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鄧小平寫短文的故事

作者:高永中 薛慶超 亞潔等    發布時間:2022-09-30   
分享到 :

毛澤東要求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會議決定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外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毛澤東撰寫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短短114個字,准確簡明,一氣呵成,雄勁有力,鮮明表達出對人民英雄的敬仰和緬懷之情。

毛澤東特別反感“下筆千言、離題萬裡”的文風,他說:“我們有些同志歡喜寫長文章,但是沒有什麼內容,真是‘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結果無人看,或者看一半就丟下了”。在剖析“為什麼一定要寫得那麼長,又那麼空空洞洞”的原因時,他指出:“隻有一種解釋,就是下決心不要群眾看。因為長而且空,群眾見了就搖頭,哪裡還肯看下去呢?”

毛澤東在《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對文風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論述。他強調:講話、演說、寫文章、寫決議案、開會都要“精兵簡政”、簡明扼要。他寫的這篇文章僅有3000字左右,但表達出了系統又全面、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既從總體上講明黨委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則、紀律,又詳細闡明開展黨委工作的具體方法,同時對黨委主要領導的工作能力、內在素質提出要求。全文觀點鮮明,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它本身就是“精兵簡政”的樣板。

1957年3月,毛澤東在同新聞出版界代表談話時說,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關於文章的篇幅,毛澤東的觀點是“要簡練扼要,生動有力,要寫得短些,通順些,廢話應當盡量除去”,盡量用簡單的語言,說清楚大的問題,好的文章、好的講話不在長而在精,在於能解決問題。

鄧小平一貫主張“文章短而精”

鄧小平的文風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簡短精練。他一貫主張“文章短而精”,沒有長篇大論,用最簡短的話,把復雜的事情說得清楚明白。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內容豐富精深,共收錄119篇文稿,平均每篇2300字左右,其中1000字以下的文稿有68篇,佔總數的一半以上,最短的不足百字,最長的一篇即南方談話7500字,是根據他在4個地區的講話綜合而成的。短文同樣可以發揮大作用,他所創立的鄧小平理論,提出的改革開放思想,闡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點等,都體現在他的這些文稿中。

鄧小平曾說:“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的人讀的,群眾怎麼讀?”鄧小平講話,一般不用事先准備稿子,隻有在一些重要場合,一些重大問題需要進行深入闡述時才由別人幫助起草稿子。即使這樣,他也總是要求起草人要從政治角度看問題,要能抓住要害,文字不能太多,而且都是自己先寫出簡明的提綱。1979年3月27日,為了准備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他專門把胡喬木等同志請到家裡,談稿子的起草問題。看了已經起草的稿子,他說:現在文字太多,枝葉太多,比較平淡,吸引力不夠。現在要強調的只是幾個問題,語言太多,把要突出的問題沖淡了。這篇講話是政治性的講話,不需要講很多理論的話。鄧小平的這段話比較典型地反映了他對講話稿的要求。

對於自己已經講過的話,整理出版時,鄧小平要求盡量簡化。1987年10月5日,中央文獻研究室整理了他1950年《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准備作為《劉鄧大軍征戰記新聞編》的代序言。他看過后批示:“可以,就是羅嗦了些,最好刪節一半。”

鄧小平不僅自己率先垂范,對黨內的重要會議、匯報,重要領導人的講話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來源:《黨史信息報》2022年9月21日第8版,文章摘編自《習近平講黨史故事》)