9月,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赫然在列。這是我們黨在總結百年黨史從而繼往開來的重要歷史時刻,對“兩彈一星”事業的肯定和繼承。

(二)“兩彈一星”成功研制主要因素。

回顧“兩彈一星”研制的歷史,成功背后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黨中央的正確決策和堅強領導,是“兩彈一星”事業勝利發展的根本保証。“兩彈一星”事業傾注著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戰略智慧和大量心血。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一缺錢、二缺人、三缺技術,在這樣的基礎上搞尖端科技,談何容易?在1955年1月中央決定原子彈上馬的會議上,毛澤東說:“出兵朝鮮我想了三天,要不要搞原子彈,我想了三年。”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說:“哪怕褲子當了,也要搞中國的原子彈。”主抓“兩彈一星”的聶榮臻指出,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研成果”。具體負責總指揮的張愛萍說:“再窮也要有一根打狗棍。”這樣,全體科技攻關人員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地干。

全國各條戰線的大力支持,是“兩彈一星”事業順利發展的堅強后盾。當年搞“兩彈一星”,中央一聲令下,全國上下立刻行動,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力出力。為了發射中心的創建,當年居住在場區的350多戶土爾扈特蒙古族牧民義無反顧地讓出了世代生息的草地,北遷140公裡另建家園。1970年發射東方紅衛星時,萬民齊上陣,僅守護通信線路一項任務,全國就出動了60萬民兵,每根電線杆下面站一名民兵。全國26個部(院),20多個省區市,1000多家工廠、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通力協作、頑強拼搏、刻苦鑽研、協同攻關,攻破了一個又一個核心技術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科技成果,原子彈研制中的“九次計算”“草原大會戰”,氫彈原理突破中的“群眾大討論”“上海百日攻堅戰”等,都充分體現了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國防科技戰線的辛勤努力和奉獻精神,是“兩彈一星”事業勝利發展的基本動力。一是“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當年搞“兩彈一星”,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這既是保密要求,又是創業者的集體自覺、使命自覺。1958年秋,接到原子彈研制任務后,鄧稼先在大西北隱姓埋名一干就是28年。1958年,黃旭華被秘密召至北京,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論証與設計,這一走就“人間蒸發”30年,父親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見他一面。陳能寬1960年6月調入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從此,他在並不熟悉的爆轟物理領域,近乎白手起家,隱姓埋名長達25年。孫家棟於1967年7月被調去負責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體設計。從少年時夢想修大橋,到前往蘇聯學習航空發動機專業,從回國之初研制導彈,到與衛星結下不解之緣,后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勛稱號的孫家棟人生幾經轉折,如今還在為中國航天事業奮戰。

二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骨灰,獻了骨灰獻子孫”。“兩彈一星”創業初期,駐地大多偏遠封閉、教育條件差,奮戰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很多夫妻出自名牌院校,孩子卻考不上大學,但廣大科技人員寧可虧了身子、苦了妻子、誤了孩子、沒有票子,也不肯放下肩上這副擔子。由於核武器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在任何一個國家,研制核武器工程都被視為最高機密。中國的原子彈研制同樣如此,其計劃的核心內容隻有極少數高層領導知情,連全權負責整個核武器研制計劃的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內部,在日常交流時也僅僅是以代號相稱。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互相不知道對方名字,也不清楚對方的研究內容。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研究的對象將會用在何處。直到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很多研究人員才明白自己參與的項目居然是制造中國的首枚原子彈。他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但他們的偉業史冊長存!

三是“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當年“兩彈一星”試驗,為了把萬一失利的損失降到最低,僅在發射陣地留下7名指揮操作人員。上陣前他們都留下遺書,向黨組織遞交了“生死狀”:死就死在陣地上,埋就埋在導彈旁——這就是后來載入航天史冊的“陣地七勇士”。1959年2月18日被任命為第20訓練基地司令員的孫繼先提出一個口號:“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他帶領中國導彈發射事業的先驅者們,不到3年,就建設完成基地基礎設施,而當年的蘇聯專家曾預計基地建設需要15年時間。1990年4月13日,孫繼先因病逝世,按照遺願,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酒泉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孫繼先們”忠實踐行了這個誓言。

在“兩彈一星”研制過程中付諸的艱辛和苦難,為我們打造國之重器提供了有力保証,其中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我們做好各方面工作提供了強大精神武器。

“兩彈一星”成功研制的重大意義

新中國“兩彈一星”是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在較短時間內成功地研制出的,創造了非凡的人間奇跡,更是中國人民挺直腰杆站起來的重要標志。“兩彈一星”研制成功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現實意義。

(一)“兩彈一星”事業彰顯了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為核心的家國情懷。

新中國成立后,“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兩彈一星”開始之初,我國經濟貧窮、工業落后,尖端科技幾乎一張白紙,能在此基礎上干成驚天動地的事業,“兩彈一星”精神無疑起到了先導作用。聽從黨的召喚、追尋強國夢想,始終是國防科技工作者最真摯的情感、最堅定的信念。據統計,在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就有21位是沖破重重險阻、毅然歸國的功臣,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是典型代表。為了回國,錢學森隱忍負重5年,歷盡波折,最終在1955年踏上回國的旅途。他曾滿懷深情地引用了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話:“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像錢學森這樣,為報效祖國而歸來的科學家還有很多,正是他們像黑暗中點亮天空的一顆顆恆星,照亮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征程。

