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戰役革命文物裡的紅色印記

作者:於 軍 鄭凱文    發布時間:2022-08-26   
分享到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搶佔蘭州黃河鐵橋。

解放戰爭時期,蘭州戰役是解放大西北中最關鍵、最激烈的一次決戰。此役,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浴血奮戰英勇殺敵,殲滅敵人27000余人,消滅了國民黨在西北地區戰斗力最強的馬步芳主力。蘭州戰役的勝利,動搖和瓦解了國民黨反動派在西北地區的政治統治,摧毀了以馬步芳軍事集團為核心的國民黨西北戰略防御體系,加快了青海、寧夏、新疆的解放步伐,在大西北解放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在攻克蘭州的戰斗中,我軍廣大指戰員萬眾一心、前仆后繼、浴血奮戰、視死如歸﹔許多營團干部始終沖殺在第一線,表現出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頑強戰斗、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戰爭的硝煙雖已遠去,但一件件文物、革命遺址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帶著革命先輩英勇奮斗的足跡,述說著1949年秋我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與敵血戰、解放蘭州的壯舉。這些革命文物蘊含著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正代代相傳,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增強歷史自信自覺、賡續紅色血脈、凝聚奮斗力量,走好新征程之路。

第一野戰軍指揮部的桌椅

蘭州戰役紀念館館藏第一野戰軍指揮部的木質桌子和兩把木質座椅

蘭州戰役期間第一野戰軍指揮部的木質桌子和兩把木質座椅,省級一級文物,現收藏於蘭州戰役紀念館。

在蘭州戰役紀念館內,有這樣一處還原的場景:窄小的房間,正中放著一張方桌,兩旁各有一把黑漆的木椅,牆上挂著一張作戰圖。而這,正是1949年決戰蘭州之前,彭德懷司令員兼政委率領的第一野戰軍的指揮部。擺放的這一張桌子和兩把椅子見証了那段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

1949年8月19日,蘭州戰役打響在即,第一野戰軍急需找到合適的地方設立指揮部。最后,在榆中縣連搭鄉喬家營的王文生家,設立了第一野戰軍的指揮部,在定遠鎮豬嘴嶺設立了十九兵團指揮部,在和平鎮邵家泉設立了6軍指揮部,63軍在金崖鎮尚古城設立了政治部,在歇駕嘴和李家庄設立了戰地醫院,在清水驛和甘草店設立了后方醫院。

在第一野戰軍指揮部中,彭德懷向中央軍委電告了蘭州戰役作戰計劃,接收了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關於《須集中三個兵團全力於攻蘭戰役》《對攻打蘭州的幾點意見》《同意進軍寧夏新疆作戰計劃等部署》等電報指示,召開了兩次大的軍事會議,確定了8月21日全線發動試攻方案。經過兩天的試攻,雖然給敵人以很大殺傷,但沒有奪得敵人一個陣地,自己傷亡也很大。根據這種情況,彭德懷果斷下令,停止攻擊,迅速進行陣地總結。在認真總結試攻經驗,重新調整攻擊部署的基礎上,一野司令部向各攻蘭部隊發出了進攻蘭州的戰略指示,要求各部隊進攻時需仔細觀察,精密計劃,充分准備,集中優勢兵力、火力、技術於一點,一個山頭、一個陣地,逐次殲滅敵人,不攻則已,攻必奏效。要求大家要認真總結經驗,充分做好准備工作,待命總攻。25日拂曉,解放軍對蘭州敵守軍全線發起總攻,一舉消滅了馬步芳主力,取得了蘭州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政府堅守西北,屏障西南,待機重來的戰略企圖,為徹底解放西北五省區遼闊的疆土奠定了基礎,加快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英雄團長王學禮使用過的物品

王學禮使用過的枕套、毛帽子、毛毯、毛襪子

1994年4月,蘭州市有關人員來到陝西省神木縣,走訪英雄團長王學禮家時,他的家人把一條王學禮曾經使用過的毛毯送給了工作人員。這條毛毯和他使用過的毛襪等現已成為省級一級文物,收藏於蘭州戰役紀念館。

