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臂將軍”余秋裡的“軍”事

原標題:“獨臂將軍”余秋裡的“軍”事
作者:張法娟 孫琳琳    發布時間:2022-09-19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余秋裡是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經濟工作的杰出領導人。長征時的一次戰斗中他失去左臂,靠著剩下的一條手臂走到了革命勝利,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人稱“獨臂將軍”,也是中將中唯一擔任過副總理職務的將軍。
  一條左臂“換回”一位共和國中將
  1914年11月15日,余秋裡出生在江西省吉安縣坪裡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生在秋季,父母便給他起名為秋裡。1921年,7歲的余秋裡進入村私塾讀書,因家中生活困難,1924年便輟學回家幫助父親種田。1929年,吉安地區農民運動風起雲涌,年僅15歲的余秋裡不堪忍受地主惡霸、土豪劣紳的剝削壓迫,毅然投身革命,參加吉安的農民暴動,隨即參加工農紅軍儒林赤衛大隊。同年12月,余秋裡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5月,轉為中共黨員。從此,余秋裡把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
  1936年3月12日,長征中的余秋裡奉命率紅二軍團六師十八團截擊國民黨萬耀煌部隊。在戰斗過程中,為消滅谷底敵人,團長成鈞站起來查看地形,余秋裡突然發現對面山坡上有敵人槍口正指向這裡,他大喊一聲“危險”,急忙伸出左臂把成鈞拽倒。槍響了,成鈞得救了,余秋裡的左臂卻被敵人擊中,簡單包扎后,余秋裡繼續投入戰斗。不幸的是,他的左臂再次被敵人擊中。雖左臂兩次負傷,余秋裡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掩護全軍撤離。由於一直處於緊張的行軍、戰斗中,傷口未能得到及時治療。但余秋裡以驚人的毅力,強忍劇烈的疼痛,堅持隨軍北上,爬雪山,過草地。傷口發炎腐爛,為了止痛,他就把受傷的左臂伸到冷水裡泡一泡。傷口怕太陽晒,一晒就火辣辣地疼,行軍的時候他就盡量找有陰涼的地方走,沒有陰涼,就用涼水澆在傷口上,用濕毛巾敷在受傷的左臂上。就這樣,余秋裡拖著一隻斷臂度過了100多個日日夜夜,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中繼續北上長征。等到甘南戰役后,余秋裡的左手已干燥、發黑,左臂紅腫,不得不進行截肢手術。余秋裡失去了一隻手臂,卻“換回”了一位共和國中將。被他救下的成鈞戰功赫赫,也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后成鈞多次說:“長征時,要不是秋裡那條胳膊,我早就到馬克思那裡報到去啦!”
  “一把手”打出個天下第一團
  1939年,在賀龍的指示下,余秋裡同賀炳炎搭檔,在冀中組建了一二〇師獨立第三支隊,余秋裡任三支隊政治委員。因余秋裡和賀炳炎都曾在戰斗中失去一隻手臂,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他們為“一把手”。余秋裡領導三支隊取得新城縣板家窩大捷,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也打出了三支隊的威風,附近的游雜武裝紛紛慕名歸順。這些武裝,政治目標復雜、組織成分復雜、內外關系復雜,有的軍官還存在濃厚的軍閥作風和土匪習氣。如不加以改造,必然影響部隊的鞏固和戰斗力的提高。於是,余秋裡和賀炳炎利用戰斗間隙,把部隊轉移到比較安全的蠡縣和安平縣交界一帶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政治整訓。經過整訓,這些收編部隊的面貌煥然一新,完成從游雜武裝向八路軍的轉變,大大充實了三支隊的力量,使其獨立作戰能力大大增強。百團大戰后,三支隊整編為第八團。在抗日戰爭后期和解放戰爭中,余秋裡帶領八團在戰火硝煙和艱苦環境的磨煉中越戰越強,成為八路軍正規部隊的一個主力團,並屢建奇功。1949年,第八團被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賀龍評價說:“八年抗戰,余秋裡打出了個天下第一團。”
  大練兵是突破歷史的新創造
  1943年10月,為積極響應黨中央“邊區部隊在冬季要進行一次很好的訓練”的號召,提高廣大指戰員的戰術技術水平,余秋裡帶領全團在陝甘寧邊區掀起了規模空前的大練兵運動。為把大練兵運動領導好,余秋裡堅持把毛澤東“一般和個別相結合”“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方法貫徹到大練兵的全過程,並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創造性的運用和改革。在明確練兵為打仗的指導思想后,余秋裡突破以往技術訓練、戰術訓練齊頭並進的傳統,更加突出技術訓練,以練習能夠直接用於消滅敵人的射擊、刺殺、投彈三大技術為主,一批技術尖子脫穎而出。
  余秋裡改革訓練方法,實行“以兵為主,人人皆兵,個個都練”的方針,不再是領導要群眾練,而是群眾把練兵當成自己的事,想練、要練、自覺練,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學的練兵活動蓬勃發展起來,並形成了一個群眾性的比學趕幫超的競賽活動。全團每天公布個人及班、排、連的訓練成績,這一方式極大地激發了戰士們的練兵積極性。大家爭分奪秒,不分白天黑夜,利用一切機會練本領。《戰火報》對此曾有這樣一段描述:這裡,很難說哪是訓練場,因為處處都有戰士在訓練﹔很難說哪是訓練器材,因為所有能夠利用的物資和工具都被戰士作為訓練器材得到了巧妙地運用。為此,干部多了一項思想工作,不是如何催促大家抓緊時間多練,而是苦口婆心勸大家好好休息。至1945年3月第二次冬訓完成,為期1年零5個月的大練兵運動宣告勝利結束。這次大練兵增強了部隊的軍事素質和戰斗力,為適應我軍發展和對日戰略反攻作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部隊進行符合我軍作戰特點的軍事訓練摸索和總結出了比較系統的經驗。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這一練兵方法,指出“打破陳規,採用兵教兵、官教兵、兵教官群眾運動的練兵辦法,是突破歷史的新創造”。
  把“解放戰士”教育改造為人民戰士
  1947年11月,西北人民解放軍內線反攻即告結束。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部隊連續作戰,沒有來得及進行全面整訓,暴露出不少問題。大批被俘虜的國民黨軍隊士兵補充進部隊,在部隊中佔大多數。這些“解放戰士”雖然大多數出身貧苦家庭,但由於在國民黨軍隊受到欺騙宣傳和反動教育,不少人階級界限模糊,覺悟不高,在戰斗中貪生怕死,畏縮不前。一些干部雖然看到我軍不斷勝利,但擔心今后更加艱苦,戰斗更加殘酷,斗志有所減退。針對這些問題,彭德懷決定利用戰斗間隙,在野戰軍內進行一次整訓。
  在這樣的背景下,余秋裡針對部隊中“解放戰士”已佔大多數的實際情況,提出整訓應以提高覺悟為重點,從開展新舊軍隊對比教育入手,即發動干部戰士訴舊社會的苦,訴舊軍隊的苦,在提高覺悟的基礎上,查階級、查思想、查斗志,開展群眾性自我教育運動,基本上解決了部隊思想不純、組織不純的狀況,增強了軍內外團結,進一步提高了戰斗力。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這一創造性做法和新鮮經驗,指出:“我們從中央蘇區起,就想找到一個教育俘虜兵的好形式,這次訴苦三查的辦法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以“訴苦三查”為主要內容的形式整軍運動隨之向全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