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多重理論維度

作者:胡長栓    發布時間:2022-09-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

以中國為代表的后發展國家的現代化,也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它一開始就體現為一種政治上的自覺,它在對抗現代化的侵略中開始,在反思現代化的災難中前行,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其最初的追求,它並不只是滿足於物質資料的現代化生產,也不把資本增殖作為目的,而是把物質資料的現代化生產作為滿足人們精神需要和實現人的解放的條件,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才是其終極關懷。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本質,最終要通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由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來體現。

——————————

人類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體,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基礎進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生產的過程,是不斷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為前提、協調發展的社會,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為本的生產追求,它把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作為生產的目的,注重在具體的歷史現實中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多重理論維度。

中國式現代化協調推進的理論維度

在人類現代化的歷程中,先后主要產生了兩種類型的現代化,一種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代表的現代化,一種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后發展國家的現代化。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主要體現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自發產生的現代化,它最初的內容就是工業化,是通過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擴張,把資本的增殖作為根本追求,人在其中的生產、生活和消費等隻不過是實現資本增殖目的的手段而已,人的精神需要通常是不被關注的,人的現代化也通常只是為了服務於生產的現代化而已。

以中國為代表的后發展國家的現代化,也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它一開始就體現為一種政治上的自覺,它在對抗現代化的侵略中開始,在反思現代化的災難中前行,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其最初的追求,它並不只是滿足於物質資料的現代化生產,也不把資本增殖作為目的,而是把物質資料的現代化生產作為滿足人們精神需要和實現人的解放的條件,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才是其終極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結構、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的本質不同,這種不同具體體現為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基礎和條件,並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和要求,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發展中,緊緊抓住“人的根本就是人自身”這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的內在結構、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決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是我們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維度。

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本質的理論維度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我們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形成的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認識。在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結構中,共同富裕是最本質的要素,作為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它一方面既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也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追求,在另一方面體現著社會主義社會與以往階級社會完全不同的性質和追求,因為既往所有的階級社會都是以剝奪多數人的富裕為基礎,把實現少數人的富裕作為目的。在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邏輯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體現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和條件,在實現共同富裕自身的邏輯中,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則是必然性的過程,這是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的,先富起來的要帶動實現共同富裕是必然性的要求,這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本質和共同富裕的實現邏輯,決定了實現社會主義本質必然的戰略安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歷史進展,從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戰略安排出發,著眼共同富裕的時代使命,強調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要求,豐富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內涵,抓住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突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本質中的重要價值和決定性意義。因為在共同富裕的邏輯結構中,不僅包含著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包含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而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前提性和基礎性的富裕,沒有人民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就很難有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則是更根本和更具決定性意義的富裕,沒有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談不上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本質,最終要通過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由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來體現。

促進人全面發展和解放的理論維度

馬克思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就在於人是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雙重存在,在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雙重存在中,社會屬性又是更根本更主要的存在,因此馬克思特別強調“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人的自然性需求,即對物質生活的需求,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的社會性需要,即對精神生活的需要,當然自然屬性的前提性決定了對精神生活的需要離不開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但就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來說,就體現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統一的發展和解放,並在邏輯上開始於物質生活的發展和解放,最終決定於精神生活的發展和解放。馬克思主義作為人的解放的學說,對“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的追求,更主要的就是指人的精神生活的解放。

著眼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立足“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必須抓好經濟社會建設,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並且從“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類特質出發,准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強調提出要更好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就更加需要大力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為人民提供更加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維度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我們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証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實現的歷史性變革,賦予了新時代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最響亮的號角和時代最強音,凝聚著最廣泛人們的共識,匯聚著最廣泛人們的力量,激蕩著最廣泛人們的思想。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的奮斗歷史及其成就,賦予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豐富內涵和時代要求。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時,進一步回答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要實現什麼樣的偉大復興、怎樣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性問題,豐富了偉大復興的內涵要求。“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刻指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是包含了文化繁榮發展內涵的全面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必然路徑。這一切都是深入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基礎。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2022年09月27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