在進軍大西北之前,王學禮曾去軍醫院看望妻子蘇維仁。當時愛妻已有身孕,但得知王學禮要去西北作戰,就把家裡最值錢的一件毛毯帶給丈夫,而丈夫覺得妻子有身孕更加需要這件輕薄又暖和的毛毯。夫妻倆三番五次推讓后,王學禮說不過妻子就答應自己帶上。然后兩人談了談夫妻共同關心的戰事,談完后蘇維仁送走了上前線的丈夫。幾個小時后蘇維仁想休息一下,便坐在床邊,把被子拉過來在床頭上靠一靠。這一拉才發現丈夫不知道什麼時候趁她不注意把毛毯放到被子后面。

蘭州戰役中,王學禮任團長的三十一團擔任主攻“蘭州鎖鑰”沈家嶺的重任。沈家嶺位於蘭州城西南,是敵人重點防御的三大主陣地中離黃河鐵橋最近的一個。

1949年8月25日凌晨,總攻開始。王學禮指揮部隊向敵人發起沖擊,連續突破敵人兩道防線。在向主峰進攻時,部隊遭到敵人頑強抵抗,一營、二營損失嚴重,王學禮果斷命令預備隊三營投入戰斗,很快攻佔第三道防線。這時,敵人用汽車運來大批后備部隊,妄圖奪回陣地。

經過拉鋸似的反復爭奪,三十一團牢牢守住了陣地,但傷亡慘重,全團隻剩170余人,危難之時,三十團趕來增援。歷時14個小時的激戰后,當日17時許,敵人沿沈家嶺主峰陣地的山坡潰退了,就在這即將勝利的最后時刻,突然,敵軍一顆炮彈在王學禮的身邊爆炸,一塊巴掌大的彈片穿透了他的左側腰部,鮮血染紅了沈家嶺的土地,這位英勇善戰的年輕團長光榮犧牲,年僅32歲。

王學禮的枕套上,醒目地繡著“在奮斗中去求真理”八個大字,深刻體現了王學禮團長偉大的革命情懷,也讓我們看到一名革命軍人當年身體力行的官兵一致、軍政一致、軍民一致的優良傳統和優秀品格。

“人民功臣”胡興國收藏的勛章及信件

西北軍政委員會授予胡興國的勛章

六十五軍政治部寫給胡興國父親的信

在蘭州戰役紀念館珍藏的一組珍貴的一級革命文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政治部寫的信及西北軍政委員會授予胡興國“人民功臣”稱號的兩枚勛章,為我們講述了一位普通農民青年為人民解放軍當向導,引導人民解放軍攻佔國民黨馬步芳部重要陣地古城嶺的戰斗故事。

胡興國,生於1929年2月,榆中縣和平鎮范家營村人,出生於武術世家,從小隨祖父練拳習武,是一位平常務農、熱愛習武的農民青年。

1949年8月,根據第一野戰軍指揮部的部署,十九兵團六十五軍負責攻佔馬步芳部古城嶺和馬家山防御陣地。馬步芳部為了死守蘭州,先后在古城嶺、馬家山等陣地上修筑了許多鋼筋混凝土碉堡、磚木結構的暗堡和磚木結構的地堡,埋設了許多地雷,在碉堡上安裝了探照燈,在碉堡群中挖了塹壕和交通壕,壕外架設了鐵絲網,封鎖住解放軍前進的道路。

