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作者:付吉佐    發布時間:2022-09-02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主題。跨入新世紀,“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歷史地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人面前。黨的十七大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對科學發展觀作了全面闡述,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根本保証。

(一)

2003年早春,正當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部署,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型性肺炎(簡稱“非典”)暴發了。

面對疫情肆虐,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及時作出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的重大決策。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共克時艱,有效控制了“非典”。

抗擊“非典”的勝利,充分顯示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同時,這場突發性災害也暴露出我國在經歷一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之后,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區域發展不夠協調﹔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后﹔突發事件應急機制不健全,處理和管理危機能力不強等。面對錯綜復雜的世情、深刻變化的國情,黨中央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個重大理論命題。

2003年8月底9月初,胡錦濤在江西考察時,明確使用了“科學發展觀”這個概念,提出要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在黨的正式文件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強調“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4年3月,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基本要求和指導意義作了全面闡述。他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証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對我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

科學發展觀提出以后,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展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向前發展。

經濟建設方面。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五年中,黨中央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到2006年全面取消屠宰稅、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后,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激發企業活力、增強企業競爭力。金融、財稅、投資、價格、科技等領域改革取得新成果。經濟保持平穩快速發展,2003年至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連續5年達到或超過10%,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位。

政治建設方面。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提出進一步發揮全國人大代表作用、加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度建設的意見,促進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更好地發揮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作用﹔加強立法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制定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加強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制定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鞏固和壯大新世紀新階段統一戰線的意見﹔制定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保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和改進依法行政的各項工作,推進依法行政。

文化建設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家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斷加大,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社會建設方面。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2002年至2006年間,我國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從91.2%提高到96%﹔從2007年起,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不斷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在農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國農業人口的82.83%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城市,截至2007年初,全國共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0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近1800個。就業規模日益擴大:從2002年至2006年,全國城鄉就業人員從73740萬人增加至76400萬人,年均增長66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0%至4.3%的較低水平。

黨的建設方面。黨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加強。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系統闡明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意見》,對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作出部署﹔大規模培訓干部,認真實施《全國干部教育培訓“十五”規劃》,截至2006年底,全國參加各類脫產培訓的黨政干部1900萬人次﹔頒布《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提出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反腐倡廉戰略方針,增強了人民群眾的信心。

總之,黨的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充分肯定了十六大以來中央作出的各項重大決策,高度評價了五年來的工作。胡錦濤在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深刻指出:“總起來說,這五年,是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的五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是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的五年,是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更加緊密的五年。”

(三)

黨的十七大通過了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工作報告、黨章修正案和中央紀委的報告,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科學發展觀,是貫穿黨的十七大報告的一條主線。報告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進行了全面系統地闡述。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大會創造性地提出並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這個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形成這個理論體系,是新時期我們黨在理論上的最大收獲,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不斷發展進步,關鍵在於它既破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又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的錯誤主張﹔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的實踐証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黨的十七大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充分體現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對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大會還第一次對我們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科學界定,深刻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集中回答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第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組織保証﹔第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基礎和前提﹔第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條件﹔第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第五,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保証﹔第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整體推進,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第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

這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即從“思想理論”擴展為“道路”和“理論體系”的有機統一。正如大會所強調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四)

黨的十七大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偉大進程、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大會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大會對改革開放推動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作了“十個結合”的精辟概括。即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

大會深刻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和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的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五個方面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更高要求。這就是: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與黨的十六大確定的到2020年奮斗目標相比較,這些新要求既與之相銜接,保持了目標的連續性,又根據新的情況和條件進行了充實,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更全面、內涵更豐富、要求更具體。特別是根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實際,調整了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力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經濟增長目標,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更高要求。這些新要求深刻反映了黨的治國理政理念的新發展,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基本精神。

大會對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明確要求。大會強調,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黨的十七大充分顯示了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決心和必勝信念,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和共同意志,鮮明回答了我們黨在新的發展階段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麼樣的發展目標前進等重大問題,這對於團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和重大的戰略意義。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9月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