科學家們在“兩彈一星”事業中,克服了我國經濟、技術、人才、自然等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扛住了大國的核壟斷、核威脅、核訛詐造成的壓力,經受住諸多領域從零起步的考驗,終於讓“蘑菇雲”震驚世界。在為“兩彈一星”驚世偉業奮斗過程中,錢學森的“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郭永懷的“成為祖國力學事業的鋪路石子”,王淦昌的“我願以身許國”……他們都生動詮釋了“兩彈一星”元勛們熱愛祖國的奉獻精神、以身許黨、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他們的名字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熠熠生輝,他們的事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光照千秋。

(二)“兩彈一星”事業體現了獨立自主意識,讓中華民族挺直了精神脊梁。

早在“兩彈”結合試驗時,周恩來就提出了“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十六字方針。國防科技戰線始終把這十六字方針作為座右銘,把“成功至上、質量第一”作為職業追求。

北京第六研究所(現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靠一股自力更生的干勁,硬拼無數個日日夜夜,建成了二氧化鈾簡法生產廠。到1962年底,這個名字裡既沒有“礦”也不帶“廠”的單位,提供了噸量級的高純度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加速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在研制“兩彈一星”征程中,探索者們憑借最基本的物理學原理,用一張書桌、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一顆熱心、一個不知疲倦的大腦日復一日進行計算,終於創造奇跡。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讓新中國搶佔了科技制高點,創造出獨特非凡的中國奇跡,由此形成了偉大“兩彈一星”精神,成為永恆的精神富礦。正是“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讓中華民族挺直了精神脊梁,讓世界為之驚呼敬嘆。

(三)“兩彈一星”事業大大鞏固了我國大國地位。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通過打贏抗美援朝這一立國之戰,奠定了大國地位。然而,新中國卻仍然被敵對勢力虎視眈眈。

從“兩彈”起步到衛星上天,正是這十幾年,我國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機遇,與歐美強國站到了同一條跑道上。這個成就很了不起,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巨大,推動了科學技術、工業發展、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等領域的深刻變革。從此,中國躋身大國行列,世界大三角開始形成,我國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的重要角色之一。

隨著“兩彈一星”事業的持續發展,我國的國防、軍事實力還將會有大的躍升,人民軍隊應對強敵威懾的重器將更多,“拳頭”將更硬。

“兩彈一星”研制過程雖已成為歷史,但在大國崛起過程中所建立的不朽功勛,所蘊含的精氣神,將永遠激勵著無數海內外炎黃子孫為中華之崛起、為民族之復興不懈奮斗。我們既虛心學習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又堅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壓,一定能夠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兩彈一星”精神的當代價值

“兩彈一星”的研制,是心懷“國之大者”的重要體現,值得在當代賡續傳承和發揚。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談到“國之大者”。“國之大者”,就是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社會長治久安的大事。對於中國共產黨人而言,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責任擔當、家國情懷是心懷“國之大者”的精髓所在。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

(一)心懷“國之大者”,就要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反擊美西方的“卡脖子”行徑。

“國之大者”,顧名思義就是國家大事要務。當今時代,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心懷“國之大者”,就要積極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要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為黨和國家奉獻一切。

要發揚集體主義精神。1982年,彭桓武和十名科學家因解決原子彈、氫彈研究中的數學物理問題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按照國家規定,這枚獎章應該授予名單中排名第一的獲獎者。后來被授予“兩彈一星”元勛稱號的彭桓武當時排名第一,卻堅決提議由單位保存獎章,獻給為“兩彈一星”事業貢獻過力量的每一個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彈一星”事業的成功,除了優良的學風,老一輩科學家扎實的功底,還有整個團隊的勤奮拼搏。正是這種集體主義精神,我們共克時艱,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壯舉。

要運用集體的力量反擊美西方的“卡脖子”行徑。如今,面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尤其是美西方對我國“卡脖子”的封鎖,我們同樣需要在新形勢下做好集體攻關,克服新的“婁山關”“臘子口”等挑戰,在科技研發方面走出一條新的趕考之路、長征之路。例如為了推動芯片國產化,扶持中國芯片企業,在國家層面進行行業合作,繼承“兩彈一星”集體攻關經驗,必將使我國科技行業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活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不依附別人,不掠奪別人,永遠不稱霸,就一定能夠不斷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

(二)心懷“國之大者”,就要在黨的旗幟下,明確人生前進方向。

在新時代,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心懷“國之大者”,要凝聚在黨的旗幟下,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明確人生正確航向。

應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善於把握政治因素。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態,善於把局部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局,做到既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要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少打小算盤、算小賬。應對青少年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更加重視愛國主義教育,讓大家從小立下報效祖國的凌雲壯志。每年各地應有計劃地組織大中小學生去馬蘭基地、金銀灘、羅布泊核試驗基地、樂山中國核聚變博物館等“兩彈一星”或“三線建設”基地看看,了解國防科技工業歷史,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為人民戰斗、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斗,譜寫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向英雄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榜樣學習,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

(三)心懷“國之大者”,就要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舉國體制優勢。

學習“兩彈一星”精神,心懷“國之大者”,就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保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

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在原來的基礎上總結經驗,進一步探索和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讓市場機制和國家體制不斷結合、深入融合。我們要努力為市場主體、科研主體創造條件,讓其充分發揮主動創新能力。我們對開放創新的重視,對國際規則的遵循,從而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環境中,保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同時,在對外開放環境中,還應做好大統戰工作,挖掘各方面人才為我所用,從而最大限度凝聚人才,實現預期目標。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把對祖國血濃於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事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國家博物館 圖

“兩彈一星”的研制歷史雄辯証明,中國人民不但善於破壞一個舊世界,也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我們要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心懷“國之大者”,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原文刊載於《湘潮》202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