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支援下完成的偉業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暨新四軍組建八十五周年理論研討會召開

作者:    發布時間:2022-09-06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

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史軍史專家學者和葉挺、項英等革命先輩的后代及老戰士代表等200余人,日前會聚江西贛州大余縣、信豐縣,參加由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江西省社科院和江西省贛州市委聯合主辦的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暨新四軍組建85周年理論研討會。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項英、陳毅等以贛粵兩省交界處的江西大余梅山、信豐油山等地為核心區域和指揮中心,在南方八省形成15個游擊區,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陳毅同志在此留下了《贛南游擊詞》《梅嶺三章》等著名詩篇。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南方八省保存下來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以“弘揚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的革命精神,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為主題,圍繞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歷史和新四軍歷史研究進行了學術交流,參觀瞻仰了大余縣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陳毅同志舊居、梅關和信豐縣贛南游擊詞主題園、中共贛粵邊特委暨贛南特委機關舊址等革命舊址和紀念場館,深切回溯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和新四軍組建的艱難往事,滿懷豪情歌頌黨領導紅軍在人民的支援下完成的驚天偉業。

全國紅色基因傳承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田延光將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在黨史、軍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概括為五個“一”:配合了一次戰略轉移,鉗制國民黨的軍事力量,有力掩護主力紅軍長征﹔堅守了一個戰略支點,“頂起自己該頂的那片天”,使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南方八省高舉紅旗屹立不倒﹔扛起了一面抗日救亡大旗,推動南方八省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和抗日救亡運動的蓬勃發展﹔保存了一支革命力量,在嚴峻的游擊戰爭考驗中鍛煉出打不散、拖不垮的英雄部隊﹔積累了一套游擊戰術,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豐富、發展了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中革命先輩們信念如磐的政治品格、顧全大局的擔當精神、浴血奮斗的頑強意志、患難相依的宗旨情懷,深深地感動著我們,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田延光說。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保存了黨在南方的戰略支點和革命火種,鍛煉出一支英勇頑強的革命武裝。黨中央曾對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新四軍組建在當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副院長魏海生說,“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勝利、新四軍組建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歷史意義啟示我們,越是艱難困苦,越要堅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越要堅定信仰信念信心﹔越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越要團結奮斗,越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敢於勝利、善於勝利。”

“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是我們黨史軍史上一段分量很重的光輝篇章,是一段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感人至深的苦難與輝煌。”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徐承雲說,“奮進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我們要從新時代高度邁上黨史和新四軍歷史研究新起點,拓展黨史和新四軍歷史研究新路徑,繼續記載好我黨我軍的奮斗發展歷史,講述好先輩的革命故事,闡述好建立的偉大功績,總結好形成的寶貴經驗,傳承和弘揚好光榮傳統、優良作風。”

在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這段苦難而輝煌的歷史上,留下了許許多多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生動故事,留下了許許多多的革命遺址遺跡,也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民歌民謠、標語口號、文藝作品等。“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和崇高風范,各種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黨史文化遺存,都是革命老區英雄史詩的歷史見証,是革命老區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龍新民說,“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對三年游擊戰爭革命遺址、革命文物的發掘、保護和收集,充分運用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進一步加強科學謀劃、科學布局,把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為革命先輩浴血奮戰過的這片紅色大地的進一步振興和發展,為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廣大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江西省委副書記、贛州市委書記吳忠瓊說,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在中國革命歷史和黨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中蘊含的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和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是共產黨人光輝品質的最好詮釋,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不可磨滅的紅色基因。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本報見習記者 王洋)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