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大陸”,再述國共詩交

作者:苗連貴    發布時間:2022-09-30   
分享到 :

2003年3月,溫家寶就任總理,在中外記者會上回答台灣記者的提問時,他說:“說起台灣我就很動情,不由地使我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國民黨一位元老於右任,在他臨終前寫過一首哀歌。”溫家寶當眾吟詠了這首詩,稱其為“震撼中華民族的詞句”。這首詩就是《望大陸》(詩成於1962年1月,先生1964年11月辭世)。

於右任是民國元老、書法家、大詩人,一位堅貞不渝的愛國者,他與中共老一輩領導人淵源頗深,很早即有交往。1926年,李大釗因事委托於右任前往蘇聯。在莫斯科,於右任大開眼界,為十月革命歡欣鼓舞,寫下許多歌頌十月革命的詩歌,如《紅場歌》:“一片紅場紅又紅,照耀世界日方中。列寧同志何曾死?猶呼口號促進攻。”詩情如火,發自肺腑,不啻出自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之手。

抗戰時期,於右任力促國共第二次合作,並同中共領導人保持著良好關系。1938年1月,《新華日報》創刊,周恩來懇請於右任題寫報頭,於右任欣然命筆,寫下“新華日報”4個字,字體端庄秀雅,盡顯一代書法宗師的神韻。此后,這4個鮮明的大字長期刊印在中共機關報上,直至1949年后才為毛澤東所題取代。因原題字起點太高,毛澤東曾3次題寫,前兩次的他嫌“太垮”,第三次才滿意。這是題外話。

抗戰勝利后,於右任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重慶談判期間,當他得知有人要加害毛澤東時,當面質諸蔣介石,竭力保証談判期間毛澤東的安全。毛澤東對於右任仰慕已久,在重慶,曾兩次拜會於右任,第一次未遇,再去始得相見。於右任設宴款待,國共數位名人作陪。席間,不談政治隻談詩,詩人興會,詩心歡洽。於稱頌毛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氣吞千古!毛澤東自謙說:“哪及‘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深沉有力。”此句詩出自《謁成陵》。1941年,於右任拜謁成吉思汗陵,痛感日寇侵略,山河破碎,遂吟:“興隆山畔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這首小令,寓厚重的歷史感與嚴酷的現實於一體,震古爍今,毛澤東拜讀后,銘心不忘,故而能隨口應對。

解放戰爭后期,於右任亟盼和談成功,但最終“無可奈何花落去”。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孤島。在台灣,他思慕故鄉和親人,賦詩寄懷《思念內子高仲林》:“夢饒關西舊戰場,迂回大隊過咸陽,白頭夫婦白頭淚,親見阿婆作艷裝。”字字情切。於右任與友人說:“今年我老伴80壽辰,可惜回不了大陸,很為傷感!”此事周恩來輾轉得知后,即指示於右任的女婿屈武為於夫人祝壽。事后,屈武把做壽的家人照片寄給於右任,並在信中說:“濂溪先生關心此事。”“濂溪先生”即《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於右任一看就自然聯想到另一位姓周的要人,於是請人轉達對這位“濂溪先生”的謝意。周恩來深情地回復說:“隻要於先生高興,我們就心安了。”

於右任最后的歲月是在疾病和憂戚中度過的。生不能回大陸,死也要望著故鄉。他佇立在高高的陽明山上,隔海面西,吟頌出那首震撼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哀歌——《望大陸》:“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滿懷深情,一字一淚,千古絕唱!而今,可以告慰先生的是“剪斷雲霾天欲曉,劃開時代氣方新”(1962年《夢中有作,起而記之七絕》)。相信先生魂歸故裡的日子,不會太遠。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2年9月21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