那一年,胡興國20歲,常年在古城嶺一帶牧羊,他對這裡的溝溝岔岔、山山峁峁,十分熟悉,了如指掌。為了預防不測,他把馬家軍修筑的工事,埋設的地雷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8月19日傍晚時分,胡興國家所在的村接連響起了一陣陣槍聲和爆炸聲,他趕緊跑出去,想看看是怎麼回事。胡興國遇見了兩名解放軍戰士並跟隨他們見到了第一野戰軍六十五軍的一位首長,在詢問中他給解放軍指出了古城嶺附近敵人埋設的地雷位置。此后,胡興國成為十九兵團六十五軍一九三師五七九團營尖刀連的向導,他把尖刀連帶進陣地后與戰士們一起剪敵人的鐵絲網、挖戰壕,並在21日初攻中發揮自己的武功優勢,用連長給他的一把日本戰刀一連砍殺了五名敵人,與敵人拼殺了三個晝夜。到22日夜裡,一百多人的尖刀連包括胡興國隻剩下20人,他和剩余的戰士一起被部隊接替下來療傷。

1950年,西北軍政委員會授予胡興國“人民功臣”稱號,並授予這兩枚勛章。古城嶺戰斗結束后,十九兵團已經批准了胡興國的軍人身份,派人來胡興國家要帶走這位和部隊一起拼殺的戰士去解放寧夏,但由於家中原因他沒能當兵繼續打仗。后來,六十五軍政治部寫信給胡興國的父親胡清海,說如果家裡遇到困難就憑著這封信去找當地政府幫助解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政治部寫給胡興國父親胡清海的信,省級一級文物,現收藏於蘭州戰役紀念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政治部寫給胡清海的信

胡老先生:

蘭州戰役內收到人民的積極支援和一切的貢獻,因有你兒胡興國同志給人民解放軍帶路攻上古城嶺,消滅馬匪,也是為了早日解放蘭州,為西北人民在戰線中出盡一切力量,而完成光榮任務。我們知道,受盡膽怕及心苦,但是現在相距太遠,不知別后情況。過去馬匪搶糧十室九空,人民受到很多損失。希收到信后,有困難將信交到當地政府,讓他們適當處理。

軍禮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六十五軍政治部

1952年2月16日

胡興國把六十五軍送來的信和功勛章一並收藏起來,從不向人說起,繼續務農習武,也沒有向政府提出過任何要求。但他沒有忘記一起犧牲搏殺的“戰友”,每年的清明節他都要到蘭州市烈士陵園看望長眠在這裡的烈士。2012年9月18日,胡興國把當年六十五軍政治部寫的信和他榮獲的兩枚獎章捐贈給了蘭州戰役紀念館,塵封的往事從此走進人們的視野。

蘭州戰役遺址——皋蘭山營盤嶺

營盤嶺現存碉堡

營盤嶺位於蘭州市皋蘭山東南約5公裡處,海拔2171米,面積約1平方公裡。山勢險要,易守難攻,為蘭州東南天然屏障。明代以來屢為設防駐兵之地,故名營盤嶺。營盤嶺是解放蘭州戰役中主陣地遺址之一,該遺址於1981年9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駐守營盤嶺的是馬步芳部精銳主力82軍248師(軍長馬繼援為馬步芳之子)。營盤嶺上有鋼筋水泥明碉暗堡,從上到下有3道環形9米垂直峭壁。峭壁上沿挖有壕溝,壕溝兩邊布有鐵絲網。壕溝之間的山坡上,布滿了以25公斤航空炸彈為引爆裝置的梅花雷﹔明碉暗堡之間,有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地道相連。圍繞著山頂有三重防護陣地,自上而下分別叫三營子、二營子和頭營子。一整套防御工事,把整個山嶺變成了一個大碉堡。馬繼援認為:“營盤嶺是牢不可破的鐵陣”。

1949年8月25日凌晨,第一野戰軍第6軍數十門大炮集中火力向敵方陣地猛烈轟擊,攻打營盤嶺戰斗開始。當步兵沿著交通壕進到敵前沿陣地時,被三道峭壁擋住了去路,前沿部隊完全暴露在敵火力之下,三個爆破組輪番爆破都未成功。6軍17師50團3營7連指導員曹德榮抱起三個炸藥包向峭壁沖去,用手托起25公斤重的炸藥包,把峭壁炸開了一個缺口,戰友們踏著英雄用生命開辟的道路,沖入敵陣地,迅速佔領了敵人的第一道防線。

進攻營盤嶺頂峰時,進攻部隊傷亡過半。16時,第6軍所有的后續部隊全部投入戰斗,發起對營盤嶺最后總攻。不多時,三面紅旗先后在敵人陣地上豎起,但旗杆被打斷,紅旗落下來﹔又豎起又落下,再豎起再落下。就這樣紅旗七落七升,每一次起落,都有一批戰士倒下。激戰中,戰士們的子彈打光了用手榴彈,手榴彈打光了拼刺刀,刺刀折了就赤手空拳和敵人肉搏。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戰士,前仆后繼,視死如歸。到了第八次,有幾十面紅旗在營盤嶺上同時豎起,營盤嶺全部被我軍佔領,蘭州的南大門終於被打開。

皋榆工委協軍團舊址

榆中縣皋榆工委協軍團舊址

皋榆工委協軍團舊址,2011年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皋榆工委協軍團舊址(六十三軍政治部駐地)位於榆中縣金崖鎮尚古城村共產黨員沈秀峰開辦的“福元泰”煙坊。保存有協軍團用過的房屋1000多平方米,結構基本完好,保護范圍1500平方米。

1949年6月,為迎接和支援解放大軍,皋榆工委書記羅揚實指示皋榆工委下屬的金崖工委書記陸長林、宣傳委員陸治安和東區工委書記陸善亭,在苑川河畔的金崖地區組織一個群眾性的團體,以便開展支前工作。7月29日,皋榆工委所屬西區工委被敵人破壞,為避免不必要的犧牲,皋榆工委緊急指示東區工委將部分黨員暫時疏散,協助金崖工委開展支前工作。

8月初,以金崖工委所屬黨員為主,聯合東區工委疏散下鄉的黨員以及蘭州回鄉進步學生,50多人正式組成皋榆工委協軍團,陸長林任團長,陸治安、陸善亭、沈秀峰任副團長,團部設在金崖尚古城沈秀峰開的“福元泰”煙坊裡。它的主要任務是:宣傳黨的政策,消除群眾顧慮,安定民心﹔組織群眾迎接解放軍﹔借糧借草,支援前線﹔給部隊介紹榆中和蘭州的社會情況﹔派人給部隊帶路﹔幫助部隊偵察敵情。8月13日,協軍團在“福元泰”煙坊大門口挂出皋榆工委協軍團的牌子,協軍團由秘密活動轉為公開工作。

為了盡快發動群眾支援人民子弟兵解放蘭州,協軍團一面派人到山裡宣傳解放軍到來的消息,動員他們迅速返回家鄉,一面組織青年學生連夜趕寫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的《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熱烈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打倒馬步芳,解放大西北!”等布告和標語,派人在苑川河沿岸村庄張貼。不過一兩天,在山裡躲避的群眾陸續回到家中。

8月16日榆中縣解放,解放軍隊伍浩浩蕩蕩開進金崖地區,這裡已經是解放蘭州的前沿陣地。協軍團便在軍隊干部的大力協助下,發動和帶領群眾開展轟轟烈烈的支前工作。協軍團成員按照事先的分工,有的組織群眾給解放軍帶路,有的發動群眾歡迎解放軍,有的抓緊籌集糧草。根據戰斗需要,協軍團還組織和蘭州回鄉的地下黨員、進步學生座談,分析城內敵我雙方情況,繪制了一份粗略地圖交給解放軍。為了搞好支前工作,協軍團從東面的過店子村到西面的黃家庄村設立了6個支前站。

在協軍團的帶動和影響下,在500多名軍隊干部的大力協助下,榆中全縣的支前工作從8月中旬到9月10日前后,共為部隊籌集糧食3萬多石(約4500萬斤),支前民工達35000多人次,支前牲畜16600多頭次,支前大車1500多輛次,為支援蘭州解放和大西北解放,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蘭州市委黨史辦公室)

(來源:甘肅日報2022年8月26日第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